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战时期是我国音乐发展的一断特殊时期,在这一阶段诞生了大量具有较强民族性、革命性的音乐,而这些革命歌曲同时也是我国中华民族近代音乐史上极为光辉灿烂的篇章,具有创作速度快、流传之广、数量之多、演唱者热情之高、歌咏规模大等特点,是夺取抗战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之一,为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以《嘉陵江上》为例,对其自身的特征与时代影响进行分析。使演唱者以及学习者更加了解其歌曲风格及时代背景。
【关键词】抗战时期;救亡歌曲;嘉陵江上;时代影响
一、《嘉陵江上》创作背景
1919年的五四运动,唤醒了民众思想的解放,我国兴起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的潮流,也使中国音乐文化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也就是这个时期,美声传入了我国,因而使我国开始向西方学习西式教学。创作了大量自己本土的艺术歌曲以及歌剧,向现代音乐艺术迈出了一大步,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以为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先生,而其创作的《嘉陵江上》对当代具有重要影响。该歌曲作曲家是贺绿汀先生。《嘉陵江上》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当时正是我国抗战时期,音乐也就便成为当时的一种革命武器。那个时期,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抗日救亡的歌咏组织,当然也就涌现了许多脍炙人口且非常优秀的革命歌曲,其中,由于歌曲《嘉陵江上》将当时抗战的特殊思想情感与精湛的音乐创作艺术技巧进行了巧妙地融合,便成为我国革命歌曲中的典范之作。
二、《嘉陵江上》音乐分析
嘉陵江上是一首既抒情又充满戏剧性的歌曲,作品以嘉陵江为背景,抒发流亡者的思乡之情,它代表了广大流亡者的心声,曾激起全国民众奋起抗日的决心,歌曲迅速在全国、特别是大后方唱响。作曲家贺绿汀曾尝试多种谱曲方法,均不理想。最后,他背熟歌词,独自徘徊在嘉陵江边,最后终以朗诵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在抑扬顿挫的语势中摸索到相应的旋律,写出了这首接近于歌剧咏叹调的独唱曲。
歌曲为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表现了主人公因敌人入侵,背井离乡,只身徘徊在嘉陵江畔,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悲痛的心情。
开始的引子部分一开始向上的八度跳进便是歌曲主题的扩展,突出地刻画了怨愤的心情,其后一直下行到了低音属音。音乐气氛沉重, 凄凉,很好的引出了孤独的主人公痛楚的心情。造成一种悲剧性的气氛,把人们带到痛苦的回忆中。紧接着歌唱者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自己的经历。接着是歌中主人公的激情痛诉,我们可以从这一段曲调中三连音和二度下行长音的多次出现所造成的旋律效果,领会到流浪者的激动和痛苦不安的心情。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这里演唱要用上一句结尾的力度慢慢演唱,一步步加强,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怀念。这样整个演唱, 才能将其歌词的内在情绪表现得完整。
三、《嘉陵江上》的艺术特征及时代影响
《嘉陵江上》,作于1939年,原为贺绿汀为作家端木蕻良的抒情诗《嘉陵江上》谱写的一首女中音独唱。《嘉陵江上》是一首融旋律与伴奏为一体的艺术歌曲。歌曲为二部曲式的结构。第一部分表现了主人翁因敌人入侵、背井离乡、只身徘徊在嘉陵江旁,面对眼前的一切,使他更加怀念故乡和此时的悲痛心情。八小节由钢琴弹奏的引子十分精练、出色。整首歌曲中主要音调和悲壮的气质通过这简单的引子也能充分的体现出来,把演唱者和听众带到一个作品本身需要的情绪中。接着是歌中主人翁的激情痛诉,可以从这段曲调中二度下行长音和三连音的出现造成的旋律效果领会到流浪者的痛苦不安和激动无的心情。歌曲的第二部分是表达主人翁决心要打同故乡去的意志和信念,这段曲调在感情的酝酿和发展上是很有层次的,两次形成高潮。旋律基本上是在高音区进行,加上强拍上出现的切分节奏,听起来似乎是在大声疾呼。接着主人翁在低音区唱出朗诵式的音调,“我必须回到我的家乡”一句是主人翁的内心独白,接下来“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更是主人翁的大声疾呼和坚定誓言,形成歌曲的第二次高潮。
