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yi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研究背景
  
  S学校位于安徽省北部宿州市城区,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在当地较有影响,学生数较多,农村学生占学生总数的近2/3,从高二开始进行文理分班。2005年宿州市S学校发生了数十起学生事件,现摘录几个比较典型的事例。
  一名高一女生,连续多个星期,每到上课铃响前,或把教室门锁上,或把办公室门锁上,让教师无法上课。为此,班主任多次找到家长,每找一次家长,该女生就变本加厉地锁门。
  临近高考,高三的一名女生每天紧紧地盯着班内一位成绩很好的男生。上课时她赶走男生同桌,和他坐在一起,下课时紧跟男生后边,嘴里不停地念叨:“我和他恋爱了。”
  另一高一住校女生,在校期间跳楼自杀。
  ……
  事后分析,这些事件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为此,2005年12月,我们对宿州市S学校高中8个班582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二、方法与步骤
  
  本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使用的是由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由6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后面有5个等级共数十种选择,这5个等级是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与严重几个心理问题层次。量表由10个分量表组成,这10个分量表分别为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共10个因子60个题目。
  调查方式是由课题组分发调查问卷,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问卷内容进行自评。收回调查问卷后,计算出受试者心理健康的总均分,表示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并与分量表判断学生具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起来,较能全面、具体地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71份,其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有243人,占分析学生总数的42.6%,其中男生139人,女生104人;住校生138人,非住校生105人。
  在这243人中,存在中度及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有72人,占学生总数的12.6%,其中男生47人,女生25人,住校生40人,非住校生32人。
  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有171人,占学生总数的30%,其中男生92人,女生79人,住校生98人,非住校生73人。
  按年级与班别统计,各年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比例为:高一年级实验班32%,普通班42%;高二年级实验文班27.3%,普通文班45.3%,实验理班37%,普通理班45.1%;高三年级普通文班59.1%,普通理班60.3%,实验理班为31%。
  同时,我们还对宿州市城区一所普通中学(矿建中学)4个班239名高中生进行了对比问卷测试,其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为47%,与我校大体相当。
  
