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启发思维的认识与实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zhong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创造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是目前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启发思维 认识与实践
  一
  在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己为广大教学作者所熟悉。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键性原则
  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当需要时即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这时,教师如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好,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学生。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营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
  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可以采用如下常见的方法。
  (一)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而且由于借助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二)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这样,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特别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四)归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归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探究正确的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五)暗示法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打通学生的思路,让他顺利地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之后让学生复述教学内容时,如果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就可以用板书暗示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复述。
其他文献
摘 要: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自然而然地联系生活实践内容,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也给数学增加了丰富的生活色彩。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实验活动 结合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离不开数学。能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数学能力的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随机将62例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糖尿病护理中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09月--2018年09月,对本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以电脑随机的方式分为常规组、研究组,两组各40例.常
目的:分析社区护理干预对于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所造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0例年龄不小于55岁的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
目的:探讨全麻支撑显微喉镜(SML)下声带息肉激光切除术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取32例行SML下声带息肉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行常规护理,研究组16例行围手术期针
目的:对于施行颅脑手术之后出现严重的脑水肿的患者有关护理方法和应用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选择本院在2015年12月到2017年12月收容诊治的50名施行颅脑手术之后出现严重
目的:探究临床护理干预路径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健康知晓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慢性支气管阻塞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
摘 要: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很多国人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旅游。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的不文明行为给我们这个素以文明著称的大国蒙上了一层阴影。某些人在国外旅游的过程中,大声喧哗,公共场合不排队,扰乱秩序,随地吐痰,这些都让其他国家的人民对中国产生了不好的印象,这与我们不断增长的综合国力和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极不相符,让国人脸红。作者提出小学语文教育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关键词
摘 要: 主动学习是一种高效学习的方式,也是自觉学习的方式。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只要教师注重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完全可以做到以自我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高效学习模式,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是本文要阐释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自学能力 培养方法  人非生而知之,一生所用都是后天习得的。习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愚昧无知童年到懵懂少年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男、女病区收治60例抑郁症患者,其收治时间为在2017年3月份到2018年3月份,基于奇偶法的形式予以组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