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沈从文先生——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学者。流着少数民族血液的他,以湘西人的视角为我们展示着湘西世界的美好。《边城》就是一部典型之作,极具牧歌情调的茶峒生活下,上演着一场淡淡的悲剧爱情。意象在这本书中也是随处可见,始末服务于主题凸显,其中虎耳草最为吸引人。本文就《边城》中多次出现的虎耳草这个意象为切入点,从意象的解释,虎耳草的来由及其在《边城》中的体现三部分进行分析。
【关键词】《边城》;虎耳草;爱情;意象
1 意象在小说中的使用功能
“意象”这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哲学之中,第一次提出却是在《文心雕龙》里面,简单来说,意象就是用来承载某种思想或者情感的寻常事物,意象有多种类型,我们在这所讲的是文学中的意象。无论是古代的诗仙李白,还是现代浪漫的徐志摩,都或多或少的在作品中运用意象这一写作技巧。沈从文先生是湘西文学的代表人物,景与人性,是他笔下常见的主题,而这两者都离不开“意象”的点缀,意象虽小,意境却足。
如果说《边城》是首歌,那么环境,人物和情节就是歌中的歌词,而意象就是小小的调子。正是有意象的加入,才让《边城》这首歌曲变得悠扬婉转以及深刻。英国批评家辛 刘易斯曾认为“同诗人一样,小说家也用意象来达到想要的效果”。沈从文先生是一位擅长用意象描绘美的作家,用清新脱俗的语调,简单自然的事物讲述悲剧的故事,这极具冲突性的组合使用,使得《边城》更耐人寻味。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总是被拿来赏析和理解,在学者眼里,他极具研究价值,因为透过它,可以探索到许多隐藏的主题和内容,使得作品更加丰满和完整。意象在小说中也展现着他别具一格的功能,第一个功能就是象征。从西方象征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之初,就有不少诗人学者运用以及模仿,现代文学更是擅长使用这一方式。沈从文先生在他的作品《边城》里也充分应用了意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第二功能便是有利于画面的生成,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部散文式的小说,具体可见的意象让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与信息更加真实,“白塔”、“虎耳草”等极具湘西特色的意象,便使得整篇文章具有浓郁的湘西风格。
2 《边城》中虎耳草的由来
沈从文先生家乡在凤凰,对于这个地方,他有着他执着的热爱。连这个地方生长的虎耳草也不例外,这种草生长在悬崖峭壁,看上去却小巧精致,它不如玫瑰艳丽,但就是这么朴素简洁,野气生生的植物,被沈从文先生喜爱到写进了《边城》的湘西世界里,演变成一种寄寓,人们不认得它,然而,它就是《边城》里翠翠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是沈先生喜欢的草。
《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这样的一种草“虎耳,生阴湿处...淡红色”在药理学方面,虎耳草有着特殊的药用功效,在文学方面,他也有着跟自身特质息息相关的表现作用。上文讲到虎耳草生处环境恶劣,却简单质朴,清新淡雅。这与沈先生笔下那个风光清丽,人情简朴的湘西边城如出一辙,与天真可爱,单纯朴素的翠翠也是互相协调。因此,虎耳草存在于《边城》之中看起来也是那么自然而然了。
3 虎耳草在《边城》的体现
3.1 爱情开始的虎耳草
意象派诗人曾经说过“情感力量产生于意象”,边城里的虎耳草是一种在长时间积淀之后喷薄而出的爱情,他是象征爱情开始的虎耳草,这长时间的积淀源于熟悉,作者通过翠翠的视角自然的展现了“日久生情”这一词。白日只要拉船,翠翠就能望见悬崖缝隙中长的肥肥的虎耳草。在文中,作者为自己心爱之物匹配了一个表现的主體,那便是翠翠和傩送,作者将情感寄予在他们两个的爱情之间。翠翠从小生长在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湘西边城,身边唯独一个宠爱她的外公与她相依为命。这样的环境养出了一个宛如虎耳草一般单纯含蓄,天真质朴的女孩。而傩送是家里的老二,生活优越,个性活泼爽朗,有着湘西汉子特有的气质。在他身上,展示着虎耳草坚韧的一面。翠翠和傩送就像虎耳草的两面,在他们之间必然会产生独特的吸引力,虎耳草的出现,就是他们俩爱情开始的号角。
