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社会力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成立以来,在屯垦建设、巩固边防,维护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锻造了独特的兵团精神。本文从兵团精神的基本概述入手,分析兵团精神在我院思政教育中的实践路径,并探究新时代新形势下兵团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兵团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1)03—0109—04
[作者简介]潘帅,女,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汉语言教学部双师型教师,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
一、兵团精神概述
(一)基本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当时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安全等实际出发,科学借鉴我国历代屯垦戍边经验,组建生产建设兵团。
1954年10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其基本單位为团场,“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实行党政军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承担屯垦戍边的任务;团场农牧职工具有城镇户口,享受国有职工社会保险等福利;团场有相对广大的土地,其机械化作业率、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较高”[1]。从这里可以看出兵团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承担特殊历史使命的特殊社会组织。经过六十余年的屯垦戍边实践,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二)产生的理论实践土壤
1.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维观念和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兵团文化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发展保卫边疆的实践中形成的融入中华民族血液里的独特文化。中国屯田的历史悠久,新疆地区的屯垦戍边可追到西汉时期,成为当时稳定边疆的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延续这一政策,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起到了安边固疆、促进文化融合和推动生产的稳定器、大熔炉和示范区效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仁爱境界、“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天下为公”的政治愿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等文化基因,是兵团精神的坚实根基。兵团文化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性发展。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旅文化为主体,同时吸收新疆本土文化,又带来城市文化和各地先进文化,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2.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兵团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光芒。兵团精神从孕育之初就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性,立足特殊需要,担当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历史使命。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新的发展需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历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兵团的发展,以深邃的理论思维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作出了一系列批示指示,为兵团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方向、指明了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3.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屯垦戍边社会实践。兵团事业是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兵团人“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劳武结合,“一边屯垦、一边戍边”建设新疆。六十多年来,一批批兵团人以国家人民利益至上,以大局利益为重,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兵团事业新局面。
1952 年,毛泽东向驻疆战士下达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2](224)王震将军曾写诗“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写出了兵团人胸怀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家国情怀。垦荒屯田,艰苦创业,是对兵团成长发展历史的形象概括。
二、新时代兵团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育人体系路径建设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兵团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兵团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铸牢兵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引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兵团精神与高校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目标、价值取向是高度一致的。
(一)把好政治方向,教学研一体,加强兵团精神在师生中的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5]兵团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种种伟大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高校育人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培养任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兵团建设历史是我党带领新疆各族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史。高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兵团精神融入教师的科研教学之中,充分突显兵团精神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先进性特征,全面提升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政治素养。教师立足讲台,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引导青年學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如定期组织教师赴疆内外高校、党校和兵团部门学习交流,定期开展“辅导员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不断提高教师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提升思政专业水平。科研部门拨付相应经费进行相关研究,推进兵团精神理论研究纵深发展,以研促教,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二)强化多元联动,丰富活动载体,凝聚品牌影响力
“一种精神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6]这就要求在培育和践行兵团精神的进程中,要创新活动载体,利用好新媒体(官微、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媒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兵团精神,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如寻访红色足迹体验式学习、组建兵团精神研究社,举办讲座、研讨会、征文以及书画作品展、诵读经典、文艺演出、微电影等系列主题活动。
高校各部门应多元联动,组织力量建设兵团文化的人文辅修课程、地方兵团精神选修课程。同时,积极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以兵团红色文化为切入点,挖掘兵团精神与思政课的链接点,人文历史学科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共研,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融入思政课中去,形成品牌,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以期在更广领域推广。
与此同时,胸怀两个大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之中。结合本地和学校实际,高校组织部门和宣传部门积极协调接洽,打破校内与校外交流壁垒,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形成与其他兄弟院校和兵团文化各部门的联合共建共研共享,打造有影响力的反映兵团文化的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扩大资源覆盖面,切实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如在前期调研基础上,积极探索“互联网+”新模式,创办特色兵团文化栏目,加快推进网上兵团历史文化博物馆、数字兵团文物展示平台、VR体验馆等一系列思政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设“道德讲堂”,邀请兵团典型人物访谈宣讲,通过再现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历史,对当代青年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宣传部门牵头,加强与各机构全方位的深入合作,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组建学生骨干队伍做讲解员、宣传员,学思践悟中传承兵团精神。
(三)健全制度机制体制建设,统筹兼顾,切实保障教育实效
