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惩戒机制的内在逻辑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ove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3至1936年,丁玲被国民党秘密绑架、软禁在南京,出来后投奔延安。关于这段历史,丁玲已向组织多次说明。但是在整风运动中,组织给她定了一个“自首”的结论。依据是1934年在押期间写过这样一个字条:“因误会被捕,生活蒙受优待,未经什么审讯,以后出去后,不活动,愿家居读书养母。”纸条没有任何反共言论,是丁玲自己主动向组织交待的。从此这个历史问题就像套在丁玲头上可松可紧的“紧箍咒”,在她不听话的时候发生作用。张春桥和江青也有“叛徒嫌疑”,一直有人揭发,但仍得老人家信任。姚文元的父亲姚蓬子是人所共知的中共“叛徒”,在“文革”讲出身成分的年代,不仅没有对姚文元搞株连,姚文元还步步高升,至政治局委员。历史问题还不是关键。说来还是最高领袖要把她“赶出去”。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委书记会议上就明确说过:对萧军、丁玲之类的人,杀、关、管都不好,要抓他许多小辫子,在社会上把他搞臭。冯雪峰是长征干部,丁玲从1936年以后就没有离开革命队伍,都是为了一些说不上理由的事,被打成右派。周扬曾谈到1957年反右时的情况,他说:“抓右派之前,主席给我一个名单,名单上的人都要一一戴上帽子,而且要我每天汇报战果。我说,有的人鸣放期间不讲话,没材料,怎么办?主席说,翻延安的老账!我当时常常说‘在劫难逃’,许多人听不懂。”“在中宣部,陆定一和我都左得不得了。即使没有主席的这个名单,恐怕也好不了多少。”1964年,老人家已经准备对夏衍、田汉等进行批判,问周扬:“你和这些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下不了手吧?”
  极左思想有一套内在逻辑,它以“不断革命”“阶级斗争”“为全世界三分之二人民的解放”等宏大词语,将知识分子拉上战车,随着革命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到了60年代,过去的都成为“旧文化”,统统都在扫荡之列,“旧文化”的载体就是那些知识分子,不管他们是来自延安还是来自重庆,把他们打下去都是“文化革命”的题中应有之意。1966年7月1日,《人民日报》点名批判周扬,称其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文艺黑线的首领”“修正主义文艺的祖师爷”,这位整人无数的“大左派”,罪名也和丁玲差不多,“叛徒”“反革命”“反革命两面派”等等。 极左文化发展到这个阶段完全演变为文化“废墟主义”。中国的极左文化比斯大林时代的苏联还专横。斯大林还保留了十八、九世纪的文化传统和典籍,中国的极左文化不仅对知识分子一概不信任,更要在一片“旧文化”的废墟上建立“无产阶级新文化”的宫殿,最后除了“领袖崇拜”的形式主义,在文化上什么也没有留下。
  
  (摘编自《炎黄春秋》2008年第4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