3.2 回应爱情的虎耳草
在《边城》中,多次出现了虎耳草的这个意象,第一次“像跟了这声音到处飞……虎耳草”,这是小说第十四章的开头,也是翠翠在梦中听到的傩送的歌声,这歌声让梦中的翠翠感受到甜蜜幸福,在翠翠看来,这一刻无论是飘渺的梦境还是一挥即散的幻境,都是她最快乐的时光。第二次是外公为翠翠重唱那晚傩送唱过的歌,同样的歌曲经过旁观者的喉咙哼出来,给了翠翠不一样的体会,如果说当时梦里听到的声音让她朦朦胧胧,那这次清醒时听到的便是让她确定内心的情感。听完歌后,在文中有写道“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俨然,这里的虎耳草便是翠翠对傩送感情的一种勇敢的回应象征。
3.3 错位的虎耳草
《边城》中描画的反复存在于梦境与真实世界的虎耳草,更多的是以朦胧的梦境展现,虎耳草由于他的生长地域,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难以采摘,但在梦境里,翠翠却多次摘下它。这就是梦与现实的差别。再确认自己心意的时候,却因为为傩送摘虎耳草二就此错过,现实中的回应却导致了彼此的错过。作者这样的安排,表现了现实隐藏在梦境后的悲痛。这个爱情的错位便是虎耳草这个意象最大的价值。也是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4 总结
虎耳草是沈从文先生情感的投放,虽反复出现在文本中,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边城》中虎耳草这个意象不仅仅是它本身,更是湘西世界里小人物的生存与情感发展,他有着超越表象的深层含义。虎耳草因爱而生,却遗憾错位,让《边城》这部作品更具韵味。
参考文献
[1][英].辛.刘易斯.意象的定式[A].汪耀进编.意象批评[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朱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3]黄晋凯等编.关于意象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沈从文.沈从文集:边城 [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孙欢(1996-),女,汉族,四川省渠县人。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市 401520
【关键词】《边城》;虎耳草;爱情;意象
1 意象在小说中的使用功能
“意象”这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哲学之中,第一次提出却是在《文心雕龙》里面,简单来说,意象就是用来承载某种思想或者情感的寻常事物,意象有多种类型,我们在这所讲的是文学中的意象。无论是古代的诗仙李白,还是现代浪漫的徐志摩,都或多或少的在作品中运用意象这一写作技巧。沈从文先生是湘西文学的代表人物,景与人性,是他笔下常见的主题,而这两者都离不开“意象”的点缀,意象虽小,意境却足。
如果说《边城》是首歌,那么环境,人物和情节就是歌中的歌词,而意象就是小小的调子。正是有意象的加入,才让《边城》这首歌曲变得悠扬婉转以及深刻。英国批评家辛 刘易斯曾认为“同诗人一样,小说家也用意象来达到想要的效果”。沈从文先生是一位擅长用意象描绘美的作家,用清新脱俗的语调,简单自然的事物讲述悲剧的故事,这极具冲突性的组合使用,使得《边城》更耐人寻味。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总是被拿来赏析和理解,在学者眼里,他极具研究价值,因为透过它,可以探索到许多隐藏的主题和内容,使得作品更加丰满和完整。意象在小说中也展现着他别具一格的功能,第一个功能就是象征。从西方象征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之初,就有不少诗人学者运用以及模仿,现代文学更是擅长使用这一方式。沈从文先生在他的作品《边城》里也充分应用了意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第二功能便是有利于画面的生成,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部散文式的小说,具体可见的意象让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与信息更加真实,“白塔”、“虎耳草”等极具湘西特色的意象,便使得整篇文章具有浓郁的湘西风格。
