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高新区:高端特色产业和创新创业要素快速集聚
历经三年,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从昔日的盐田荒滩,崛起为一座高端特色产业和创新创业要素快速集聚、生态花园式宜业宜居的科技新城。
科技部批准其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并成功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获得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经济园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山东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称号。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连续两年跻身前10位,已经成为青岛地区乃至山东半岛极具活力的高科技创新创业区域。
一切都始于三年前的今天。
在“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的构架下,2007年11月2日,青岛决策层重新组建青岛高新区,作为派出机构,赋予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统筹推进胶州湾北部园区开发建设,并对青岛高科园、青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青岛科技街、市南软件园等进行指导和协调,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同时,在当前城市土地资源日益匮乏的形势下,一次性划拨63.4平方公里的盐田土地,作为高新区的建设发展用地,此举也拉开了胶州湾北部园区开发建设的大幕。
生态优先,高标准建设百年工程
启动开发建设后,正值国际金融危机开始蔓延,高新区抓住由此带来的原材料成本低、贷款利率低等有利时机,围绕建设“全市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的目标,连续实施了两轮“饱和性投资”和“双百日会战”,全力推进了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创新三条工作主线。
三年中,高新区统筹推进了园区主干路网、综合配套、景观水系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土地回填、吹填及平整16.6平方公里,道路建设144公里,作为配套保障的创业中心、保障中心、企业加速器等地面建筑主体全部完工,高新区核心区域框架基本显现,其中创业中心创造了每周一层的高新速度。在保证速度的同时,高新区也将“质量优先”、“见证百年”等建设理念融入开发建设的方方面面。园区内沿主干路网建设了国内领先、规模宏大的地下综合管沟,建设总长度近50公里,人员可以在宽敞的管沟内自由作业,实现了电力、通信、热力、给水、中水和工业预留管道等市政基础设施高标准“九通一平”,避免了市政道路反复开挖和重复投资。
同时,高新区将用地比例锁定为生态绿化、生活配套、高新产业用地各占三分之一,并依托现有湿地地貌,严格控制和保护大沽河河口、墨水河河口、高新区中部三块湿地,积极构建以湿地原始地貌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和丰富多彩的生态湿地修复。
高端引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高新区立足于大青岛地区和胶州湾区域资源禀赋,紧跟全球产业转移新动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高、轻、特”产业方向(高:技术含量高,处于产业价值链高端;轻,结构轻,资源能耗低;特:差异定位,突出特色),重点实施了以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3+1”产业发展计划,并对入园项目严格审查,对达不到环评要求的一票否决,坚持做到“技术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项目不要,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不要,能源资源消耗高的项目不要”,先后婉拒了20多个项目,70多亿元的投资。同时,盯紧重点产业链高端环节,引进知名大企业和大院大所,引领形成青岛乃至山东半岛高端产业新亮点。目前,新引进了冠捷LCM模组及液晶显示器、北科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重汽专用车、LED蓝宝石晶片、世茂城市综合体、雨润北方总部和金融大厦、五星酒店集团等129个高端项目,投资达327亿元,其中20多个项目相继开工建设,LED蓝宝石晶片项目已实现投产,填补了国内空白。
同时,坚持把创新作为立区的生命引擎,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制订实施专项规划,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大院大所的合作,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引进了中科院光电青岛研发基地、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中科院青岛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创新载体,以及造血干细胞等6个高科技产业项目,并全力推进了数字化园区建设。
提效提速,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
三年来,高新区还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着力建设高效优质的审批服务机制。积极打造“扁平化”审批服务机制,建设了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税务服务大厅,高新区内设各部门及8家派驻机构全部进驻,真正做到“全程服务、一站办结”;打破常规,实行贴身管家式投资项目入驻服务,率先建立了审批部门首席专办员制度,全权负责本部门所有审批事项的办理;实行了项目全程代办服务,推出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评价监督制等。将审批时限由108天压缩至45天,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速提效。
培育优质的商务金融环境。依托产业项目快速落地,高新区出台了鼓励股权投资发展优惠政策,并积极筹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努力打造以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为特色的科技金融集聚区,助推产业升级发展。高新区与软银创投、赛伯乐投资、盛唐投资等首批7家国内知名股权投资机构共同成立青岛高新区创业投资联盟;多家创投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纷纷落户高新区。
