激光等离子体加速电子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光学仪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BLLF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获得的高能电子束流在医学成像、癌症治疗、快点火聚变以及天体物理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啁啾脉冲放大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脉冲的强度大幅提高的同时脉冲持续时间逐渐减小,超短超强激光脉冲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激发出的大振幅的等离子体尾波能够有效地提高加速电子的能量。通过介绍近年来激光等离子体加速电子的主要加速机制的同时介绍该领域一些新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 电子加速; 啁啾脉冲放大技术
  中图分类号: TF806.83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5-5630.2016.03.017
  文章编号: 1005-5630(2016)03-0278-05
  Abstract: Electron beam acquired by laser-plasma acceleration has great potential in the applications of medical imaging,cancer therapy,fast ignition in inertial fusion,and astrophysics.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rp plus amplification technology,the intensity of the laser pulse increases rapidly while the laser beam duration reduced dramatically.With such ultra-short,ultra-intense laser pulse interacting with plasma,it can stimulate high amplitude plasma wave,which can accelerate the electrons to high energies.In this paper,we introduce the main schemes for laser-plasma electron acceleration,and some new research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Keywords: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electron acceleration; 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
  引 言
  高品质电子束流在物理学、医学等方面有着大量的应用需求,然而由于空间电场梯度等限制,传统加速器体积庞大而且造价极高,所以如何在短距离内获得高品质的电子束流一直是物理学探索的前沿课题。随着激光技术的出现,1979年Tajima等首先从理论上验证了基于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等离子体波的电子加速器的可行性[1]。他们指出,激光驱动等离子体波形成的强电场可以使带电粒子加速到相对论能量。
  伴随着啁啾脉冲放大技术的出现,高能量密度激光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随着激光脉冲长度的不断缩减,激光器峰值功率不断提高,激光和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显现了许多新的物理现象。超短超强激光脉冲可以非常容易地使初始为静态的电子加速到相对论能量,更重要的是,超短超强激光脉冲可以通过有质动力激发大振幅的等离子体波,通过各种不同的加速机制使电子加速获得更高能量,加速梯度可达到100 GeV/m,是传统加速器的1 000倍。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一些关于激光等离子体电子加速方面的主要的几个加速机制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1 主要加速机制
  根据等离子体波生成的方法,激光等离子体加速电子的主要机制有激光尾波场加速度(laser wakefield acceleration,LWFA)、等离子体拍频波加速度(plasma beat wave acceleration,PBWA)、激光自调制尾波场加速(self-modulate laser wakefield acceleration,SM-LWFA)和空泡加速机制(bubble regime acceleration,BRA)。这几种加速机制中激光脉冲与等离子体波之间的关系[2]如图1所示。
  1.1 等离子体拍频波加速
  等离子体拍频波加速度(PBWA)[3]是采用两束长激光脉冲同时入射。分别设两个脉冲的频率为ω1和ω2,当ω1-ω2=ωp时,满足共振条件,两束激光通过拍频则可以产生波长为λp的驻波,这些驻波可以有效地驱动等离子体波加速电子。然而,PBWA机制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当等离子体波的振幅不断增加时,由于相对论效应,相应的等离子体振荡频率就会降低,所以就会偏离了上述的共振条件,引起共振失调。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早期,激光脉冲的宽度一般都大于等离子体波的长度,激光场的强度又低于相对论自聚焦阈值,因此得到了相当多的关注,有不少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其中较突出的是1993年,Clayton等将2.1 MeV的电子注入到两束CO2激光聚焦产生的拍波结构中,在16 mm的加速距离上将电子的能量提高到28 MeV,加速电场达到2.8 GV/m[4]。随着超短超强激光脉冲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研究重心逐步转向单个激光脉冲激发尾波场加速电子过程。
