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奇葩说》以一个“网络自制”的身份,成功打破了国内综艺节目的这种现状。本文将从节目的制作包装、主持人分风格、节目辩题的选择、节目选手标签化以及花式广告几个方面来探究《奇葩说》策划的成功因素。
【关键词】:网络自制;奇葩;花式广告
在喧闹了一年的亲子、户外、唱歌等节目之后,不难发现国内综艺节目出现跟风扎堆以及同质化倾向。而此时,《奇葩说》顾名思义,首先由的就是奇葩,但是里面的辩手不仅仅都是“奇葩”,而且都是口齿伶俐能说善道的奇葩。《奇葩说》虽然没有外景画面也没有炫酷的舞台,虽然没有苦情环节也没有煽情的元素,它只是在一个演播厅里,一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选手针对某一辩题发表自己的言论唇枪舌剑一番,吸引广泛观众的关注。
一、辩论赛老样态的新包装
.《奇葩说》以辩论赛为载体,并且具有互联网的特质。节目先海选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参赛选手,组成正方和反方,双方针对节目组提供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最后以现场观众进行投票的跑票数决定出获胜方。节目主持人为马东、高晓松和蔡康永三人。蔡康永和高晓松担任导师一职,负责参与前期的选拔,同时也和自己的队员共同参与后期的辩论环节。每期邀请一位男神或者女神,帮助探讨辩题。
《奇葩说》的定位是一档用辩论来包装的谈话类综艺节目。在这个全民快餐化的大环境下,《奇葩说》用出位的妆容来吸引人们的注意。每个辩手服装大胆夸张。“40岁以上的人士请在90后陪同下观看”,《奇葩说》开宗明义地亮出它年輕的属性。当形形色色的“奇葩”选手在场上进行“撕X大战”时,这样一个严肃到任性的节目也不会限制选手的言行自由。节目允许晒奇葩,可以爆粗口,可以讲段子,甚至可以现场表白,但如果辩论角度不够聪明不够有趣也会被淘汰。
《奇葩说》在选题方面、字幕包装、动画设计、画面剪辑等方面更加突出网络色彩,再结合瞬时出现的黄金佳句和奇葩看点,增强了节目的娱乐色彩和新锐程度,使辩论的节目类型突破了以往常规的辩论赛的形式,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成功吸引更多人的眼球。
二、话题在娱乐中传播社会正能量
.《奇葩说》依托互联网环境,节目舍弃了传统辩论节目中涉及人格品质、时事政治等常态容易让人乏味的辩论话题,避免道德绑架的现象。选择与年轻人息息相关、可以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奇葩说》话题的选择广泛倾听观众的心声。通过百度贴吧、知乎、新浪微博、等形式,挑选网友关心的、热议的、有争议的、有趣味的话题。这种媒体和受众的双向交流,达到了参考民意的效果,为节目更好的制作和节目的收视奠定了基础。
节目在娱乐的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教育意义,使得参与辩论的每一位辩手以及观看节目的每一位观众陷入思考。身临其境的考虑当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选择,怎么做。当然,辩论中注重娱乐效果的同时,也担负起传递正能量的责任。在辩论“要不要牺牲贾玲一人救百人性命时”,辩论的最后结果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刻,很多人都同意牺牲贾玲。而团长蔡康永在总结发言时意外倒戈,坚持认为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比一场辩论的输赢更为重要,认为没有人能剥夺别人的生命权。而审判长马东也秉持传递正能量的态度,宣布此场辩论无人淘汰。在“亲人得了绝症要不要鼓励他活下去”这个辩题让我们每个人都直面生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很避讳讲生死这种的事情,可是毕竟有些事我们都要做好面对的准备。节目的每一位辩手,除去喧哗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每个人的观点都代表着一种真实。这种真实源于内心,其中的论点反映社会现实。在辩论最后,高晓松和蔡康永也会参与辩论,使主题升华,传播社会正能量。使节目的“效果”最终达成很好的“效果”。
三、强硬的主持人班底
.《奇葩说》的主持阵容有在语言类节目圈里耕耘多年的主持人马东,还有以“能说”著称的高晓松,和以“会说”著称的蔡康永。他们的“马晓康”组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引观众决定试看的因素。