邓小平同志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7]因此健全长效机制体制是在全校师生中培育和践行兵团精神的必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立足学校发展新契机,注重制度建设。一方面,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做好学生思政教育顶层设计和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和科学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细则,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强大合力,开创兵团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格局教育新局面。
三、兵团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时代价值
新形势下,兵团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格局之中,是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新视野、新思维、新理念丰富发展兵团精神的理论需要;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新疆工作总目标,共同维护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大局的现实需要;也是契合高校发展新契机,坚定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体师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迫切需要。
(一)是立足两个大局,丰富兵团精神的理论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指导我们要自觉胸怀大局、在谋划工作时自觉服从大局,把准方向,顺势而为。高校在谋求自身发展同时,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去,加强校内外之间的交流合作共享,推进学校思政工作更加的开放、包容。这也是紧跟时代步伐,利用自身优势,不断丰富兵团精神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环节。
(二)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心,位于我国西北部,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独有的地理环境和区位特征,使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文化特征多样性十分鲜明的区域。高校作为为国育人的重要教育场所,传承弘扬兵团精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新疆中央工作座谈会精神,夯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堡垒。
当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复杂,必须大力弘扬兵团精神,一方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新疆各民族“同休戚、共存亡、同荣辱、共命运”的向心力和聚合力;另一方面也是抵御境内外“三股势力”在教育领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有力武器,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思想文化根基。
(三)是坚定文化自信,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这是不争的事实。兵团精神的核心要义是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鲜活体现,所内含的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先进性和示范性特质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密切关联的。
新时代,将兵团精神融入学校思政育人大格局之中,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要求。在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中,自觉融入富有时代特色和区域特征的兵团文化,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维护边疆稳定发展、担当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结语
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在维稳戍边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在高校师生之中大力弘扬兵团精神,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像石榴籽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构筑艰苦创业、团结奋进、共同繁荣的磅礴伟力。
参考文献:
[1]包雅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2010:97.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习近平:传承红色基因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纪念刘华清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9-28(1).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1.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朱思聪,罗蜀,王智萍.传承弘扬兵团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 兵团日报,2021-3-25.
[9]朱志明等.革命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8(5).
[10]教育部课题组编.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杨建平
[关键词]兵团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1)03—0109—04
[作者简介]潘帅,女,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汉语言教学部双师型教师,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
一、兵团精神概述
(一)基本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当时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安全等实际出发,科学借鉴我国历代屯垦戍边经验,组建生产建设兵团。
1954年10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其基本單位为团场,“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实行党政军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承担屯垦戍边的任务;团场农牧职工具有城镇户口,享受国有职工社会保险等福利;团场有相对广大的土地,其机械化作业率、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较高”[1]。从这里可以看出兵团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承担特殊历史使命的特殊社会组织。经过六十余年的屯垦戍边实践,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二)产生的理论实践土壤
1.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维观念和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兵团文化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发展保卫边疆的实践中形成的融入中华民族血液里的独特文化。中国屯田的历史悠久,新疆地区的屯垦戍边可追到西汉时期,成为当时稳定边疆的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延续这一政策,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起到了安边固疆、促进文化融合和推动生产的稳定器、大熔炉和示范区效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仁爱境界、“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天下为公”的政治愿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等文化基因,是兵团精神的坚实根基。兵团文化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性发展。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旅文化为主体,同时吸收新疆本土文化,又带来城市文化和各地先进文化,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2.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兵团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光芒。兵团精神从孕育之初就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性,立足特殊需要,担当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历史使命。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新的发展需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历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兵团的发展,以深邃的理论思维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作出了一系列批示指示,为兵团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方向、指明了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3.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屯垦戍边社会实践。兵团事业是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兵团人“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劳武结合,“一边屯垦、一边戍边”建设新疆。六十多年来,一批批兵团人以国家人民利益至上,以大局利益为重,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兵团事业新局面。
1952 年,毛泽东向驻疆战士下达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2](224)王震将军曾写诗“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写出了兵团人胸怀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家国情怀。垦荒屯田,艰苦创业,是对兵团成长发展历史的形象概括。
