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简介:丁国斌,中学高级教师,现为江苏省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
真题回放
请以“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文题抄写在答题卷“题目”后的横线上;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命题透视
“查”,表示动作行为。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有三个义项:一是检查;二是调查;三是翻检着看。一场新冠疫情,使“查”变为热词,查体温、查苏康码、查有没有戴口罩,这些似乎成为生活常态。其实,“查”这一动作行为在生活中很常见,即便没有疫情来袭,“查”也几乎每天都伴随着人们,我们随时可以列举出一连串与“查”相关联的事情:查出勤、查作业、查卫生、查安全、查身体、查行情、查工作、查字典……生活中不仅存在上面列举的这些有形之“查”,还存在着个人反思内省这样的无形之“查”。总之,这是一道非常接地气的作文题。选用“查”作为作文题,既决定了考生写作题材选择余地之大,也决定了题材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考生对“查”这一动作行为本身所涵盖的情感、态度、精神及其意义的思考决定了文章的立意。
题目本身没有暗示立意倾向,但无论写什么样的内容,都有一个基本要求,即这个内容应当有意义,能够表現考生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这也应当成为判断本次作文水准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
当然,“查”还可以作为姓氏,读作zhā,若考生围绕“查”姓作文,也可正常评分。此为特例,不再赘述。
迷津指点
看到题目,同学们大概都会想到这样几个问题:谁“查”?“查”什么?为什么“查”?怎样“查”?“查”的结果怎样?同学们只要围绕“查”这一动作行为记事成文,就算切合题意,或对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特定情境下的“查”,设定角度,确立观点,展开议论,作议论文。总的说来,本次作文审题障碍极小,较易上手。但好写,不等于能写好。从阅卷情况看,同学们还需注意以下三点。
1.选材尽量避开热点。
写疫情期间查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的作文较多,虽不偏题,但选材同质化,立意趋同,会让阅卷教师产生审美疲劳,想得高分自然比较困难。考场作文就怕题材“撞车”,一下子就想到的热点题材,最好不写。“佳作赏析”中的三篇作文,无一篇与防疫有关,就是明证。
2.平常事也有动情点。
“查”这个词乍一听有点刺耳,有点冷冰冰的味道,但其实是带有温度的。同学们不仅可以写“道似无情却有情”的感悟,也可以写“查”这一举动本身所涵盖的温情。比如父母在你熟睡之后的查房,只是为了帮你掖好被子,怕你着凉;再比如在你出行之前,父母对你的行李查了又查,生怕落下什么。这些平常事,只要用心体味,就能发现动情点。“佳作赏析”中的第一篇与第二篇文章便是发现了这样的动情点,读来才令人感动。
3.用心思考立意点。
找到动情点,作文基本成功了一大半,若要脱颖而出,还需用心确立文章立意。许多考生都写母亲检查作业,但只是表达母亲对“我”的爱这一主题,而“佳作赏析”中的第一篇文章却能自然联想到外婆对母亲的“查”,由此立意,明显高人一筹,读来令人动容。写查字典、查手机的作文也有很多,无非表达科技所带来的便利,第三篇文章却能依托“查”的手段和媒介,串联起两代人的亲情纽带,立意确实不一般。
佳作赏析
查
镇江一考生
上小学的时候,母亲每晚是必然要帮我检查作业的。
