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海关历史悠久、文物荟萃,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从这里入海,先后被授予“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胜地40佳”“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境内人文古迹星罗棋布,有价值的多达15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按类别可大致分为长城、古遗址、古民居、寺观祠庙、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石窟及石刻六大类。全区共有34处区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2处、市级8处、区级23处,这些都是古城文化的缩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现实价值
朱良文先生曾指出:“一切传统遗产的美首先在于其‘原真性’。其中包括历史的真、科学的真、艺术的真以及文化内涵的真。”根据隐形知识显性化理论,通过将文化遗产档案化,可以将无形的活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有形的固态档案,原生态地反映民间社会的各种文化情形。
文化是最简单、最有趣、最丰富的语言,山海关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浓厚的地域特性,丰富的原生态内涵和厚重感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长城、闯关东,这些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及原始风貌极浓的民俗风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鉴赏价值。根据档案记录的展示,人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古城街道小巷、历史文化、名人旧址、民俗文化在历史不同时期的变迁风貌,这些具体的变迁对于古城保护的参与者,地方政府、开发企业、当地居民和游客来说,都是有益的,其现实指导意义和文化传承价值更胜于第一手价值。
二、历史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
(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不到位。山海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具有唯一性,但经过社会的变迁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关城文化和民俗珍品正在迅速流失、甚至消亡。那些记录着宝贵文化信息的古老建筑正一处一处的自然风化,“口传心授”的古老民间绝艺、风俗习惯、渊源典故和方言谣谚,正随着老一辈的辞世而渐渐失传。且档案保管分散,有些保存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有些保存在档案馆、有些留存在民间艺人手中,不便于统一管理,更难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二)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全面。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改善了关城人居环境与旅游环境,但对于山海关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特别是在资源优势的转化方面停滞不前,保留建筑多圈置空闲,造成优质资源的浪费,作为国家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拥有丰富的山、海、关等稀缺资源,在发展方面却落后于一些缺少历史积淀、自然资源也相对匮乏的其他旅游城市,没有将先发优势变成持续发展的连续优势。
(三)历史文化资源展示不鲜明。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山海关区主要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区已经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项目,历史文化内涵单一,如镇东楼“天下第一关”,位于景区中,但仍有众多游客只是在景区外合影留念即匆匆离去,究其原因,就是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可视性差,异质文化展现不够鲜明,致使一些已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度降低。
三、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议
从调研情况看,山海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文化强区的有力保障。山海关古城历史文化繁荣不能一蹴而就,应确定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和开发序列,有步骤、有重点地分期分批实施,从点入手、点片结合,逐渐累积古城历史文化氛围,展示古城历史文化精髓,扩大古城历史文化的影响力。本文基于档案学专业的视角,分析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以个别案例抛砖引玉,以期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得以重视。