二、新时代兵团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育人体系路径建设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兵团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兵团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铸牢兵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引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兵团精神与高校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目标、价值取向是高度一致的。
(一)把好政治方向,教学研一体,加强兵团精神在师生中的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5]兵团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种种伟大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高校育人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培养任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兵团建设历史是我党带领新疆各族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史。高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兵团精神融入教师的科研教学之中,充分突显兵团精神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先进性特征,全面提升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政治素养。教师立足讲台,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引导青年學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如定期组织教师赴疆内外高校、党校和兵团部门学习交流,定期开展“辅导员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不断提高教师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提升思政专业水平。科研部门拨付相应经费进行相关研究,推进兵团精神理论研究纵深发展,以研促教,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二)强化多元联动,丰富活动载体,凝聚品牌影响力
“一种精神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6]这就要求在培育和践行兵团精神的进程中,要创新活动载体,利用好新媒体(官微、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媒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兵团精神,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如寻访红色足迹体验式学习、组建兵团精神研究社,举办讲座、研讨会、征文以及书画作品展、诵读经典、文艺演出、微电影等系列主题活动。
高校各部门应多元联动,组织力量建设兵团文化的人文辅修课程、地方兵团精神选修课程。同时,积极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以兵团红色文化为切入点,挖掘兵团精神与思政课的链接点,人文历史学科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共研,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融入思政课中去,形成品牌,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以期在更广领域推广。
与此同时,胸怀两个大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之中。结合本地和学校实际,高校组织部门和宣传部门积极协调接洽,打破校内与校外交流壁垒,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形成与其他兄弟院校和兵团文化各部门的联合共建共研共享,打造有影响力的反映兵团文化的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扩大资源覆盖面,切实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如在前期调研基础上,积极探索“互联网+”新模式,创办特色兵团文化栏目,加快推进网上兵团历史文化博物馆、数字兵团文物展示平台、VR体验馆等一系列思政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设“道德讲堂”,邀请兵团典型人物访谈宣讲,通过再现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历史,对当代青年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宣传部门牵头,加强与各机构全方位的深入合作,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组建学生骨干队伍做讲解员、宣传员,学思践悟中传承兵团精神。
(三)健全制度机制体制建设,统筹兼顾,切实保障教育实效
邓小平同志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7]因此健全长效机制体制是在全校师生中培育和践行兵团精神的必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立足学校发展新契机,注重制度建设。一方面,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做好学生思政教育顶层设计和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和科学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细则,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强大合力,开创兵团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格局教育新局面。
三、兵团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时代价值
新形势下,兵团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格局之中,是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新视野、新思维、新理念丰富发展兵团精神的理论需要;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新疆工作总目标,共同维护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大局的现实需要;也是契合高校发展新契机,坚定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体师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迫切需要。
(一)是立足两个大局,丰富兵团精神的理论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指导我们要自觉胸怀大局、在谋划工作时自觉服从大局,把准方向,顺势而为。高校在谋求自身发展同时,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去,加强校内外之间的交流合作共享,推进学校思政工作更加的开放、包容。这也是紧跟时代步伐,利用自身优势,不断丰富兵团精神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环节。
(二)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心,位于我国西北部,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独有的地理环境和区位特征,使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文化特征多样性十分鲜明的区域。高校作为为国育人的重要教育场所,传承弘扬兵团精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新疆中央工作座谈会精神,夯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堡垒。
当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复杂,必须大力弘扬兵团精神,一方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新疆各民族“同休戚、共存亡、同荣辱、共命运”的向心力和聚合力;另一方面也是抵御境内外“三股势力”在教育领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有力武器,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思想文化根基。
(三)是坚定文化自信,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这是不争的事实。兵团精神的核心要义是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鲜活体现,所内含的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先进性和示范性特质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密切关联的。
新时代,将兵团精神融入学校思政育人大格局之中,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要求。在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中,自觉融入富有时代特色和区域特征的兵团文化,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维护边疆稳定发展、担当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结语
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在维稳戍边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在高校师生之中大力弘扬兵团精神,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像石榴籽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构筑艰苦创业、团结奋进、共同繁荣的磅礴伟力。
参考文献:
[1]包雅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2010:97.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习近平:传承红色基因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纪念刘华清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9-28(1).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1.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朱思聪,罗蜀,王智萍.传承弘扬兵团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 兵团日报,2021-3-25.
[9]朱志明等.革命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8(5).
[10]教育部课题组编.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