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晨创投总裁刘昼和执行总裁肖冰同为湖南人,两人都带着湖南人特有的精明和韧劲。在痛苦的等待中,他们终于迎来了发生逆转的2006年。今非昔比,肖冰真有从地狱到天堂的感觉。
2006年6月27日,同洲电子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达晨迎来了第一个通过上市的方式成功退出的投资案例,这也是中国本土风险投资公司在国内资本市场退出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同洲电子的上市因此被誉为中国创投里程碑事件。
同洲电子IPO发行价为16元,上市首日最高曾达44元,收盘价为35.63元。通过送红股及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包括达晨在内的创投机构的投资成本降为约1元/股。在获得流通权后,2007年达晨又减持了同洲电子部分股份。这笔投资,为达晨带来了近30倍的回报。2008年,拓维信息成功上市,经过近8年的等待,达晨获得近40倍的投资回报。
快速做大
有了成功的退出案例,又有了股权分置改革催生的牛市,达晨开始了大规模的融资及投资活动。
2006年,达晨与湖南省财政厅下属财信控股公司合作,成功募集了规模2亿元人民币的达晨财信创投基金。在这之前,达晨已经募集成功了达晨创业、达晨兴业两只创投基金。
2007年,达晨通过整个投融资团队的力量,成功募集了第四只基金达晨成长创投基金;2008年,再接再厉,完成了第五只基金达晨财富创投基金的募集,到2008年底管理资金规模近20亿元人民币。2009年初,达晨又完成了两只新基金的募集,5亿元的达晨创富基金和3亿元的达晨银雷基金。
另外一方面,执行总裁肖冰带着越来越强大的投资团队,马不停蹄地看项目,2006年达晨投资了4家企业,包括现已成功上市的农业项目福建圣农;2007年则投了12家;2008年投了18家,当年投出去的资金就达4.2亿元。进入2009年,达晨创投的投资势头更是丝毫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广电行业、现代农业、消费品、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四面出击。待字闺中准备上市的公司有蓝色光标、拓尔思、茁壮网络、煌上煌……
细看达晨创投“下注”的这些企业,不难发现它们共同的特质是都属于在细分市场里的高成长性企业。正是这一点,体现出达晨创投与外资创投截然不同的投资取向。
外资创投青睐以新模式取胜的企业,它们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少数几个地方,互联网、新媒体、新能源和连锁消费业等领域。而以达晨为代表的本土创投们,则更青睐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传统企业和以拉动中国内需消费为主的项目,投资范围遍及全国。
一个案例
肖冰这样解释他们看中的项目。“福建圣农是我2006年看的唯一一个农业项目,当时看了立即就决定投他们。那一年刚好爆发禽流感,大家都不看好养殖业这个项目。但我们差不多把公司所有的钱都投进去了。”
与肖冰的速战速决不同,据传一外资风投花了近一年时间调研,花费了差不多200万人民币,得出的结论和肖冰惊人相似——福建圣农是最值得一投的农业项目。
福建圣农最打动肖冰的是他完全封闭的“大而全”模式。“这家企业位于武夷山深山之中,有30多个养殖基地,每一个基地都是封闭的。养殖工人从小鸡进棚开始,45天之内完全和鸡一起度过,根本不和外界接触。另外,那里的水源是独立的,也没有候鸟,根本就不可能爆发禽流感。即使爆发了,每个养殖基地间隔5公里,扑杀掉其中某个基地的病鸡,丝毫不影响整个生产。”
作为长江以南规模最大的白羽鸡生产企业,福建圣农是肯德基和德克士在中国的前三大鸡肉供应商之一,具有饲料加工、种鸡养殖、种蛋孵化、肉鸡饲养、屠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它的饲料是自我研发的,可以保证生产的鸡翅像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一样标准。”肖冰说自己完全被他们的老总洗脑了。之前中国的农业多采用农户加企业的运行模式,食品安全得不到有效控制,而福建圣农的“一条龙”模式创新从根本上避免了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危险。“这样的企业不是百分之九十九没风险,是百分百没风险。”
达晨创投于2006年、2007年两次投资福建圣农,总投资金额4600万人民币,最终拿到8%股权,并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而其股权公司上市之后占发行后总股本的7.2%。2009年10月21日,发行价定为19.75元的圣农发行首日收盘价为26.25元,涨幅为32%,市值达到107亿人民币。达晨创投3年中从该项目获利约7.2亿人民币,投资回报率为15倍左右。
闯入创业板
谈及此次创业板上市的3家企业,肖冰总结都属于以内需消费为主的细分市场领头羊。“爱尔眼科我们将之视为医疗服务行业。这种连锁经营模式是之前从来没有的。我们2006年开始和他们接触。当时这家医院现金流很好,一直不要我们的投资。外资看好这家企业,但苦于政策限制一直没能进入,而国内的本土投行则压根还没看懂这个行业。我们刚好在他们缺钱的某一个阶段介入了进去。”
为什么机会总是垂青达晨呢?按照肖冰的解释,就是那么一点点运气,加上七分悟性和十分坚持。就是那位之前还不怎么懂得风险投资的傅哲宽,现在经手的项目已占达晨所投项目的三分之一。达晨员工的学习能力和悟性由此可见一斑。