(一)胡同文化项目。汪曾淇写过:“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山海关古城的胡同与书中描述相近,以关城内的钟鼓楼为中心,建起东、西、南、北“十”字形相交的四条大街,并保持明清时期的方格网状街巷布局。在四条主要街道之外,又像经脉一样分支出180余条胡同,历史上有众多桥道、里市、公署、学校、坛庙、寺观分布在古城内外,并留下了许多与历史名人、古代建筑有关的街巷、道路名称,成为记录山海关歷史的特殊“档案”。建国后,随着城市发展和建筑改造的需要,古城内许多历史街巷和道路路牌,或被取消遗忘、或赋予了新的含义,很多含有山海关不同寻常的历史渊源和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的古街小巷,如不进行挖掘整理,将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作为古城历史文化的标本,将胡同里不同寻常的历史渊源和鲜为人知的故事典故挖掘出来、保存下来,以古城历史街巷路牌的形式,将历史典故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重点道路、特殊街巷展示出来,或配以人物小品展现,既可为关城人民留下历史文化印记,又可作为记录和展现古城发展历程的文化平台,成为帮助游客了解古城、认知古城的特殊符号。如:“墨水池”“笔杆子”胡同便是与萧显写匾有关,如将此段轶事挖掘出来,并如史对实景予以复建或微缩,亦或建为体验项目,来关游客在参观完镇东楼“天下第一关”后,一定会想到当年萧显写匾的原址去看一看,了解当时的典故。又如:徐达将军在建关设卫时,遵朱元璋旨以“一箭之地”规模修建大帅府,徐达将军箭似流星,一箭射出50丈,大帅府以此一箭之距修建完成。老百姓便将徐达射箭处的胡同叫做箭道胡同,将箭道胡同的历史典故借由路牌形式展现,可以使游客感知山海关古城在历史上军事重镇的地位,展现古城独特的历史文化。
(二)名人文化项目。名城离不开名人,一个城市的文化声望总是和一批彰显文化的名字紧紧相连,这些名字会奠定城市蕴涵丰富的根本,也代言了这座城市的声名。漫漫历史长河中,山海关也不乏历史名人:肖显、徐达、孟姜女、戚继光、吴三桂等等,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他们都在山海关历史上留下了典故,在历史的年轮中留下了深刻的一笔。借助历史名人故居作为古城档案文化的另一个展示平台,不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能起到学习教育、传承名人思想的示范作用。如:古城西大街55号曾是明朝工部尚书詹荣的故居,为了纪念詹荣,古城保护开发之时,将詹荣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留,但因种种原因至今一直未予修缮。如将此三进四合院如史修复,将其主辑第一部《山海关志》(书记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创设山海关以来,其地理、关隘、建置、官师、田赋、人物、祠祀、选举等事项)、关城百姓为其建设“尚书坊”微缩复制件,以及詹荣在山海关所发生的故事挖掘出来举办展陈,意义重大,不仅可作为文化旅游项目,亦可作为展现档案史记的平台。又如田中玉,历史上的慈善家、教育家、军事家,其在山海关居住的旧址田中玉公馆现经多次维修已初具开放的外在条件,只需再将档案中田中玉在山海关发生的故事及其生平事迹等挖掘出来,尤其是田中玉出巨资在山海关筹建“河北省田氏私立中学校”(现山海关一中)投资办教育的事迹予以展示,在举办档案展览的同时,又可作为山海关近代教育事业起步和发展的展示平台,对承现古城历史脉络和文化气质起到促进作用。 (三)民俗文化项目。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有着数千年文明、600年建关历史的山海关,民间文化深遂厚重、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古老的历史文化逐步被人们淡忘,一些传统的风俗渐渐失传,从山海关的现状看,民俗文化存在着典型性特征加速弱化的问题,这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影响。深入挖掘民俗文化,传承百年古城人文,使之形成吸引游客的载体,可助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可以独辟几条街巷或胡同形成一个民俗文化片区,以档案史书所记展示山海關地方民俗文化,与古城内琳琅满目的现代商业有所区别,文化片区不是商业的,是来山海关寻根的,来古城寻旧的,这里浓缩着山海关古城600年的精华。在这里,可以体验山海关古城作为重要的通商关口,曾经沟通东西、盛极一时的古城老字号店铺前店后作的模式;在这里,可以看到剪窗花、吹糖人、拉洋片等等这些山海关老行当的手艺人现场制作;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山海关特色美食,四条包子、山海关浑锅、桲椤叶饼、回记糕点、山海关冰糕;在这里,可以听到地方文艺传承人表演的民歌民乐、说书、大鼓书,说的唱的都是山海关的历史传说……山海关旧时有端午节走城的习俗,走城的习俗源于当年长城守军的后裔到祖先战斗和生活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寄托对前人的追思,这样的习俗在原属明“山海镇”,也是长城文化派生出的特殊地方文化习俗,如深入挖掘、适度开发,亦可作为长城体验游的新项目。
四、结语
山海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既能存史,更能资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抢救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经济开发价值。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掌握第一手原始资料,采取有效措施实行档案式保护,将有关古城文化的文献、史料及古城文化研究者的学术论文、著作形成纸质档案,文化传承人的口头表述、录音、摄影等形成声像档案,将文化实物加以挖掘、抢救和保护,并及时征集收藏,形成实物档案,既是档案学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体现,亦是防止古城文化衰落的一次有益尝试。
【2019年度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9245】
【参考文献】
[1]胡莹.丽江古城文化的档案式保护浅析[J].云南档案, 2013(07).
[2]宋少云.文化旅游视角下的档案工作改革探究[J].云南档案,2014(11).
