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实践的多元模式

来源 :教育·综合视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4669856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更高的教学要求。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处理,并通过先进教学理念、适宜教学模式的引进,从而构建精彩的、高效的课堂。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和新课改要求,就如何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分享几点心得体会,旨在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学事业的发展。
  理念:变“师本”为“生本”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高效的课堂,必然要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支撑。若是教学理念有偏差,整个教学过程必然会出现偏差,教学效果也会不如意。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以自己为中心,呈现出来的教学局面通常是学生主听、教师主讲,使得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沦为机械的知识接受者,学习被动,难以感受到乐趣,而且个性的发挥也会受到抑制。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在分析课文的时候,很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悟、观点和看法,而是将教案上所谓的标准答案或者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作为教学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千人一面,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个性发展,均受到抑制。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改变这一教育理念,将“师本”转变为“生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空间,由学生把握主动权。如分析《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然后在课堂上随机抽检,让学生扮演“小老师”,每人分析一个自然段。其间,教师要做到密切关注,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然后在学生结束“讲课”之后指出其中的问题,并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共同完成知识探究,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不仅做到充分理解、吸收知识,而且还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教学:变单一模式为多元模式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使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很多教师甚至一个学期都在使用一种教学方式。然而,小学生是一群性格活泼、好奇心强、喜欢新鲜有趣事物的群体,若是教师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逐渐下降,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也会随之下降。在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处理,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引进给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精彩的语文课堂。
  例如,在讲解《望庐山瀑布》《黄山奇石》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声、光、色等技术给学生构建可视化课堂,将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以图片、视频、短片等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良好的感官体验。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资料中所描述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的感悟和理解。又如,在讲解《狐假虎威》《小公鸡和小鸭子》等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时,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将课文内容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再如,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一些有内涵、有思想、有教育价值的课文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围绕文章内容设置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文章题目是圆明园毁灭但文章内容却用大篇幅写圆明园毁灭前的场景”“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将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还能拓宽学生的阅读深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显著效果。
  内容:变知识传授为全面发展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课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给学生分析,甚至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内容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语文教学需求。新课改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具体来说,教师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语文教材上的生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还要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德育元素等,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德育教学等。
  例如,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解圆明园毁灭前后的景象,还要针对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历史影响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辛,使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讲解《慈母情深》一文时,教师除了让学生联系生活点滴感受母爱的无私,还可以引进一些有关于亲情、孝道的历史典故,如“孟母三迁”“黄香温席”等。这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唤醒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讲解中国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尊崇的“孝道文化”,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学,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仅习得知识,还能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模式作为支撑。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从影响教学实效性的这几个要素着手,结合新课改目标进行调整,变师本理念为生本理念,变单一模式为多元模式,变知识传授为全面发展,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关,从而构建高效、精彩的課堂,切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三分校)
其他文献
写话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面对写话练习往往束手无策,写话积极性不足、写话能力较差,语言干枯还存在一些逻辑性的错误。写话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初步接触写作,是学生进行写作的起点。在刚进入一年级后,写话教学往往是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给学生一个图片,在观察之后简单写出图画中的故事。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的学生词汇量不足,笔下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指挥发现世界上存在的许对美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以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除了
教育部近日发出通知,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各地要引导行业、企业和学校积极开展学徒培养,落实招生招工一体化等一系列重点任务。通知明确,校企共同制订和实施招生招工方案,规范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学校学生双重身份,保障学徒的合法权益。通知提出,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產过程对接的要求,校企要共同研制高水平的现代学徒制专业
摘 要 耐久跑是初中生体育课堂的重点项目,初中的孩子身体发展速度很快,而耐久跑能够提高学生的代谢能力、心肺功能发展,同时,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耐久跑对于初中生身体发展的作用,以及如何提高耐久跑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耐久跑 初中生 心肺功能提高 教学实践  初中体育课堂当中,耐久跑一直是老师教学关注的重点。耐久跑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学生心肺功能,增强学生意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入口分分合合,小程序的终局会是如何?2007年(某智能手机标杆诞生)到2016年,10年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量突破25亿。这个过程中,大家基本是把原本通過PC满足的需求悉数转移到了手机上。换个说法,这是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一次虚拟体验大迁移。但在这场迁移中,成功聚拢起可观流量的头部App们,只是帮我们更便捷地通过移动设备来访问、使用互联网。它们像是一个个信息孤岛,零散而老派地满
绿色,是生命之色;也是深圳市桂园小学学校文化体系的基色。学校坐落于城市中心,被一幢幢高楼大厦包围,但进入校园,绿色氛围扑面而来。校园环境优雅,绿树成荫,鲜花四季盛开。校园中央的老樟树,树冠呈中国地图状,仿佛传递着绿色中国的感召。校园绿色氛围浓厚,环保文化渗透在绿意盎然的每个角落,环保理念在绿色校园中自然流露,也深深植根于师生内心深处。桂园小学正是致力探索环保教育之路,通过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打造环
南宁市秀田小学秉承“德润校园奠基多彩人生”的办学理念,倡导用文明、向善、向上的校园环境和高尚品行浸润师生的心田。近年来,学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以多样化的形式将其融入校园文化生活,构建有效的德育环境和活动,拓展少先队员教育途径。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管理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以充实饱满的內容,丰富多样的载体,生动活泼的形式,鲜明突出的亮点,影响广泛深刻,推
摘 要 劳动是新时代的立身之本,当代中国青少年最缺乏的正是劳动的价值概念,长期的应试教育的惯性力量,扭曲了劳动教育的地位与作用,社会鄙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和行为依然司空见惯,长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社会需要跳出传统“劳动教育”的窠臼,矫正“错位”的教育,拉长劳动教育的“短板”。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创新 课程体系建设  一、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
摘 要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的杰出代表,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是一种具有历史厚度的书体。《张迁碑》在我国书法文化发展进程之中处于一个极高的位置,对后世的隶书影响深远。本文将会通过论述《张迁碑》来研究它对于清代隶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张迁碑 清隶 影响  1《张迁碑》简介及其历史价值:  1.1简介  《张迁碑》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也可称为《张迁表颂》,建于东汉中平三年,明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的,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可以看出,幼儿园教育应该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强调幼儿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及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认知结构经历的变化;强调有意义的学习以及幼儿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