歌曲采用了3/4拍子的节拍形式,对强拍做了适时的突出和强调,再结合弱起、切分音及三连音这种打破常规强弱规律的节奏特点,把整首歌的韵律就确定为了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充满变化的感情基调,由于歌曲《嘉陵江上》的歌词是一首散文诗,词的句式都是非方整型的长、短句组合而成,这就使得其节奏也就采用一种比较自由的方式来表达,这种自由的节奏也充分体现了歌曲的抒情性、戏剧性的特点。歌曲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反抗侵略者“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对当时的抗日救国运动起到了鼓动号召的作用。该曲曾经激励了无数热血青年投身到了抗日战场,成为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抗日歌曲。
结论:
综上所述,抗战时期的救亡歌曲是中华民族近代音乐史上极为光辉灿烂的篇章,主要特点体现为题材之集中、创作速度之快,同时又具备流传广、数量多、演唱者热情高、歌咏规模大等特点,而这一状况是空前的,超过了中国文明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而歌曲的词曲作者也来自于社会不同阶层,有专业音乐家,也有业余作者,其中不乏以一曲抗战歌曲成名,并在歌曲创作的路上越走越远。《嘉陵江上》作为中国音乐史上革命歌曲中的典范之作,无论是在文学内容和音乐形式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今我们重温当时的创作历程和演唱这部作品无疑都具有跨时代的伟大意义,深深影响着当代与后世,进一步促进我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浅析抗战时期中国革命歌曲的意义》 翁洋 才智 2015(17)
[2]《抗战时期的重庆声乐艺术研究初论》何泓璐 重庆大学 2014
[3]《何安东抗战时期音乐研究》崔慧子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4]《历史的悲歌民族的记忆—歌曲嘉陵江上的文化解读》贾万银 音乐创作2015
[5]《艺术歌曲嘉陵江上演唱分析》陈伟 当代音乐 2016
[6]浅谈歌曲《嘉陵江上》的創作与演唱 武鹏 咸宁学院艺术学院 咸宁学院学报
[7]艺术歌曲《嘉睦江上》分析 杨秀 大理民族师范学校 大理师专学报
【关键词】抗战时期;救亡歌曲;嘉陵江上;时代影响
一、《嘉陵江上》创作背景
1919年的五四运动,唤醒了民众思想的解放,我国兴起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的潮流,也使中国音乐文化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也就是这个时期,美声传入了我国,因而使我国开始向西方学习西式教学。创作了大量自己本土的艺术歌曲以及歌剧,向现代音乐艺术迈出了一大步,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以为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先生,而其创作的《嘉陵江上》对当代具有重要影响。该歌曲作曲家是贺绿汀先生。《嘉陵江上》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当时正是我国抗战时期,音乐也就便成为当时的一种革命武器。那个时期,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抗日救亡的歌咏组织,当然也就涌现了许多脍炙人口且非常优秀的革命歌曲,其中,由于歌曲《嘉陵江上》将当时抗战的特殊思想情感与精湛的音乐创作艺术技巧进行了巧妙地融合,便成为我国革命歌曲中的典范之作。
二、《嘉陵江上》音乐分析
嘉陵江上是一首既抒情又充满戏剧性的歌曲,作品以嘉陵江为背景,抒发流亡者的思乡之情,它代表了广大流亡者的心声,曾激起全国民众奋起抗日的决心,歌曲迅速在全国、特别是大后方唱响。作曲家贺绿汀曾尝试多种谱曲方法,均不理想。最后,他背熟歌词,独自徘徊在嘉陵江边,最后终以朗诵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在抑扬顿挫的语势中摸索到相应的旋律,写出了这首接近于歌剧咏叹调的独唱曲。
歌曲为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表现了主人公因敌人入侵,背井离乡,只身徘徊在嘉陵江畔,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悲痛的心情。