  1.2 自调制尾波场加速
  为了解决PBWA限制,Andreev等[5]和Krall等[6]提出了一种新方案,即自调制尾波场加速SM-LWFA。这种机制采用的是单束的、激光脉冲长度大约是几个等离子波长的激光脉冲,运行在密度较高的等离子体中,而且激光的功率大于激光自聚焦的临界功率。通过系列作用,激光被分级为很多波长为λp的短脉冲,这些短脉冲与等离子体共振,起到加速的作用。伦敦帝国理工大学Modena等利用功率为20 TW,持续时间0.8 ps,激光中心聚焦强度5×1018 W/cm2的激光,经过4 mm的相互作用距离,获得能量44 MeV的电子束。这次实验首次证明了激光加速梯度可到100 GV/m。由于自调制尾波场是由自调制不稳定激发起来的,使得实验结果很依赖于初始等离子体状态,而且加速过程不稳定,电子能量是连续分布,因此后续的研究工作较少。   1.3 激光尾波场加速
  激光尾波场加速的原理是当一束强激光脉冲在稀薄的等离子体中传播时,激光脉冲的纵向有质动力将电子从激光脉冲区域排开,从而通过共振激发出了一个很强的等离子体波,即尾波场。尾波场可以在很短的距离上将电子加速到非常高的能量。2010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首次利用电离注入的全光驱动双尾波场级联电子加速器方案,成功实现了电子注入与电子加速的分离与控制,实验获得了能量近GeV的准单能电子束和187 GV/m的超高加速梯度等突破性研究成果[7],实验装置图如图2所示。这种双尾波场级联加速机制的成功实现为未来产生高性能的单能电子束提供了可行途径,对超强超短激光驱动的台式化粒子加速器的发展与应用带来巨大影响。
  为了使得到的粒子束具有很好的方向性以及单能性,科学家们在近几年提出了全光注入法。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密歇根大学Umstadter等提出的激光注入法[8]、Easrey等提出的碰撞光脉冲注入法[9]以及Moore等提出的激光电离加有质动力加速的全光学注入机制[10]。
  在2009年,Rechatin等提出了一种冷光注射的加速机制[11]。与原有的那些光注入机制不同的是,这种机制中的光注入并不是通过电子的加热所引起的,而是通过脉冲间的相互碰撞产生了一个空间周期性的和长期有效的作用力。这个作用力阻止了电子的纵向运动,并引导电子注入到传播的激光脉冲尾波中。这种加速机制可以在很小的能散范围内注入电子,从而获得密度很低的等离子体以及能散很低的高能量电子束。
  2013年,美国Austin实验室通过自注入机制,在大于100 J的PW级的激光器系统上,得到了能量超过2 GeV的准单能电子束,其中高能部分能散为5%[12]。2014年,LBNL实验室的Leemans等通过采用9 cm长的毛细管引导激光与等离子体作用,产生了4.25 GeV的高能电子束[13],取得了激光加速历程上的又一突破。2015年,Rassou等指出,强大的纵向磁场对激光尾波场的加速也有一定的影响[14]。
  1.4 空泡加速
  随着啁啾脉冲放大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可达到飞秒量级的超短超强激光脉冲,因此人们又重新开始考虑用强激光脉冲的尾波场直接驱动等离子体波加速电子。2002年,Pukhov等 [15]发现,一些传播在空泡边缘的电子可以被困在其后方靠近轴的位置,进而在激光的尾部产生了一个只有离子存在的空泡区域,同时,一部分电子可以通过注射的方式进入腔内进行高能加速,即空泡加速机制。要利用尾波加速产生单能电子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电子的捕获(注入);另一个是要有稳定的加速场。所谓的空泡加速之所以可以产生准单能电子束,关键在于这两个条件都能满足。Pollock等在空泡制度下的激光尾波场加速实验中,通过仿真模拟得出,当电子被困于第二个时间段时,这些电子与通过激光的自聚焦以及电子的相互移动而形成的两个动态区域相互作用,得到了超相对能量的电子环结构,这些电子环的能量达到170~280 MeV(能散5%~25%)[16]。2013年,Nakajima等提出了几种利用空泡加速机制的加速方案,有望在Petawatt Aquitane Laser装置的3.5 kJ,500fs拍瓦激光器上将电子能量提高到100 GeV[17]。
  2 其他加速机制
  Sadykova等提出了一个新的加速机制——基于受激前向散射的等离子加速[18]。他们认为,由于高强度激光脉冲的长度很短,导致注入的电子束与等离子体波之间的交互作用时间很短,因此受激后向散射脉冲并不适用于粒子加速,所以建议采用刺激前向散射的方式,以获得更久的粒子加速时间以及更长的加速距离。
  近几年,很多研究人员考虑用线性啁啾脉冲去加速粒子[19]。通过啁啾脉冲,改变了激光脉冲原有的对称性,在激光脉冲中会出现一个相位缓冲区。在该相位缓冲区中,由于激光具有强度较大、束宽较宽和浮动性较小的性质,滞后的电子在该区域中可以较长时间处于同一强度从而获得二次加速,进而获得能量较高、单准性较好的电子束。在2013年,Salamin等就对不同啁啾参数下的电子加速进行了研究[20]。他们对比线性啁啾脉冲和平方性啁啾脉冲对加速电子能量的影响,得出线性啁啾加速电子的能量是平方性啁啾脉冲加速电子能量的两倍。因为线性啁啾脉冲加入后,激光脉冲呈现梯形状,从而使电子能在准静态的部分持续更长的时间,达到加速的目的。
  3 结 论
  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在近三十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激光脉冲已经能够达到百太瓦和飞秒的级别,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激光等离子体电子加速机制被发现并引导了实验上的成功。然而,虽然实验上已经获得了一些非常好的准高能电子束,但是电子束的稳定性还不是很理想,仍将限制其实际应用。因此,如何通过研究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机制,从而产生稳定的,准高能电子束仍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TAJIMA T,DAWSON J M.Laser electron-accelerator[J].Physical Review Letters,1979,43(4):267-270.
