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茶者绿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会喝酒,但嗜茶。嗜到何种程度?这么说吧,除了服药,不喝水,只喝茶。
  这一喜好,是从我当兵以后开始的。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我参军去上海。上海确实繁华似锦,但它的自来水卻令人不敢恭维。有一句颠倒话叫“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正过来说反过来说意思一样。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上海的用水,大部分取自黄浦江。经过水厂处理,加进很多漂白粉,再送到千家万户中去。这种水,真难喝。刚开始,有人渴得口干舌燥,也不愿去喝那水。老兵教我们一招:在水里加点茶叶。我们一试,果然灵验。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当然,现在上海有了青草沙水源地。
  开始时喝的茶叶,都是廉价的低档货。那时的津贴费,一个月才六七元钱,哪里喝得起好茶?仗着连队多有南方兵,他们有时探亲捎回一点来,资助我们一下。我们探亲回去时,就带点花生米、苹果什么的,请他们品尝,大家互通有无。
  记忆中最早喝的一次好茶,是在我们一个无线班长的大哥家里。他的大哥是团级干部,招待我们的茶,入口满嘴清香,大家都叫好。临走时,无线班长索性向他大哥要了一包,带回连队,我们饱了大约半个月的口福。
  要说会喝茶,还得数南方人。早先在北方,多数人喜欢茉莉花茶。其实茶经茉莉一熏,喧宾夺主,真正的茶味被掩盖了。那种香,不是茶的清新之香,而是茉莉的浓艳之香,像一个脸上搽粉过多的美女,失了天然,徒余矫揉造作。更有一些茶贩,将陈年的茶叶,用茉莉花熏过,再配以精美的包装,以次充好。北方人不识货,屡屡上当。我结婚那年,带回去几两上等绿茶,招待亲戚朋友。茶泡好了,众人一尝,皆道:“喝不出什么味道来”,我一听,立即悄悄吩咐妹妹,换上茉莉花茶。结果第二杯斟上以后,都齐声叫好。我才体会到,“看客下菜,量体裁衣”,原来也是有几分道理的。
  虽然嗜茶,但却并不精于茶道。幾十年来,我品尝过许多茶:到过西湖,饮过用虎趵泉水泡的龙井;去过岳阳,喝过君山银针;去黄山,品过毛峰。还有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六安瓜片、云南普洱等等,也都浅尝辄止,概因囊中羞涩。我喝茶,只凭感觉,上等的好茶,一沾唇,感觉绝对错不了。倘要细分茶的产地、价格,是(清)明前茶还是(谷)雨后茶,就没那本事了。积多年的体会,喝茶就像有的人追求当官一样,只能上,不能下,官职要越当越高,茶叶要越喝越好。一旦颠倒,立刻觉得不是滋味。
  1998年6月,我重回上海。一天晚上,友人邀我等在四川北路天鹅宾馆的溢香酒家吃饭。大堂中有一条幅,写得真是对我的心思:“茶到微浓无倦意,酒逢薄醉有神思。”那天晚上,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记住了这两句诗。
  茶确实能修身养性。北方人刚烈如火,是酒灌出来的;南方人柔情似水,是茶泡出来的。只要你是喜欢喝茶的,久而久之,茶的精神,就能渗透到你的肌肤中,浸润到你的灵魂里。比方我,原本地道的北方汉子,只因在南方打磨了近20年,学会了喝茶,以至于回到北方后,不少人都把我误为南方客,奥妙全在潜移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容我再添上一句:近茶者绿。
  选自“新浪博客”
其他文献
家,最温暖也最神奇———在异乡则无时不惦念,归来却逐渐心生嫌弃。互送吉祥言语,祈愿新年好运。说完了,又常常后悔,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套话不免于空洞无感,而变通了又不免于流俗。言多必失,无言又不妥。本想将谨小慎微的工作状态放松,细细品味旷达与悠然之感,却发现天真得不可救药。要跟随大流,否则,承受嗤之以鼻,还会连累至亲的颜面。相聚甚短,而同事与领导的成败与得失却荣登聊天榜单并蝉联前三。正如工作闲暇,家人