那时的作业简单,无非是些单词拼写、默写课文或者简单计算之类,而粗心的我总是做错。交给她检查的作业,不一会儿就会被递回来。“你再查查,到底错在哪儿?”我记得她总是这样严厉地说。我也总是小心地接过作业纸,一题一题地查,耳边也总是她语重心长的叮嘱:“作业写完了自己先查一遍。考试时我能帮你查吗?你怎么就不能长长记性……”而等我找到错误订正好,她就会长叹一口气:“你什么时候让我查不到错误就好了。”然后又转身去帮我对照课表检查书包。
就在母亲一天天的叮嘱下,我长大了。我很少再犯粗心的错误,也不会忘带课本了。可母亲每晚还是会帮我检查。有时,她会拿出手机搜些什么,但更多时候,她只是拿过作业默默看一遍,然后默默离开房间带上门。
初中开学的前一天,她仍执意要帮我查书包。我忍不住抱怨:“我都多大了,你还要帮我查?我们班上就没有人还需要家长查书包、查作业的!”那一瞬,她似乎有些惊讶,嘴张了张,像是要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像以前那样默默离开了。
自那以后,她不再帮我查书包和作业。我已经是初中生,自然是不用她检查了。其实,我知道自我升入小学高年级后,母亲就不太看得懂我的作业了——她的学历也只不过是初中毕业。更多时候,她不过是看看我作业都完成没有,字迹端不端正而已。
想着这些,我突然又想起外婆——母亲的母亲。母亲每次从老家离开前,外婆总是要一遍又一遍叮嘱:“手机、钱包没忘带吧?身份证在包里的吧?”问了,却还是不放心,仍要亲自再检查一遍。母亲这时总会蹲在外婆旁边,与她一起清点。我记得这时她们脸上总是盛放着花一样幸福的微笑。
其实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吧。孩子小的时候帮他检查作业尚能应付,但慢慢地、慢慢地,那个小不点一天天地长大,然后母亲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现,孩子的作业自己竟无法看懂了!这时她们的心情一定是欣慰又无奈,且有些不舍的。她们的孩子不再景仰她们,而是要去开拓自己的天空了!
我终于理解了母亲明明不懂却仍要帮我查作业的初衷。我也终于明白,有朝一日我会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把一切处理妥当的大人,会带着行李远走高飞;但在那之后,我一定会对我的母亲说一句:“妈,再帮我查查行李吧。”
那时的我们,一定是幸福地微笑着的——就像母亲和外婆一样。 名师下水文
查
江苏省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丁国斌
查了四家,只剩下302了,终于查出是这家的厨房下水管道接口漏水了,我长出了一口气。
早上上班,打开车库门取车,水漫了一地。推出电动自行车,走到墙角,打开齐胸位置管道检查口的小铁门,只见整齐排列的六根绿色自来水管湿漉漉的,旁边粗粗的乳白色下水管道里传来“哗哗”的水声。打开手机上的电筒,探进半个头朝上查看,白亮亮的水珠正从黑洞洞的上方落下,打在下面的地面上“啪啪”作响。很明显,不是自来水管破裂,而是谁家的厨房下水道接口漏水了——我家的车库正好在各家厨房位置的正下方,楼上六户人家的自来水管和厨房下水管道就在车库的墙角位置。
谁家呢?上班时间快到了,看来只有等到晚上家家有人才能查。
上班的忙碌似乎让我忘记了早上的烦心事,可下班回家,打开车库门,心情一下子从轻松变得沉重起来:正是家家做晚饭时分,下水管中的“哗哗”水声伴着水珠落下的声响即便是站在车库门口也听得见,车库积水越发严重,已然一片“泽国”。
一想到可能要进楼下五户人家的厨房,我的头皮就有点发麻:怎么称呼人家?怎么跟人家解释?人家给不给进?搬过来一年多,我居然不知道任何一家姓什么。
硬着头皮,我敲开了502的门:“你好,邻居,我是602的,我家车库里全是水……”终于听明白原委的男主人倒十分热情:“我先借你的手电用用,看看是不是我家的接口漏水。”
不一会儿,他来到门口:“我家的接口是干的,不漏水。这样吧,你进我家厨房看看,对了,我姓吴,你贵姓?”