.“马晓康”组合主持的角色分工,借鉴了主持群的天平型的主持群类型,呈现出两方对立,中间方中立的情形。马东在其中担任“审判长”的身份,处于中间方,主要负责引导节目整体走向和平衡双方,以诙谐幽默的态度对节目进行定调,保持节目的娱乐性。而高晓松和蔡康永则处于相互对立,每期节目各带领一方辩手,成为两位“团长”参与辩论以及使得论点升华。蔡康永和高晓松两人虽然风格不同,但是刚柔并济,实现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蔡康永在组合中偏感性的一方,擅长说故事来表道理,相比而言,高晓松在其中表现得更为理性,看问题的角度总要另辟蹊径,通过用其博学的知识来建立一套逻辑,再让人钻进去。每一期与主持人一同主持节目的还有一位男神或者女神,这样达到丰富看点,调节气氛的效果。
四、奇葩选手各具风格
《奇葩说》的每位辩手在自己的穿衣打扮和辩论上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通过展现优秀又真实的自己吸引粉丝,同时也为节目带来更多的受众。
《奇葩说》的辩手大体分为两类,一中是理性派,另外一种是感性派。理性派通常是具有丰富的辩论经验,在辩论场上见招拆招,带给观众更多的理性感受。感性派在表达自己论点时具有强烈的煽动性,虽然逻辑性并不是特别强,但是可以带给观众感性感受。这种感性直击每位观众的内心。这种辩论选手的多元化保证了节目的深度和严肃性,不易产生过度娱乐化的现象。
除此之外,辩论选手形象标签化。每个人个性鲜明,例如蛇精男肖骁、金句女魔头马薇薇、女漢子范甜甜,还有大美玲。这些标签化在观众的心中树立形象,吸引粉丝,保持节目的话题和看点。
五、新颖的花式广告形式
《奇葩说》花式广告,洗脑的宣传方式,具有娱乐精神。例如雅哈咖啡和谷粒多燕麦牛奶他们的广告词虽然浮夸但是有趣。像雅哈咖啡的广告词是喝了才能愉快聊天。还有国际抗饿大品牌谷粒多燕麦牛奶这样洗脑式的宣传广告。当我们看节目时广告通常给我们无聊和不耐烦的感受,但是马东将广告融入内容,纯网节目改变传统营销业态成现实。马东的花式口播,商业广告就毫无违和感地融入了娱乐内容,与消费者一起愉快玩耍。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奇葩说》在前期话题的选择、主持人和辩手的选择上策划是成功的。除此之外内容的策划以及广告的宣传形式也是这个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注释:
[1]李卓林.《奇葩说》:引发国内综艺节目新思考[N].吉林日报,2015- 01- 01.
[2]赵小兰.马东:让“奇葩”野蛮生长[J].环球人物杂志,2015(3)
[3]何洋.以爱奇艺为例研究网络视频营销模式[D].西北大学,2013.
【关键词】:网络自制;奇葩;花式广告
在喧闹了一年的亲子、户外、唱歌等节目之后,不难发现国内综艺节目出现跟风扎堆以及同质化倾向。而此时,《奇葩说》顾名思义,首先由的就是奇葩,但是里面的辩手不仅仅都是“奇葩”,而且都是口齿伶俐能说善道的奇葩。《奇葩说》虽然没有外景画面也没有炫酷的舞台,虽然没有苦情环节也没有煽情的元素,它只是在一个演播厅里,一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选手针对某一辩题发表自己的言论唇枪舌剑一番,吸引广泛观众的关注。
一、辩论赛老样态的新包装
.《奇葩说》以辩论赛为载体,并且具有互联网的特质。节目先海选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参赛选手,组成正方和反方,双方针对节目组提供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最后以现场观众进行投票的跑票数决定出获胜方。节目主持人为马东、高晓松和蔡康永三人。蔡康永和高晓松担任导师一职,负责参与前期的选拔,同时也和自己的队员共同参与后期的辩论环节。每期邀请一位男神或者女神,帮助探讨辩题。
《奇葩说》的定位是一档用辩论来包装的谈话类综艺节目。在这个全民快餐化的大环境下,《奇葩说》用出位的妆容来吸引人们的注意。每个辩手服装大胆夸张。“40岁以上的人士请在90后陪同下观看”,《奇葩说》开宗明义地亮出它年輕的属性。当形形色色的“奇葩”选手在场上进行“撕X大战”时,这样一个严肃到任性的节目也不会限制选手的言行自由。节目允许晒奇葩,可以爆粗口,可以讲段子,甚至可以现场表白,但如果辩论角度不够聪明不够有趣也会被淘汰。
《奇葩说》在选题方面、字幕包装、动画设计、画面剪辑等方面更加突出网络色彩,再结合瞬时出现的黄金佳句和奇葩看点,增强了节目的娱乐色彩和新锐程度,使辩论的节目类型突破了以往常规的辩论赛的形式,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成功吸引更多人的眼球。
二、话题在娱乐中传播社会正能量
.《奇葩说》依托互联网环境,节目舍弃了传统辩论节目中涉及人格品质、时事政治等常态容易让人乏味的辩论话题,避免道德绑架的现象。选择与年轻人息息相关、可以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奇葩说》话题的选择广泛倾听观众的心声。通过百度贴吧、知乎、新浪微博、等形式,挑选网友关心的、热议的、有争议的、有趣味的话题。这种媒体和受众的双向交流,达到了参考民意的效果,为节目更好的制作和节目的收视奠定了基础。