[3]吴承照.历史城镇发展的文化经济分析——以平遥古城为例[N].同济大学报,2003(14).
[4]徐跃光.从历史梅山商埠环境看地域文化的演变[C].第二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2006(05).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现实价值
朱良文先生曾指出:“一切传统遗产的美首先在于其‘原真性’。其中包括历史的真、科学的真、艺术的真以及文化内涵的真。”根据隐形知识显性化理论,通过将文化遗产档案化,可以将无形的活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有形的固态档案,原生态地反映民间社会的各种文化情形。
文化是最简单、最有趣、最丰富的语言,山海关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浓厚的地域特性,丰富的原生态内涵和厚重感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长城、闯关东,这些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及原始风貌极浓的民俗风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鉴赏价值。根据档案记录的展示,人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古城街道小巷、历史文化、名人旧址、民俗文化在历史不同时期的变迁风貌,这些具体的变迁对于古城保护的参与者,地方政府、开发企业、当地居民和游客来说,都是有益的,其现实指导意义和文化传承价值更胜于第一手价值。
二、历史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
(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不到位。山海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具有唯一性,但经过社会的变迁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关城文化和民俗珍品正在迅速流失、甚至消亡。那些记录着宝贵文化信息的古老建筑正一处一处的自然风化,“口传心授”的古老民间绝艺、风俗习惯、渊源典故和方言谣谚,正随着老一辈的辞世而渐渐失传。且档案保管分散,有些保存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有些保存在档案馆、有些留存在民间艺人手中,不便于统一管理,更难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二)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全面。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改善了关城人居环境与旅游环境,但对于山海关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特别是在资源优势的转化方面停滞不前,保留建筑多圈置空闲,造成优质资源的浪费,作为国家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拥有丰富的山、海、关等稀缺资源,在发展方面却落后于一些缺少历史积淀、自然资源也相对匮乏的其他旅游城市,没有将先发优势变成持续发展的连续优势。
(三)历史文化资源展示不鲜明。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山海关区主要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区已经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项目,历史文化内涵单一,如镇东楼“天下第一关”,位于景区中,但仍有众多游客只是在景区外合影留念即匆匆离去,究其原因,就是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可视性差,异质文化展现不够鲜明,致使一些已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度降低。
三、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议
从调研情况看,山海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文化强区的有力保障。山海关古城历史文化繁荣不能一蹴而就,应确定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和开发序列,有步骤、有重点地分期分批实施,从点入手、点片结合,逐渐累积古城历史文化氛围,展示古城历史文化精髓,扩大古城历史文化的影响力。本文基于档案学专业的视角,分析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以个别案例抛砖引玉,以期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得以重视。
