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体育博览·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hai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創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創新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創新意识、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又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高校体育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創新意识
  
  創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学生是創新教育的对象与体现者,是創新教育的主体。一个国家要想长期繁荣昌盛,只有不断提高民族的創新能力,才能立足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而民族創新能力归根到底还要依靠全民族的教育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大学生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創新意识和創新能力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因此,培养大学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提上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日程。它既是个人能力充分发展的动力,也是智慧获取的源泉,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良好的体育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創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对于受教育者奠定终身学习、生存和发展的身体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創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中,具有基础性和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体育课堂是培养大学生創新素质的重要途径
  
  創新意识是創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創新素质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趋向。創新意识包括强烈的創新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增强自己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所授内容设疑,提问和求新,激发学生进取的精神和創造精神。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可以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地形、环境、标志、参照物、音乐、挂图等創造体育教学新情景。如在大学一年级跳远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跳的一般方法,再創设一个动物跳跃的情景,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进行想象模仿练习,同时也可以自己选择练习的手段,练习的难度和练习的同伴,最后进行示范性表演。总之,教师要力求使学生每一节课,每学一个内容,都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同时能够在体育课中去体验挫折与成功,失败与胜利,去承受与享受喜、怒、衰、乐的各种心理感受。
  
  二、培养大学生創新素质的目标
  
  体育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与再創造”,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杜拉克相应指出“已知的事物经过重新的组合或再认就是創造”。那么作为中学教育一支的体育教学,其目标也应该是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造就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这是时代的要求。而作为素质教育之重的創新教育也应成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什么是“創新”呢?她指的是“創造出某种新颖、奇特的与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旨在“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与“培养学生創造思维与能力”的体育教学活动方式。
  而体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运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成功教育。也就是采用“多种激励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要尽可能的让学生人人获得成功。因为“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大最强的内驱力”。
  
  三、創新能力培养在体育课堂中实施
  
  創新教育中創新行为的养成,既是整个創新教育的最高目标,又是推动教师终身从事創造性活动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没有这种精神,教师就不能在創新行为中真正克服各种困难,承受可能失败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穿創新教育的思想体系,教师的言谈举止都要有规范的創新行为。这样才能抓着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学练,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一些体育知识,技术和先进的理论方法,教师要用现代科学中的新技术,新发现去引导学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练欲望,注重让学生观察与实践,从而达到育心强体,增智促技和培养学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1、刨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激发学生产生創新动机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情感体验。教学中实行教学民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創造性的学习与锻炼,其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实践表明,主动参与学习比消极学习有效得多。当学生以自我评判和自我评价为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創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发展。教学中常常有一些学生提一些新奇、古怪的问题。对此我们不能视作离谱,而应积极鼓励他们质疑,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学、自练,提高自评、互评能力,使他们在自己的观察、思考、想像、模仿、设计等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释放智慧潜能。
  教师在安排教材内容、选择教法时要精心设计练习场地和器材设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唤起学生的創新激情。如在学习跨越式跳高时,可用橡皮筋围成各种不同的图形(园形、五角星形、三角形、十字形等)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图形进行练习。再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本着一物多用,一场多用的創新态度自制教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的創新欲望的激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用塑料瓶制作投掷器,既可练投掷,又可进行跳跃项目的练习,还可以用作游戏等教学。在教学中应考虑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創造性地进行自主学习,构建能激发創造思维的具有創新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成功体育教学”“自主探究学习”“小团体教学”“情境教学”“发现探讨”等等。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人,除了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外,要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出发。自愿参加、自愿组合、自选选择,各类活动要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动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例如:我在持轻物掷远的教学中,师先不说出动作的要领及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小组合作,每个人分一张报纸,自己去交流、探索、最后汇报结果。
  
  3、课堂教学的創造性是創新教育的主途径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可以尝试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創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是行这种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比如在进行4×100接力教学时,教师教学完“上挑式”交接捧技术后,让学生学习“下压式”交接捧技术之前,可先请五名学生出来,成一路纵队 站位,每人间隔1.5米,从后向前连续用“上挑式”交接捧法,交接捧中不准移动握捧位置,以此,学生在观察中不难发现“上挑式”交接捧法的不足之处。此时此刻,适当的教师点拨,因其“上”则不行,可告知或提示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总结其缺点同时,通过变通手法,学生得出接法的“下”式,这样教师再进而要求学生去发现“下”式的动作要领,以此教师归结出其学生所指的方法“下压式”。这样,学生的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得到了体现,创造性思维与行动进一步得以加强。
  
  4、创设情境,师生互动
  从教学需要的实际出发,把激情、启趣、蕴理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活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亲自去感受、去探索的欲望。要把教与学作为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以教促学,以学促教,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在条件和环境的允许下,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练自己想练的内容。注重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各人的身心素质存在着差异,要想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发展,就要允许竞争、允许失误,允许有不同的思路和做法。有条件可按性别分班教学,按体质、身体素质分组施教。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与竞赛,如球类比赛、趣味运动会等,使学生在参与竞赛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积极思考,勇于实践,胜不骄、败不馁,不怕挫折,自强、自尊、自信的良好品质。
  
  5、合理利用场地与体育设施,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体育学科应根据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水平及学校场地、体育设施条件,在正确的教学策略指导下,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选择应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启发积极思维,掌握动作技术,提高教学效益。要充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如教学挂图、幻灯、录象、教学课件等,借以解决实际教学中难以表述和示范的复杂技术动作演示的困难,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教育与教学整体质量。
  
  四、结束语
  
  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够培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为实现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新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手段。教学创新是高智力活动,实施教学创新的教师责任自然就会加重,教学的难度加大了,教学水平要求更高了,教师要有更高的创新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要精心设计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千方百计地开启学生创新思维之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韩小轩)
其他文献
和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情况一样,东南亚国家可供分配的财富和生产资料在国民之间的分配是不平等的。在迄今为止的一个长时期里,整个东南亚社会的财富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