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敦煌莫高窟465窟神秘的面纱r——直观藏传佛教的起源与发展

来源 :民族艺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gzj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高窟465窟的壁画是学界公认的藏传佛教的经典壁画.文章借鉴前贤研究之成果,通过对该窟壁画作线描图还原处理,对壁画意涵进行释读.465窟壁画反映的内容,均为吐蕃苯教或藏传佛教前弘期内容,通过图像类型分析,我们认识到没有经典的465窟壁画其实就是藏传佛教最早的石窟艺术史经典.在这一全新的认识框架下,465窟所有壁画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通过图像类型比对,所有尊像均得以确认,包括首次发现的早期金轮炽盛光佛、药师佛的尊像,早期的佛顶尊胜佛母、绿度母尊像;早期的龙树菩萨、龙智祖师的尊像,还发现了吐蕃三代法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的尊像等.考证未发现萨迦派、噶当派等派系传承,表明该窟是以宣扬吐蕃王室弘法、护法和修行为一体的早期吐蕃王室功德窟,并由此推断465窟的年代.
其他文献
随着历史的衍变,非遗活态性的体现有些是潜性的,有些是显性的.从民族村寨旅游的视角来看,一般旅游者在日常旅游中看到的非遗活态性的体现基本都是显性的.本文以甘肃陇南白马
杨凡导演深受中国传统昆曲的影响,将昆曲与影像创作紧密结合,在唱词、旋律、场景以及人物原型方面加以借鉴,不仅使得电影中的情感有所增益,更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西夏石窟壁画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汉藏结合,尤其在西夏中晚期,藏传佛教绘画在石窟壁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与比重,具有不同于汉传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甘肃瓜州东千佛洞石窟群这一
城乡结合部的孩子由于其写作心理不正确,教师指导思想不到位,其写作上遇到了不少困难。这些可从纠正写作心理、积累写作素材、转变教师观念三方面进行调整、改进。 The chi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