  四、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我们对宿州市S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规律进行如下分析,以供讨论。
  1.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高一到高三问题依次严重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我分析为高一学生处于从初中到高中的转折期,可能因为不适应带来的心理困扰比较多,但多属于一般性的适应问题,程度较轻。如果高一的适应问题没有解决,就可能持续到高二。一般来说高二的心理问题比高一更复杂,而高三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许多心理问题都有可能由于巨大的高考压力而爆发出来,或不自觉地把高考压力转化为身心健康问题,通常是心理障碍的多发期。而考试前后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集中时期,也就是说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随着学期结束的临近逐渐严重。因此,学校应在各年级期中、期末考试前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特别是到高三年级,学生面临着升学和就业压力,各种心理问题会相继出现。
  2.普通班学生的心理问题比重点班学生严重
  这次笔者还顺便对S市普通高中矿建中学一个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这个班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比例也达到47%,并不比S学校的低。原因有可能是重点中学重点班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在年级中很好,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他们考上大学已经不成很大问题,压力主要来自于他们自身以及家长的高期望值。而普通班的学生和普通高中的学生面临的是能不能考上大学的问题,因此承受的压力比重点中学实验班的学生大得多,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也在所难免。
  3.女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男生高
  中学阶段女生进入青春期早,比男生体会到更多的心理冲突。从调查的结果看,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等五个方面,女生的问题高于男生。这与女生追求完美、处理人际关系时比男生更在意、更敏感,女生感情比较细腻,更容易体会到不愉快的情感有关。
  4.住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与非住校学生比例相当
  本次调查显示住校学生与非住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明显差别。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男人给女人打电话,说:“咱家的栀子花开了。”女人問:“漂亮吗?”男人说:“白里透着淡黄,就像和田玉。”女人问:“多吗?”男人说:“不少,每个枝头上都有好几朵。”女人问:“香吗?”男人说:“不但香,还甜丝丝的。”女人叹了一口气,说:“好好照顾咱们的栀子花吧。 ”  女人被派往千里之外的城市出差,她需要在那里呆1年。  栀子花是4年以前他们一起栽下的,很小的一个花枝,光秃秃的,女人没指望它能成活,更没
家,是最好的一味药材。爱,是最妙的一组药方。家在,爱在,好心情在,健康自然在;温柔在,关心在,好氛围在,笑容自然在。最好的养生就是家人常伴,笑口常开。家庭好,生病少  人生大约有一半多的时间要在家庭中度过,因而家庭气氛对每个人来说十分重要。中医认为:人的情绪变动过大,易怒易悲都会损伤肝脏,给身体带来伤害。据研究表明:夫妻双方争吵次数越多,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就越差。不吵架的夫妻身体更好,寿命更长。 
网上看来一个段子:原本想做大哥心中的女人,却活成了女人心里的大哥。  钢筋水泥的都市里,最不缺的就是女汉子。她们踩着高跟鞋如脚蹬风火轮,大步流星,无所畏惧。干得了烈酒喝得了鸡汤,上得了谈判桌,hold住应酬场。  数年前,甄姐在我眼里就是这样的女汉子。  那时我还是职场小白,甄姐所在的公司是我们极其密切的合作单位。甄姐虽不是大BOSS,但身居要位,公司60%的业务要从她手里过。每次去她那里,总会看
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情感模式是:自身条件不错的女性,在感情里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自信,反而习惯于事事迁就和付出。常听到她们在失望中抱怨:“本以为我的牺牲和付出会让他更加珍惜,没想到却被他一再践踏。”越付出越不快乐  “你看看她的照片。”J口中的“她”指的是婚姻中的第三者。照片上的女性看上去40多歲,画着淡妆,长相并不出众,但打扮得体,人显得很精致。  “我就不明白了,她哪点比我好?”J的确比
對门峰嫂家房间靠南窗的抽屉里,必不可少一支签字笔,黑色的。一沓巴掌大的小本,顶头胶水粘的,随手一拽一张,无须慢慢手裁。便笺和笔在一边,得便就笺,图得个方便。即使现在可以随时微信语音,但峰哥还是会时不时地纸上涂鸦,留言几句。习惯成自然,想改也枉然。  凡看过峰哥字的,都说他“绕得戽起来了”。这是扬州方言,绕,七弯八绕,潦草不堪。戽,戽来戽去,泼墨如水。而峰嫂,一目了然,字字明白,峰哥那绕,有章可循,
1.城市一角修补鞋子的老人,他的手艺娴熟,工作仔细认真,为一方百姓提供了便利。(摄影 /赵忠) 2.鮮花盛开的公园,一场旗袍秀正在上演,女性们精神焕发、充满活力。(摄影 /王世军) 3.孩子们的世界,一张张可爱纯真的笑脸,看到他们,仿佛一切烦恼都消失了。(摄影 /王玉莲) 4.雨后的古宅,青瓦保持着古老的底色,这色彩是历史也是先辈的智慧。(摄影 /王世军) 5.中山桥的黄昏,站在桥上,看夕阳西下,
1热烈的色彩,欢乐的舞蹈,新春伊始,一切又是一个美好的开端。(摄影 周著铭) 2正宁县皮影爱好者们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大批市民围观。皮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让它得到有效传承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摄影 陈飞) 3几个孩子在雨中嬉戏,天真浪漫,无拘无束。宁静悠然的寺院充盈着孩子们的笑声,瞬间化解了旅途的疲惫。(摄影 陈维虹) 4正在進行晨练的老人,他们精神抖擞、舒心欢快,对生活饱含热情。(摄影 陈飞)
我带孩子下楼玩,正好在胡同口碰到一位新娘子。孩子大叫:“哇,好漂亮啊!”那时我们只觉得其他人都黯淡了去,唯有穿着洁白婚纱的新娘子熠熠生辉。  其实,我们并没有看清楚她的五官。可这不影响她吸引我们的目光。一个女子,也许并不甚美,但当她穿上洁白婚纱的时候,就一定是世界的主角。洁白的婚纱是素淡的,却撑得起最绚烂的场面。  素以为绚,我想到这个成语,它源自《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前几天,我太太有个闺蜜到我们家拜访,她一进门还没坐下,就气冲冲地数落她老公的不是。  她说,上个月出差前,因为担心老公忘记孩子要上哪些兴趣班,便早早把课程表打印出来,贴在了冰箱上。结果,她出差在外,还是接到了老师打来的电话,问她怎么孩子今天没来上兴趣班。  她一开始很担心,怕老公和孩子出什么事。谁知,当她打电话给老公的时候,老公却一副很轻松的样子。她着急地问:“孩子怎么没有去上兴趣班?”老公不徐不
眼前的她,端庄秀丽、落落大方,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他心生欢喜,论文指导也特别用心。谁知相处下来,更是出乎意料,她擅书法,精琴艺,热爱传统文化,与他不谋而合。袁荃猷也被这位师兄吸引,他诙谐风趣、学识渊博,第一次见面还展示了一手把柿子吃净、掏空,而外壳依然完整的本事,令她叹为观止。一同徜徉于书山画海,情愫暗生,幽静的燕园、美丽的未名湖留下了他们漫步倾谈的身影。  抗战打得正酣,王世襄毕业后来到文化名人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