网宿科技被肖冰称为“卖水给互联网公司的”。其主营业务为CDN(内容分发加速网络)服务和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对一般人而言,这个服务显得很专业。不过只要知道全中国只有两家公司,全美国也只有四家在从事这项增值业务,就可以想见这家公司的实力了。”肖冰说。
作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五的锂亚电池供应商,亿纬锂能近年来的资产、收入、利润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和市场地位显著上升,被视为具备良好的高成长性。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最称为最牛基金经理、掌管华夏大盘的王亚伟参与了两只股票的IPO,这两只股票正是网宿科技和亿纬锂能。
做品牌
两年前,达晨创投看中了广东清远的一个农业项目,反反复复考察谈价,马上就要投了,却被一家大牌外资机构高价抢走。对方放话,只要是达晨看好的项目肯定没错。
“我只出到8倍,人家出到了12倍P/E。外资就是这个风格,它只看方向,方向对了成本高点也没关系。我们既要方向对,也得成本合适。投资比到最后,比的是耐力和适应力。”达晨创投董事长刘昼已被视为中国本土十大创业投资家之一。而达晨执行总裁肖冰则总结出了“用外资的眼光看项目,用内资的手法做项目”这条被本土创投广泛接受的投资理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本身巨大的内需市场就决定了不能完全把外资的方法硬邦邦地照搬过来。我们必须要结合中国国情找方向,踏踏实实培育项目,有时甚至是要进入那些完全不被人看好的项目。创投切忌急功近利。不管做什么,都要专心、执著,不论顺境逆境。我们希望做某些行业的第一个投资人。
“另外,创投的头几个项目实在太重要了。如果前面的不成功,后面就不会有人相信你了。所以必须要投一批明星项目,打出自己的品牌。”肖冰说他们也是从开始时的懵懵懂懂、不断犯错中总结经验、理清思路的。
作为新兴的本土创投机构,达晨创投向外资学习到不少硬性的技术性操作:比如坚持见过90%以上股东和管理层;对企业至少7个部门进行调查;在企业连续超过6天;对企业的团队、管理、技术、市场、财务进行过详细调查;至少与公司的4个客户面谈过;调查3个以上的同类企业或竞争对手,问至少20个问题等等。
“中国风险投资事业刚刚起步,一定要向外资创投学习。”肖冰说,“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更理解中国的国情、人文环境。比如说,在市场化方面,外资的做法可能更多倾向于你的创业团队能干就干,干不了就换人,但这对中国的创业企业来说,很难行得通。另外,在资金上我们也可能不具备外资企业的优势,所以坚持‘精中选精,优中选优,专业专注,不熟不做’的原则。”
除此之外,达晨创投内部还有一套完整的决策机制,真正决定投资与否的最终权力控制在投委会,由达晨创投的“四巨头”组成:即董事长刘昼、副总裁兼总风控师胡德华、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邵红霞和执行总裁肖冰,投委会对项目拥有一票否决权。
好戏在后面
达晨创投的项目经理不承担决策风险,对于项目投资与否,他们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内部对项目的把关需经历部门立项、投资委员会立项、中介出具风险控制专项报告等7项关卡,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完成投资正常的需要半年至一年时间,有的甚至会跟踪两年多或是更久。为了投资江西的煌上煌食品公司,达晨的投资总监傅哲宽就足足跟踪了3年。对方是家族企业,开始是不想上市,然后做交流、培训,慢慢鼓励它上市,最后终成眷属。
不过,这种分层决策的制度在大大降低了投错人的危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决策效率。相对于传说中熊晓鸽从17楼走到19楼就能做一个投资决策的速度,达晨的耐心令人钦佩。“这个模式在中国国情里面是最实用的。”即使在这两年市场最疯狂的时候,达晨的平均投资P/E也紧紧控制在10倍以内。
抛开技术层面的操作,其实每个投资家最后投的都是人。在达晨的投资理念里,人一定是是否值得投资的首要因素。这里面的人既包括这家企业的领导者,也包含整个管理团队。在他们眼中,企业成功的关键不是高科技,而是对市场的理解、洞悉和不随波逐流的勇气。这同样也是达晨作为一家投资机构所奉行的原则。
肖冰坦承,对他而言,经验与思考都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也许他会觉得投某一类型的人成功几率比较大。而总裁刘昼对外宣称的个人偏好则是“首先要有一个远大的抱负、要有激情;其次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公司发展战略思维,不能是今天搞到哪儿就干到哪儿;第三就是勤奋、好学。”
“在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之中,就有被我们否掉的。”肖冰透露,“不是说这些企业不好,大概是气场和我们不相吻合吧。”达晨眼下似乎特别有理由意气风发,因为他们手中已抢先掌握了一批“革命的种子”,“这是比现有上市公司更好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