2 《边城》中虎耳草的由来
沈从文先生家乡在凤凰,对于这个地方,他有着他执着的热爱。连这个地方生长的虎耳草也不例外,这种草生长在悬崖峭壁,看上去却小巧精致,它不如玫瑰艳丽,但就是这么朴素简洁,野气生生的植物,被沈从文先生喜爱到写进了《边城》的湘西世界里,演变成一种寄寓,人们不认得它,然而,它就是《边城》里翠翠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是沈先生喜欢的草。
《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这样的一种草“虎耳,生阴湿处...淡红色”在药理学方面,虎耳草有着特殊的药用功效,在文学方面,他也有着跟自身特质息息相关的表现作用。上文讲到虎耳草生处环境恶劣,却简单质朴,清新淡雅。这与沈先生笔下那个风光清丽,人情简朴的湘西边城如出一辙,与天真可爱,单纯朴素的翠翠也是互相协调。因此,虎耳草存在于《边城》之中看起来也是那么自然而然了。
3 虎耳草在《边城》的体现
3.1 爱情开始的虎耳草
意象派诗人曾经说过“情感力量产生于意象”,边城里的虎耳草是一种在长时间积淀之后喷薄而出的爱情,他是象征爱情开始的虎耳草,这长时间的积淀源于熟悉,作者通过翠翠的视角自然的展现了“日久生情”这一词。白日只要拉船,翠翠就能望见悬崖缝隙中长的肥肥的虎耳草。在文中,作者为自己心爱之物匹配了一个表现的主體,那便是翠翠和傩送,作者将情感寄予在他们两个的爱情之间。翠翠从小生长在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湘西边城,身边唯独一个宠爱她的外公与她相依为命。这样的环境养出了一个宛如虎耳草一般单纯含蓄,天真质朴的女孩。而傩送是家里的老二,生活优越,个性活泼爽朗,有着湘西汉子特有的气质。在他身上,展示着虎耳草坚韧的一面。翠翠和傩送就像虎耳草的两面,在他们之间必然会产生独特的吸引力,虎耳草的出现,就是他们俩爱情开始的号角。
3.2 回应爱情的虎耳草
在《边城》中,多次出现了虎耳草的这个意象,第一次“像跟了这声音到处飞……虎耳草”,这是小说第十四章的开头,也是翠翠在梦中听到的傩送的歌声,这歌声让梦中的翠翠感受到甜蜜幸福,在翠翠看来,这一刻无论是飘渺的梦境还是一挥即散的幻境,都是她最快乐的时光。第二次是外公为翠翠重唱那晚傩送唱过的歌,同样的歌曲经过旁观者的喉咙哼出来,给了翠翠不一样的体会,如果说当时梦里听到的声音让她朦朦胧胧,那这次清醒时听到的便是让她确定内心的情感。听完歌后,在文中有写道“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俨然,这里的虎耳草便是翠翠对傩送感情的一种勇敢的回应象征。
3.3 错位的虎耳草
《边城》中描画的反复存在于梦境与真实世界的虎耳草,更多的是以朦胧的梦境展现,虎耳草由于他的生长地域,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难以采摘,但在梦境里,翠翠却多次摘下它。这就是梦与现实的差别。再确认自己心意的时候,却因为为傩送摘虎耳草二就此错过,现实中的回应却导致了彼此的错过。作者这样的安排,表现了现实隐藏在梦境后的悲痛。这个爱情的错位便是虎耳草这个意象最大的价值。也是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4 总结
虎耳草是沈从文先生情感的投放,虽反复出现在文本中,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边城》中虎耳草这个意象不仅仅是它本身,更是湘西世界里小人物的生存与情感发展,他有着超越表象的深层含义。虎耳草因爱而生,却遗憾错位,让《边城》这部作品更具韵味。
参考文献
[1][英].辛.刘易斯.意象的定式[A].汪耀进编.意象批评[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朱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3]黄晋凯等编.关于意象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沈从文.沈从文集:边城 [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孙欢(1996-),女,汉族,四川省渠县人。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市 4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