节目在娱乐的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教育意义,使得参与辩论的每一位辩手以及观看节目的每一位观众陷入思考。身临其境的考虑当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选择,怎么做。当然,辩论中注重娱乐效果的同时,也担负起传递正能量的责任。在辩论“要不要牺牲贾玲一人救百人性命时”,辩论的最后结果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刻,很多人都同意牺牲贾玲。而团长蔡康永在总结发言时意外倒戈,坚持认为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比一场辩论的输赢更为重要,认为没有人能剥夺别人的生命权。而审判长马东也秉持传递正能量的态度,宣布此场辩论无人淘汰。在“亲人得了绝症要不要鼓励他活下去”这个辩题让我们每个人都直面生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很避讳讲生死这种的事情,可是毕竟有些事我们都要做好面对的准备。节目的每一位辩手,除去喧哗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每个人的观点都代表着一种真实。这种真实源于内心,其中的论点反映社会现实。在辩论最后,高晓松和蔡康永也会参与辩论,使主题升华,传播社会正能量。使节目的“效果”最终达成很好的“效果”。
三、强硬的主持人班底
.《奇葩说》的主持阵容有在语言类节目圈里耕耘多年的主持人马东,还有以“能说”著称的高晓松,和以“会说”著称的蔡康永。他们的“马晓康”组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引观众决定试看的因素。
.“马晓康”组合主持的角色分工,借鉴了主持群的天平型的主持群类型,呈现出两方对立,中间方中立的情形。马东在其中担任“审判长”的身份,处于中间方,主要负责引导节目整体走向和平衡双方,以诙谐幽默的态度对节目进行定调,保持节目的娱乐性。而高晓松和蔡康永则处于相互对立,每期节目各带领一方辩手,成为两位“团长”参与辩论以及使得论点升华。蔡康永和高晓松两人虽然风格不同,但是刚柔并济,实现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蔡康永在组合中偏感性的一方,擅长说故事来表道理,相比而言,高晓松在其中表现得更为理性,看问题的角度总要另辟蹊径,通过用其博学的知识来建立一套逻辑,再让人钻进去。每一期与主持人一同主持节目的还有一位男神或者女神,这样达到丰富看点,调节气氛的效果。
四、奇葩选手各具风格
《奇葩说》的每位辩手在自己的穿衣打扮和辩论上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通过展现优秀又真实的自己吸引粉丝,同时也为节目带来更多的受众。
《奇葩说》的辩手大体分为两类,一中是理性派,另外一种是感性派。理性派通常是具有丰富的辩论经验,在辩论场上见招拆招,带给观众更多的理性感受。感性派在表达自己论点时具有强烈的煽动性,虽然逻辑性并不是特别强,但是可以带给观众感性感受。这种感性直击每位观众的内心。这种辩论选手的多元化保证了节目的深度和严肃性,不易产生过度娱乐化的现象。
除此之外,辩论选手形象标签化。每个人个性鲜明,例如蛇精男肖骁、金句女魔头马薇薇、女漢子范甜甜,还有大美玲。这些标签化在观众的心中树立形象,吸引粉丝,保持节目的话题和看点。
五、新颖的花式广告形式
《奇葩说》花式广告,洗脑的宣传方式,具有娱乐精神。例如雅哈咖啡和谷粒多燕麦牛奶他们的广告词虽然浮夸但是有趣。像雅哈咖啡的广告词是喝了才能愉快聊天。还有国际抗饿大品牌谷粒多燕麦牛奶这样洗脑式的宣传广告。当我们看节目时广告通常给我们无聊和不耐烦的感受,但是马东将广告融入内容,纯网节目改变传统营销业态成现实。马东的花式口播,商业广告就毫无违和感地融入了娱乐内容,与消费者一起愉快玩耍。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奇葩说》在前期话题的选择、主持人和辩手的选择上策划是成功的。除此之外内容的策划以及广告的宣传形式也是这个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注释:
[1]李卓林.《奇葩说》:引发国内综艺节目新思考[N].吉林日报,2015- 01- 01.
[2]赵小兰.马东:让“奇葩”野蛮生长[J].环球人物杂志,2015(3)
[3]何洋.以爱奇艺为例研究网络视频营销模式[D].西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