(一)胡同文化项目。汪曾淇写过:“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山海关古城的胡同与书中描述相近,以关城内的钟鼓楼为中心,建起东、西、南、北“十”字形相交的四条大街,并保持明清时期的方格网状街巷布局。在四条主要街道之外,又像经脉一样分支出180余条胡同,历史上有众多桥道、里市、公署、学校、坛庙、寺观分布在古城内外,并留下了许多与历史名人、古代建筑有关的街巷、道路名称,成为记录山海关歷史的特殊“档案”。建国后,随着城市发展和建筑改造的需要,古城内许多历史街巷和道路路牌,或被取消遗忘、或赋予了新的含义,很多含有山海关不同寻常的历史渊源和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的古街小巷,如不进行挖掘整理,将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作为古城历史文化的标本,将胡同里不同寻常的历史渊源和鲜为人知的故事典故挖掘出来、保存下来,以古城历史街巷路牌的形式,将历史典故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重点道路、特殊街巷展示出来,或配以人物小品展现,既可为关城人民留下历史文化印记,又可作为记录和展现古城发展历程的文化平台,成为帮助游客了解古城、认知古城的特殊符号。如:“墨水池”“笔杆子”胡同便是与萧显写匾有关,如将此段轶事挖掘出来,并如史对实景予以复建或微缩,亦或建为体验项目,来关游客在参观完镇东楼“天下第一关”后,一定会想到当年萧显写匾的原址去看一看,了解当时的典故。又如:徐达将军在建关设卫时,遵朱元璋旨以“一箭之地”规模修建大帅府,徐达将军箭似流星,一箭射出50丈,大帅府以此一箭之距修建完成。老百姓便将徐达射箭处的胡同叫做箭道胡同,将箭道胡同的历史典故借由路牌形式展现,可以使游客感知山海关古城在历史上军事重镇的地位,展现古城独特的历史文化。
(二)名人文化项目。名城离不开名人,一个城市的文化声望总是和一批彰显文化的名字紧紧相连,这些名字会奠定城市蕴涵丰富的根本,也代言了这座城市的声名。漫漫历史长河中,山海关也不乏历史名人:肖显、徐达、孟姜女、戚继光、吴三桂等等,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他们都在山海关历史上留下了典故,在历史的年轮中留下了深刻的一笔。借助历史名人故居作为古城档案文化的另一个展示平台,不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能起到学习教育、传承名人思想的示范作用。如:古城西大街55号曾是明朝工部尚书詹荣的故居,为了纪念詹荣,古城保护开发之时,将詹荣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留,但因种种原因至今一直未予修缮。如将此三进四合院如史修复,将其主辑第一部《山海关志》(书记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创设山海关以来,其地理、关隘、建置、官师、田赋、人物、祠祀、选举等事项)、关城百姓为其建设“尚书坊”微缩复制件,以及詹荣在山海关所发生的故事挖掘出来举办展陈,意义重大,不仅可作为文化旅游项目,亦可作为展现档案史记的平台。又如田中玉,历史上的慈善家、教育家、军事家,其在山海关居住的旧址田中玉公馆现经多次维修已初具开放的外在条件,只需再将档案中田中玉在山海关发生的故事及其生平事迹等挖掘出来,尤其是田中玉出巨资在山海关筹建“河北省田氏私立中学校”(现山海关一中)投资办教育的事迹予以展示,在举办档案展览的同时,又可作为山海关近代教育事业起步和发展的展示平台,对承现古城历史脉络和文化气质起到促进作用。 (三)民俗文化项目。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有着数千年文明、600年建关历史的山海关,民间文化深遂厚重、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古老的历史文化逐步被人们淡忘,一些传统的风俗渐渐失传,从山海关的现状看,民俗文化存在着典型性特征加速弱化的问题,这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影响。深入挖掘民俗文化,传承百年古城人文,使之形成吸引游客的载体,可助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可以独辟几条街巷或胡同形成一个民俗文化片区,以档案史书所记展示山海關地方民俗文化,与古城内琳琅满目的现代商业有所区别,文化片区不是商业的,是来山海关寻根的,来古城寻旧的,这里浓缩着山海关古城600年的精华。在这里,可以体验山海关古城作为重要的通商关口,曾经沟通东西、盛极一时的古城老字号店铺前店后作的模式;在这里,可以看到剪窗花、吹糖人、拉洋片等等这些山海关老行当的手艺人现场制作;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山海关特色美食,四条包子、山海关浑锅、桲椤叶饼、回记糕点、山海关冰糕;在这里,可以听到地方文艺传承人表演的民歌民乐、说书、大鼓书,说的唱的都是山海关的历史传说……山海关旧时有端午节走城的习俗,走城的习俗源于当年长城守军的后裔到祖先战斗和生活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寄托对前人的追思,这样的习俗在原属明“山海镇”,也是长城文化派生出的特殊地方文化习俗,如深入挖掘、适度开发,亦可作为长城体验游的新项目。
四、结语
山海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既能存史,更能资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抢救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经济开发价值。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掌握第一手原始资料,采取有效措施实行档案式保护,将有关古城文化的文献、史料及古城文化研究者的学术论文、著作形成纸质档案,文化传承人的口头表述、录音、摄影等形成声像档案,将文化实物加以挖掘、抢救和保护,并及时征集收藏,形成实物档案,既是档案学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体现,亦是防止古城文化衰落的一次有益尝试。
【2019年度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9245】
【参考文献】
[1]胡莹.丽江古城文化的档案式保护浅析[J].云南档案, 2013(07).
[2]宋少云.文化旅游视角下的档案工作改革探究[J].云南档案,2014(11).
[3]吴承照.历史城镇发展的文化经济分析——以平遥古城为例[N].同济大学报,2003(14).
[4]徐跃光.从历史梅山商埠环境看地域文化的演变[C].第二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