虽然从事写作数十年了,但提起书房二字,还是有点羞于启齿。小时候家里穷,房子小得似乎“进门就上炕”,不用说书房,就是窄窄的小厨房里还要架床睡觉。尽管当今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我们中国人买衣柜买橱柜甚而买酒柜,但很少见有买书柜的,更甭说有什么书房了。为我赢得文学光彩乃至改变我物质生活的获奖小说,全都是我伏在厨房吃饭的小桌上一笔一画磨出来的。电脑成为创作工具后,我只要夹着个“笔记本”,坐到哪儿都能敲打一通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喜欢上了一个品牌店,隔三岔五会去光顾,以至于那里的店员都能认出我来了,招呼格外周到,说话格外好听。你知道的,人的虚荣多半是恭维出来的。不过,那次跟舅舅去过之后,我就没再踏进过这家店了。算起来,我跟舅舅已经快7年没见面了。那天,在火车站出口处,我接到了他。实际上是舅舅先认出了我。他说,他一出检票口,就看到我在柱子那边站着了。他说,你还是那个样子,没变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舅舅比我印
扇子,在生活中有其角色定位。像林黛玉、蕓娘这样的安静女子,手执一把半遮面的小巧纨扇,《西厢记》中活泼的红娘,是一柄绢质团扇。只有猪八戒,大大咧咧,扛一把呼呼生风的芭蕉扇。我认识的一个老板,这几年做生意发了,腆着肚子,坐在红木椅上,拿一把纸折扇。老板的扇子上,是一个楼盘广告,印着密密麻麻的煽情鼓惑文字,让用扇子的人,借来一缕风,享受片刻清凉,却陷入意乱情迷。写小说的黄四,用的也是一把折扇。黄四的这把
我第一篇投稿成功的稿子是小說,当时还在上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我所经历的青年时代跟现在的这个时代完全不是一个时代,极其不同。那时候的中文系聚集了一大批心里有文学梦的,或者甚至说得大一点,有“文学救国”思想的青年。他们觉得文学可以改变社会,可以为时代发出最强的呼吁、口号。他们有这样的理念,所以那时候大学的中文系云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就是放在今天完全可以考别的热门科系,比如什么经济系、法律系的那些
我是上了大学之后才见到小提琴的。艺术系的“艺术家”们在楼房之间的草地里练琴,“葫芦瓢”里的声音好像躲得很深,被一下一下拉出来后,就非常灿烂。我刚从乡下来,没听过这么新鲜的声音。阳光和空气如从中过滤了一般,让早晨更加清新了。“艺术家”们偏着头,下巴和肩膀夹住琴托,势头有点左倾,手往上一托,就稳住了境界。好比神仙吹了口气,绕一绕,就成青山白云。真是美极了!特别是如虎皮样的琴背,道道斑纹简直是从音符里跳
不读书死不了人。不读书,你照样可以刷微博、微信、公众号。你被早安帖、晚安帖闪闪发光的句子惊艳到,你被公众号文章一套一套的说辞打动。你转发、点赞、收藏,然而你收藏的只是小编们从经典书籍的瀚海中舀出来的点滴。那些让你感到惊艳的句子和说辞,在经典书籍里密集地排列着,还有成千上万躺在图书馆里、书店里,然而你不知道,你永远无法亲手打捞那些好东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自认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花费半生
中小学教学现场一直有一个说法(我忍住不用“迷思”二字):不考作文就没办法教写作文。坦白说:我不相信这一点。因为这个说法无法解释孩子在联考时代到会考时代从来不考玩耍,可是一样爱玩耍;不考滑手机,可是一样爱滑手机。考作文之“理据”看起来是消极性的———也就是说:当教学手段无法激发学习兴趣的时候,就干脆不去激发兴趣,而是激发学习者“不学习就要倒大楣”的恐惧。目前会考学科之外以作文六级分为录取门槛就是这种
词汇是人们赖以沟通思想、进行交流的基本语言单位,有一类历史文化信息密缩而成的词汇特别有意思,比如“推敲”,从在特定场合发生的差别其实不太大的push和knock这两个具体动作,演变为使用相当高频、语意全然不同、二字不能拆分的weigh或deliberate这一意义,这一演变过程不知何时开始,又是如何发生的,只是觉得精妙极了。另一让人击节称赏的词汇是“影响”。这个词的年龄比“推敲”还要老得多,在先秦
法国有一位很著名的风景画家叫柯罗,他晚年时说:“我每天早上醒来时向上帝祈祷,让我像小孩一样天真地看世界。因为我的岁数越大越明白这句话———孩子们都是我的老师,没有学画这件事情,甚至没有画画这件事情,要紧的是大家都有眼睛。”现在春天来了,我上午在我居住的公寓旁边走走,尽管北京这么难看的一座城市,这么糟糕的天气,可是每朵花儿都好看,每一棵树都好看。这个时候,我觉得我可能只有5岁。不要太把孩子当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