“姓丁。” 我忙应声。
“丁先生,我刚才打开墙角的检查口,用手电往下照,发现墙壁、自来水管和下水管道都是干的,应该是四樓以下某一家的接口松动了……”
往下查,没想到各家都很配合。原来四楼是李家、二楼是王家、一楼是施家,三楼人暂时还没回来,但在二楼王家厨房墙角的检查口用手电往上照,分明可以看见三楼主管接口处的水往外冒。
站在302室门前,我又一次摁响了门铃,半小时前的紧张与局促似乎已荡然无存。
这一次,门开了……
新题练笔
1.请以“封不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俗语)
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真题回放
请以“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文题抄写在答题卷“题目”后的横线上;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命题透视
“查”,表示动作行为。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有三个义项:一是检查;二是调查;三是翻检着看。一场新冠疫情,使“查”变为热词,查体温、查苏康码、查有没有戴口罩,这些似乎成为生活常态。其实,“查”这一动作行为在生活中很常见,即便没有疫情来袭,“查”也几乎每天都伴随着人们,我们随时可以列举出一连串与“查”相关联的事情:查出勤、查作业、查卫生、查安全、查身体、查行情、查工作、查字典……生活中不仅存在上面列举的这些有形之“查”,还存在着个人反思内省这样的无形之“查”。总之,这是一道非常接地气的作文题。选用“查”作为作文题,既决定了考生写作题材选择余地之大,也决定了题材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考生对“查”这一动作行为本身所涵盖的情感、态度、精神及其意义的思考决定了文章的立意。
题目本身没有暗示立意倾向,但无论写什么样的内容,都有一个基本要求,即这个内容应当有意义,能够表現考生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这也应当成为判断本次作文水准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
当然,“查”还可以作为姓氏,读作zhā,若考生围绕“查”姓作文,也可正常评分。此为特例,不再赘述。
迷津指点
看到题目,同学们大概都会想到这样几个问题:谁“查”?“查”什么?为什么“查”?怎样“查”?“查”的结果怎样?同学们只要围绕“查”这一动作行为记事成文,就算切合题意,或对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特定情境下的“查”,设定角度,确立观点,展开议论,作议论文。总的说来,本次作文审题障碍极小,较易上手。但好写,不等于能写好。从阅卷情况看,同学们还需注意以下三点。
1.选材尽量避开热点。
写疫情期间查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的作文较多,虽不偏题,但选材同质化,立意趋同,会让阅卷教师产生审美疲劳,想得高分自然比较困难。考场作文就怕题材“撞车”,一下子就想到的热点题材,最好不写。“佳作赏析”中的三篇作文,无一篇与防疫有关,就是明证。
2.平常事也有动情点。
“查”这个词乍一听有点刺耳,有点冷冰冰的味道,但其实是带有温度的。同学们不仅可以写“道似无情却有情”的感悟,也可以写“查”这一举动本身所涵盖的温情。比如父母在你熟睡之后的查房,只是为了帮你掖好被子,怕你着凉;再比如在你出行之前,父母对你的行李查了又查,生怕落下什么。这些平常事,只要用心体味,就能发现动情点。“佳作赏析”中的第一篇与第二篇文章便是发现了这样的动情点,读来才令人感动。
3.用心思考立意点。
找到动情点,作文基本成功了一大半,若要脱颖而出,还需用心确立文章立意。许多考生都写母亲检查作业,但只是表达母亲对“我”的爱这一主题,而“佳作赏析”中的第一篇文章却能自然联想到外婆对母亲的“查”,由此立意,明显高人一筹,读来令人动容。写查字典、查手机的作文也有很多,无非表达科技所带来的便利,第三篇文章却能依托“查”的手段和媒介,串联起两代人的亲情纽带,立意确实不一般。
佳作赏析
查
镇江一考生
上小学的时候,母亲每晚是必然要帮我检查作业的。
