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作为引发体系的第3组分对溶液法合成丁基橡胶的影响

来源 :合成橡胶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丙酮作为引发体系的第3组分,采用溶液法合成丁基橡胶,研究了丙酮对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丙酮对正离子活性中心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在反应后期减少副反应的发生,进而提高聚合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当乙基倍半铝氯化物、水及丙酮的摩尔比为14.1/1/0.90时,可在较高的温度下制得相对分子质量较高且分子量分布较窄的聚合物。
其他文献
以臭氧氧化丁腈橡胶合成了羧基丁腈橡胶,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臭氧通入量及丁腈橡胶胶液质量浓度对产物特性黏数和酸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丁腈橡胶臭氧化制备羧基丁腈
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得丁苯橡胶(SBR)/双酚A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考察了橡胶硫化体系与EP固化体系的相互影响以及SBR/EP(质量比,下同)对复合材料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氯化聚乙烯橡胶(CM)/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热塑性硫化胶(TPV),研究了TPV的应力-应变行为、物理机械性能、微观相态和结晶性能。结果表明,CM/EVA TPV呈现出
用甲基丙烯酸-β-羟丙酯(HPMA)与含羧基的聚氨酯预聚体反应得到双键封端的聚氨酯大单体,然后将离子化聚氨酯大单体与丙烯酸六氟丁酯(F6BA)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水性聚氨酯/F6BA复
概述了缩合型、加成型及核壳型硅橡胶微粉的制备方法,并介绍了硅橡胶微粉对合成树脂和化妆品的改性,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建议。
采用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丁二烯、异戊二烯进行本体聚合,合成了高反式-1,4-结构的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丁二烯和异戊二烯的反式-1,4-结构摩尔分数均高于85%)。采用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