开始的引子部分一开始向上的八度跳进便是歌曲主题的扩展,突出地刻画了怨愤的心情,其后一直下行到了低音属音。音乐气氛沉重, 凄凉,很好的引出了孤独的主人公痛楚的心情。造成一种悲剧性的气氛,把人们带到痛苦的回忆中。紧接着歌唱者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自己的经历。接着是歌中主人公的激情痛诉,我们可以从这一段曲调中三连音和二度下行长音的多次出现所造成的旋律效果,领会到流浪者的激动和痛苦不安的心情。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这里演唱要用上一句结尾的力度慢慢演唱,一步步加强,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怀念。这样整个演唱, 才能将其歌词的内在情绪表现得完整。
三、《嘉陵江上》的艺术特征及时代影响
《嘉陵江上》,作于1939年,原为贺绿汀为作家端木蕻良的抒情诗《嘉陵江上》谱写的一首女中音独唱。《嘉陵江上》是一首融旋律与伴奏为一体的艺术歌曲。歌曲为二部曲式的结构。第一部分表现了主人翁因敌人入侵、背井离乡、只身徘徊在嘉陵江旁,面对眼前的一切,使他更加怀念故乡和此时的悲痛心情。八小节由钢琴弹奏的引子十分精练、出色。整首歌曲中主要音调和悲壮的气质通过这简单的引子也能充分的体现出来,把演唱者和听众带到一个作品本身需要的情绪中。接着是歌中主人翁的激情痛诉,可以从这段曲调中二度下行长音和三连音的出现造成的旋律效果领会到流浪者的痛苦不安和激动无的心情。歌曲的第二部分是表达主人翁决心要打同故乡去的意志和信念,这段曲调在感情的酝酿和发展上是很有层次的,两次形成高潮。旋律基本上是在高音区进行,加上强拍上出现的切分节奏,听起来似乎是在大声疾呼。接着主人翁在低音区唱出朗诵式的音调,“我必须回到我的家乡”一句是主人翁的内心独白,接下来“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更是主人翁的大声疾呼和坚定誓言,形成歌曲的第二次高潮。
歌曲采用了3/4拍子的节拍形式,对强拍做了适时的突出和强调,再结合弱起、切分音及三连音这种打破常规强弱规律的节奏特点,把整首歌的韵律就确定为了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充满变化的感情基调,由于歌曲《嘉陵江上》的歌词是一首散文诗,词的句式都是非方整型的长、短句组合而成,这就使得其节奏也就采用一种比较自由的方式来表达,这种自由的节奏也充分体现了歌曲的抒情性、戏剧性的特点。歌曲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反抗侵略者“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对当时的抗日救国运动起到了鼓动号召的作用。该曲曾经激励了无数热血青年投身到了抗日战场,成为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抗日歌曲。
结论:
综上所述,抗战时期的救亡歌曲是中华民族近代音乐史上极为光辉灿烂的篇章,主要特点体现为题材之集中、创作速度之快,同时又具备流传广、数量多、演唱者热情高、歌咏规模大等特点,而这一状况是空前的,超过了中国文明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而歌曲的词曲作者也来自于社会不同阶层,有专业音乐家,也有业余作者,其中不乏以一曲抗战歌曲成名,并在歌曲创作的路上越走越远。《嘉陵江上》作为中国音乐史上革命歌曲中的典范之作,无论是在文学内容和音乐形式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今我们重温当时的创作历程和演唱这部作品无疑都具有跨时代的伟大意义,深深影响着当代与后世,进一步促进我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浅析抗战时期中国革命歌曲的意义》 翁洋 才智 2015(17)
[2]《抗战时期的重庆声乐艺术研究初论》何泓璐 重庆大学 2014
[3]《何安东抗战时期音乐研究》崔慧子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4]《历史的悲歌民族的记忆—歌曲嘉陵江上的文化解读》贾万银 音乐创作2015
[5]《艺术歌曲嘉陵江上演唱分析》陈伟 当代音乐 2016
[6]浅谈歌曲《嘉陵江上》的創作与演唱 武鹏 咸宁学院艺术学院 咸宁学院学报
[7]艺术歌曲《嘉睦江上》分析 杨秀 大理民族师范学校 大理师专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