那时的作业简单,无非是些单词拼写、默写课文或者简单计算之类,而粗心的我总是做错。交给她检查的作业,不一会儿就会被递回来。“你再查查,到底错在哪儿?”我记得她总是这样严厉地说。我也总是小心地接过作业纸,一题一题地查,耳边也总是她语重心长的叮嘱:“作业写完了自己先查一遍。考试时我能帮你查吗?你怎么就不能长长记性……”而等我找到错误订正好,她就会长叹一口气:“你什么时候让我查不到错误就好了。”然后又转身去帮我对照课表检查书包。
就在母亲一天天的叮嘱下,我长大了。我很少再犯粗心的错误,也不会忘带课本了。可母亲每晚还是会帮我检查。有时,她会拿出手机搜些什么,但更多时候,她只是拿过作业默默看一遍,然后默默离开房间带上门。
初中开学的前一天,她仍执意要帮我查书包。我忍不住抱怨:“我都多大了,你还要帮我查?我们班上就没有人还需要家长查书包、查作业的!”那一瞬,她似乎有些惊讶,嘴张了张,像是要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像以前那样默默离开了。
自那以后,她不再帮我查书包和作业。我已经是初中生,自然是不用她检查了。其实,我知道自我升入小学高年级后,母亲就不太看得懂我的作业了——她的学历也只不过是初中毕业。更多时候,她不过是看看我作业都完成没有,字迹端不端正而已。
想着这些,我突然又想起外婆——母亲的母亲。母亲每次从老家离开前,外婆总是要一遍又一遍叮嘱:“手机、钱包没忘带吧?身份证在包里的吧?”问了,却还是不放心,仍要亲自再检查一遍。母亲这时总会蹲在外婆旁边,与她一起清点。我记得这时她们脸上总是盛放着花一样幸福的微笑。
其实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吧。孩子小的时候帮他检查作业尚能应付,但慢慢地、慢慢地,那个小不点一天天地长大,然后母亲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现,孩子的作业自己竟无法看懂了!这时她们的心情一定是欣慰又无奈,且有些不舍的。她们的孩子不再景仰她们,而是要去开拓自己的天空了!
我终于理解了母亲明明不懂却仍要帮我查作业的初衷。我也终于明白,有朝一日我会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把一切处理妥当的大人,会带着行李远走高飞;但在那之后,我一定会对我的母亲说一句:“妈,再帮我查查行李吧。”
那时的我们,一定是幸福地微笑着的——就像母亲和外婆一样。 名师下水文
查
江苏省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丁国斌
查了四家,只剩下302了,终于查出是这家的厨房下水管道接口漏水了,我长出了一口气。
早上上班,打开车库门取车,水漫了一地。推出电动自行车,走到墙角,打开齐胸位置管道检查口的小铁门,只见整齐排列的六根绿色自来水管湿漉漉的,旁边粗粗的乳白色下水管道里传来“哗哗”的水声。打开手机上的电筒,探进半个头朝上查看,白亮亮的水珠正从黑洞洞的上方落下,打在下面的地面上“啪啪”作响。很明显,不是自来水管破裂,而是谁家的厨房下水道接口漏水了——我家的车库正好在各家厨房位置的正下方,楼上六户人家的自来水管和厨房下水管道就在车库的墙角位置。
谁家呢?上班时间快到了,看来只有等到晚上家家有人才能查。
上班的忙碌似乎让我忘记了早上的烦心事,可下班回家,打开车库门,心情一下子从轻松变得沉重起来:正是家家做晚饭时分,下水管中的“哗哗”水声伴着水珠落下的声响即便是站在车库门口也听得见,车库积水越发严重,已然一片“泽国”。
一想到可能要进楼下五户人家的厨房,我的头皮就有点发麻:怎么称呼人家?怎么跟人家解释?人家给不给进?搬过来一年多,我居然不知道任何一家姓什么。
硬着头皮,我敲开了502的门:“你好,邻居,我是602的,我家车库里全是水……”终于听明白原委的男主人倒十分热情:“我先借你的手电用用,看看是不是我家的接口漏水。”
不一会儿,他来到门口:“我家的接口是干的,不漏水。这样吧,你进我家厨房看看,对了,我姓吴,你贵姓?”
“姓丁。” 我忙应声。
“丁先生,我刚才打开墙角的检查口,用手电往下照,发现墙壁、自来水管和下水管道都是干的,应该是四樓以下某一家的接口松动了……”
往下查,没想到各家都很配合。原来四楼是李家、二楼是王家、一楼是施家,三楼人暂时还没回来,但在二楼王家厨房墙角的检查口用手电往上照,分明可以看见三楼主管接口处的水往外冒。
站在302室门前,我又一次摁响了门铃,半小时前的紧张与局促似乎已荡然无存。
这一次,门开了……
新题练笔
1.请以“封不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俗语)
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