  [2] HOOKER S M.Developments in laser-driven plasma accelerators[J].Nature Photonics,2013,7(10):775-782.
  [3] CLAYTON C E,JOSHI C,DARROW C,et al.Relativistic plasma-wave excitation by collinear optical mixing[J].Physical Review Letters,1985,54(21):2343-2346.   [4] CLAYTON C E,MARSH K A,DYSON A,et al.Ultrahigh-gradient acceleration of injected electrons by laser-excited relativistic electron plasma waves[J].Physical Review Letters,1993,70(1):37-40.
  [5] ANDREEV N E,GORBUNOV L M,KIRSANOV V I,et al.Resonant excitation of wakefields by a laser-pulse in a plasma[J].JETP Letters,1992,55:571-576.
  [6] KRALL J,TING A,ESAREY E,et al.Enhanced acceleration in a self-modulated-laser wakefield accelerator[J].Physical Review E,1993 ,48(3):2157-2161.
  [7] LIU J S,XIA C Q,WANG W T,et al.All-optical cascaded laser wakefield accelerator using ionization-induced injection[J].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11,107(3):373-377.
  [8] UMSTADTER D,KIM J,DODD E.Laser injection of ultra-short electron pulses into wakefield plasma waves[J].Physical Review Letters,1996,76(12):2073-2076.
  [9] ESAREY E,HUBBARD R F,LEEMANS W P,et al.Electron injection into plasma wakefields by colliding laser pulses[J].Physical Review Letters,1997,79(14):2682-2685.
  [10] MOORE C I,TING A,MCNAUGHT S J,et al.A laser-accelerator injector based on laser ionization and ponderomotive acceleration of electrons[J].Physical Review Letters,1999,82(8):1688-1691.
  [11] RECHATIN C,FAURE J,LIFSCHITZ A,et al.Quasimonoenergetic electron beams produced by colliding cross-polarized laser pulses in underdense plasmas[J].New Journal of Physics,2009:013011.
  [12] WANG X M,ZGADZAJ R,FAZEL N,et al.Quasi-monoenergetic laser-plasma acceleration of electrons to 2 GeV[J].Nature Communications,2013,4:1988.
  [13] LEEMANS W P,GONSALVES A J,MAO S,et al.Multi-GeV electron beams from capillary discharge guided subpetawatt laser pulses in the self-trapping regime[J].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14,113(24):245002.
  [14] RASSOU S,BOURDIER A,DROUIN M.Influence of a strong longitudinal magnetic field on laser wakefield acceleration[J].Physics of Plasmas,2015,22(7):073104.
  [15] PUKHOV A,MEYER-TER-VEHN J,Laser wakefield acceleration:the highly non-linear broken-wave regime[J].Applied Physics,2002,74(4/5):355-361.
  [16] POLLOCK B B,TSUNG F S,ALBERT F,et al.Formation of ultrarelativistic electron rings from a laser-wakefield accelerator[J].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15,115(5):055004.
  [17] NAKAJIMA K,LU H Y,ZHAO X Y,et al.100GeV large scale laser plasma electron acceleration by a multi-PW laser[J].Chinese Optics Letters,2013,11(1):013501.
  [18] SADYKOVA S P,RUKHADZE A A,SAMKHARADZE T G,et al.A new scheme for high-intensity laser-driven electron acceleration in a plasma[J].Contributions to Plasma Physics,2014,55(8):619-624.