《青岛日报》
历经三年,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从昔日的盐田荒滩,崛起为一座高端特色产业和创新创业要素快速集聚、生态花园式宜业宜居的科技新城。
科技部批准其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并成功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获得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经济园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山东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称号。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连续两年跻身前10位,已经成为青岛地区乃至山东半岛极具活力的高科技创新创业区域。
一切都始于三年前的今天。
在“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的构架下,2007年11月2日,青岛决策层重新组建青岛高新区,作为派出机构,赋予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统筹推进胶州湾北部园区开发建设,并对青岛高科园、青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青岛科技街、市南软件园等进行指导和协调,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同时,在当前城市土地资源日益匮乏的形势下,一次性划拨63.4平方公里的盐田土地,作为高新区的建设发展用地,此举也拉开了胶州湾北部园区开发建设的大幕。
生态优先,高标准建设百年工程
启动开发建设后,正值国际金融危机开始蔓延,高新区抓住由此带来的原材料成本低、贷款利率低等有利时机,围绕建设“全市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的目标,连续实施了两轮“饱和性投资”和“双百日会战”,全力推进了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创新三条工作主线。
三年中,高新区统筹推进了园区主干路网、综合配套、景观水系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土地回填、吹填及平整16.6平方公里,道路建设144公里,作为配套保障的创业中心、保障中心、企业加速器等地面建筑主体全部完工,高新区核心区域框架基本显现,其中创业中心创造了每周一层的高新速度。在保证速度的同时,高新区也将“质量优先”、“见证百年”等建设理念融入开发建设的方方面面。园区内沿主干路网建设了国内领先、规模宏大的地下综合管沟,建设总长度近50公里,人员可以在宽敞的管沟内自由作业,实现了电力、通信、热力、给水、中水和工业预留管道等市政基础设施高标准“九通一平”,避免了市政道路反复开挖和重复投资。
同时,高新区将用地比例锁定为生态绿化、生活配套、高新产业用地各占三分之一,并依托现有湿地地貌,严格控制和保护大沽河河口、墨水河河口、高新区中部三块湿地,积极构建以湿地原始地貌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和丰富多彩的生态湿地修复。
高端引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高新区立足于大青岛地区和胶州湾区域资源禀赋,紧跟全球产业转移新动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高、轻、特”产业方向(高:技术含量高,处于产业价值链高端;轻,结构轻,资源能耗低;特:差异定位,突出特色),重点实施了以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3+1”产业发展计划,并对入园项目严格审查,对达不到环评要求的一票否决,坚持做到“技术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项目不要,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不要,能源资源消耗高的项目不要”,先后婉拒了20多个项目,70多亿元的投资。同时,盯紧重点产业链高端环节,引进知名大企业和大院大所,引领形成青岛乃至山东半岛高端产业新亮点。目前,新引进了冠捷LCM模组及液晶显示器、北科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重汽专用车、LED蓝宝石晶片、世茂城市综合体、雨润北方总部和金融大厦、五星酒店集团等129个高端项目,投资达327亿元,其中20多个项目相继开工建设,LED蓝宝石晶片项目已实现投产,填补了国内空白。
同时,坚持把创新作为立区的生命引擎,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制订实施专项规划,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大院大所的合作,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引进了中科院光电青岛研发基地、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中科院青岛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创新载体,以及造血干细胞等6个高科技产业项目,并全力推进了数字化园区建设。
提效提速,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
三年来,高新区还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着力建设高效优质的审批服务机制。积极打造“扁平化”审批服务机制,建设了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税务服务大厅,高新区内设各部门及8家派驻机构全部进驻,真正做到“全程服务、一站办结”;打破常规,实行贴身管家式投资项目入驻服务,率先建立了审批部门首席专办员制度,全权负责本部门所有审批事项的办理;实行了项目全程代办服务,推出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评价监督制等。将审批时限由108天压缩至45天,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速提效。
培育优质的商务金融环境。依托产业项目快速落地,高新区出台了鼓励股权投资发展优惠政策,并积极筹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努力打造以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为特色的科技金融集聚区,助推产业升级发展。高新区与软银创投、赛伯乐投资、盛唐投资等首批7家国内知名股权投资机构共同成立青岛高新区创业投资联盟;多家创投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纷纷落户高新区。
《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