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洛社”及其“耆英”观念探微

来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qui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唐宋文人结社活动中,“洛社”特指唐白居易、刘禹锡等与北宋文彦博、司马光等分司洛阳的赋闲官员所结会社,成员统称为“耆英”,为高年显宦相统一的社会精英的代表。南宋末年,刘克庄还在不断使用“洛社”等词语指称自己闲退居里时的交游圈和交游活动,频次之大可谓空前绝后,颇引人注目。然而他使用这些概念随意而笼统,义界非常模糊,大体与“乡盟”之意相似,即同乡之间的聚会游从。在大量使用“洛社”诸概念的背后,体现了刘克庄强烈的耆英观念,即尚齿崇爵的观念。这与他对洛社先贤的极端仰慕和当时朝廷对老年闲退官员的大力优恤息息相关,并
其他文献
窦俨在后周与北宋初期均曾担任翰林学士,是北宋翰林学士中第一位卒于任上者。窦俨历仕四朝,宦海阅历丰富,在国家的礼、乐制度建设方面贡献突出。关于窦俨生平的传世文献较少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三角治理结构范式下,政府权力应当逐渐向市场权力、社会权力让渡,明确市场决定机制、协商民主范式
通过具体材料的梳理,揭示了鲁迅杂对自己杂文的两种态度:在公开发表的文字中,鲁迅对自己的杂文极为自信,甚至自负;但在私人场合——与友人的通信里,则不断地表示对自己杂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