  [19] GALOW B J,SALAMIN Y I,LISEYKINA T V,et al.Dense monoenergetic proton beams from chirped laser-plasma interaction[J].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11,107(18):185002.
  [20] SALAMIN Y I,JISRAWI N M.Electron laser acceleration in vacuum by a quadratically chirped laser pulse[J].Journal of Physics B,2014,47(2):025601.
  (编辑:刘铁英)
其他文献
为优化双程后向结构的掺铒光源,分析了光纤长度、泵浦功率和温度的变化对光源平均中心波长的影响,初步确定了掺铒光纤长度的优化范围,并在全温度范围内进行实验验证。实验选用的
为了实现高灵敏度、低浓度的溶液分析与测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光纤的分段式倏逝波传感器。采用有机玻璃板和高抛光PVC管构成光纤支架,将60/125μm阶跃多模光纤分段等长度剥除涂覆层后缠绕于光纤支架上,其无涂覆层部分位于两两PVC管之间,经过化学腐蚀去除包层后获得60cm长吸收距离的光纤倏逝波传感器。用不同浓度亚甲基蓝溶液和宽光源对传感器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分段式的光纤倏逝波传感器的灵敏
摘要: 为精确测量气体组分及其浓度,根据大气中硫化物和氮化物在紫外波段对光谱分子的吸收特性及基于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及相应的计算方法,设计了大气质量在线连续监测系统。该系统对硬件做了性能提升,实现了高速精确采集;在算法上对Lambert-Beer定律进行了优化,消除了Rayleigh散射和Mie散射的影响,使测量结果更加精准,达到了精确、快速、实时地监测气体组分及其浓度的目的。  关键词: 差分吸收光
摘要:  在400~720 nm波段范围,采用基于液晶可调谐滤波器(LCTF)和CMOS相机组合的多光谱成像系统对蜡染的布料进行每隔5 nm成像。讨论了多光谱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多角度下彩色图像的实现过程,并且通过计算光谱反射率展示了光谱合成颜色的基本方法。对再现后的橘色、绿色、白色、蓝色、黄色、黑色六种颜色色块进行多角度下明度值、彩度值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六种颜色的明度值均呈现正态分布,并且通过计
摘要:  在研究数字信号处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数字带阻滤波器方法来进行消除交流电产生的工频干扰,但是传统的数字滤波器在起始位置存在畸变。利用双线性变换的方法将模拟带阻滤波器转换为数字带阻滤波器,借助离散时间系统中Z变换后的系统函数设计相应的数字带阻滤波器,以此来去除被测信号中的干扰信号,并通过两种简单算法来消除数字滤波器在起始位置的畸变。对一仿真混合正弦信号进行测试,试验表明,该滤波器可以很好地消
鉴于人工鱼群算法(AFSA)具有收敛速度快,易于寻址寻优等特点,在光网络节点休眠技术中引入人工鱼群算法。以光路由域中的网关节点作为研究对象,选用业务量作为搜索函数,执行算法中的
非局域非线性介质中的薛定谔方程很难用传统的方法得出精确解析解,利用变分法系统研究了强非局域非线性介质中厄米高斯光束的传输问题。通过对非线性介质中响应函数的展开,使得
针对半导体激光器稳频技术中的饱和吸收法、塞曼调制法、基于原子二向色性的激光器锁定(DAVLL)法和去除多普勒背景的二向色性锁定(DFDL)法4种典型稳频方法进行了稳定性、操作性、
摘要:  一直以來光谱学在各类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同的电磁光谱已被用于各种应用中,导致了各种光谱技术的演变。200 nm(更准确地说是185 nm)波长的光谱却仍旧是一个让光谱学家们警惕的问题。讨论和分析了为什么200 nm以下和以上的光谱技术不同的原因,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最后提出了有效地改进方法,不仅与空气吸收有关,而且与样品的本身属性有着密切的关联。  关键词:  紫外光谱; 真空紫外
鱼眼镜头的大视角、短焦距等特点,使鱼眼图像校正算法成为目前图像研究的热点。提出一种椭球面校正模型,通过边缘检测算法获取特征点,运用伪特征点剔除法得到正确的特征点,利用这些真特征点得出校正模型的参数,并以网格图像为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特征点检测准确,得到的模型对网格图像的校正效果好,验证了该校正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