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
一、辨析中尝试探究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黄山奇松》展示了黄山奇松的独特魅力,其中具体描写了“迎客”“陪客”“送客”这三大名松。教学中,可用多媒体呈现三大名松的图片;然后提出学习要求:这三棵松分别是什么松呢?自由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辨一辨,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投入自主阅读,不一会儿,课堂上举手的一大片,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说:“这是迎客松,因为你看它如文中所说‘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还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有的手指屏幕说:“这边一棵是陪客松,多像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近旁,还有游客呢,它好像正陪同游人在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话音刚落,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剩下的这棵就是送客松了。”其余同学马上补充说:“它的部分枝干向下斜出,正如文中所说,‘它向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究,感受到了黄山松之奇。
二、争论中进行探究
《“黑板”跑了》是苏教版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具体描写了安培在散步时专心思考数学题,结果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黑板来演算的趣事,从而表现他专心研究科学的可贵精神。在教学这一课时,围绕“你觉得安培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讨论,学生的观点分成两派,一部分认为安培做事很粗心,另一部分则认为安培研究数学问题十分专心,课堂上形成争论的局面,双方各执己见,分别抓住文中找出的依据据理力争。其实,展开争论的过程,就是与文本对话深入的过程,也是学习探究渐进的过程。此时,在教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一个个进入了“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中,他们在争辩中明理,在争辩中反思,引起新的认知冲突,从而对自我认知进行整理、修正和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与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高度发展,同时,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突破习惯思维求变、求新的创新能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通过争论,大家对课文有了新的认识: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经常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生活中的粗心,正是因为他研究科学时的专心所致。此时,这种崇高精神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人格得以提升。
三、合作中展开探究
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努力转变自身角色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为了凸现探究性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引导学生读题后质疑,再带问题读课文,尝试解决简单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提炼出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是:“扫路老人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围绕中心问题,小组展开探究性阅读,学生与文本展开了深入的、真真切切的对话。在全班交流汇报中,又实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与此同时,学生不断反思,实现了与自身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的感悟不断丰富,逐步触摸到扫路老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精神世界。学生经历了自我探究到小组探究的过程,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借鉴,学生的交流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一种资源。
四、对比中深入探究
《狼和鹿》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由事及理,对比分明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对比主要有三组:一是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二是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三是狼鹿异位的对比。教学设计时,我紧扣三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因及联系,从而突破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课堂上,同学们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特别是具体直观的数据,探究森林状态的前后巨大变化、鹿群的巨大变化、狼鹿异位的根源。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状态之中,也始终保持着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他们围绕课文内容,一遍又一遍感受着森林、鹿群的变化,产生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探究性学习资源,我们应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挖掘探究资源,精心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逐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一、辨析中尝试探究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黄山奇松》展示了黄山奇松的独特魅力,其中具体描写了“迎客”“陪客”“送客”这三大名松。教学中,可用多媒体呈现三大名松的图片;然后提出学习要求:这三棵松分别是什么松呢?自由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辨一辨,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投入自主阅读,不一会儿,课堂上举手的一大片,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说:“这是迎客松,因为你看它如文中所说‘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还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有的手指屏幕说:“这边一棵是陪客松,多像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近旁,还有游客呢,它好像正陪同游人在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话音刚落,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剩下的这棵就是送客松了。”其余同学马上补充说:“它的部分枝干向下斜出,正如文中所说,‘它向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究,感受到了黄山松之奇。
二、争论中进行探究
《“黑板”跑了》是苏教版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具体描写了安培在散步时专心思考数学题,结果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黑板来演算的趣事,从而表现他专心研究科学的可贵精神。在教学这一课时,围绕“你觉得安培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讨论,学生的观点分成两派,一部分认为安培做事很粗心,另一部分则认为安培研究数学问题十分专心,课堂上形成争论的局面,双方各执己见,分别抓住文中找出的依据据理力争。其实,展开争论的过程,就是与文本对话深入的过程,也是学习探究渐进的过程。此时,在教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一个个进入了“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中,他们在争辩中明理,在争辩中反思,引起新的认知冲突,从而对自我认知进行整理、修正和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与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高度发展,同时,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突破习惯思维求变、求新的创新能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通过争论,大家对课文有了新的认识: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经常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生活中的粗心,正是因为他研究科学时的专心所致。此时,这种崇高精神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人格得以提升。
三、合作中展开探究
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努力转变自身角色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为了凸现探究性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引导学生读题后质疑,再带问题读课文,尝试解决简单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提炼出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是:“扫路老人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围绕中心问题,小组展开探究性阅读,学生与文本展开了深入的、真真切切的对话。在全班交流汇报中,又实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与此同时,学生不断反思,实现了与自身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的感悟不断丰富,逐步触摸到扫路老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精神世界。学生经历了自我探究到小组探究的过程,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借鉴,学生的交流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一种资源。
四、对比中深入探究
《狼和鹿》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由事及理,对比分明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对比主要有三组:一是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二是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三是狼鹿异位的对比。教学设计时,我紧扣三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因及联系,从而突破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课堂上,同学们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特别是具体直观的数据,探究森林状态的前后巨大变化、鹿群的巨大变化、狼鹿异位的根源。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状态之中,也始终保持着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他们围绕课文内容,一遍又一遍感受着森林、鹿群的变化,产生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探究性学习资源,我们应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挖掘探究资源,精心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逐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