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学生的独立活动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大,获得的各种信息也在逐渐增多,与他人的交往更是日益频繁,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不满足教师单纯用传统的课堂讲解法进行授课,而要求其所学内容与中学生的生活、学习与应用紧密相连,并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奋斗求索的过程与取得成功的喜悦。这无疑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只有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选用生动活泼的具体实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好教学大纲所提出的要求,从而逐渐形成用一个相对全面而独立的历史知识框架,并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下文简单地介绍一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课间游戏法
中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爱好游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做一些与教学任务有关的游戏,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授课的时候,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会安排一个“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游戏,将事先制作好的有关问题卡片拿出来,并编上号,请一位自愿充当“乔太守”的学生上来随机抽取,然后按卡片上的编号与“乔太守”的学号进行加减,所得出的号数则由相同学号的学生当众解答卡片上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在参与游戏的活动中接受学习的鞭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或者是答不上来的尴尬。一般而言,有的学生会把成绩的好差看得平淡,却往往不能容忍自己在游戏中显得无能与失败,因此这种办法能够十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个办法是在刚接手一些差班、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才使用的,但对于那些已进入良性循环、学生很自觉学习的班级则不太适用,因为这样做比较花费时间,我们应该将宝贵的时间用在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上。
二、历史虚构法
严格地说.历史是不容许虚构的.但是.在历史教学中,面对一些历史知识比较薄弱的申学生:为了加深其对某些概念或史实的记忆,却可以适当采用“历史虚构法”,往往能很好地增强其理解能力。例如,在讲授上古时期的禅让制时,学生往往不能理解禅让制的内涵与外延,于是我便让学生去虚构一个那个时代的“禅让”情节,由学生分别设想自己是其中的某一个人物,然后相互间进行对话,并通过这些对话,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放飞想像的翅膀,从而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将一个现代的教室变成了四千多年前尧、舜、禹以及他们的臣下召开会议的会堂。事后再让每一个学生写一篇课堂随想,规定学生必须是上古禅让时代中的某一个人物,让他们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我再根据他们的情况进行课后的总结。通过这样一个历史场景的虚拟,达到了教学互动中的最佳效果。这堂课事隔很久之后,我问起一些平时上课不太专心的学生,他们仍能津津有味地说出自己当时是其中的哪一个人物,并能大致说出禅让制的要点与特点。历史虚构法是比课间游戏法要求更高的教学方法,适用于那些学生已能自觉学习,但学习气氛比较沉闷的班级。
三、设身处地法
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有限,同时也具有如好奇心强、记忆力好、不甘人后等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上课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将历史激情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以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讲到南朝大将祖逖中流击楫誓师的时候,我会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祖逖,那你当时是默默地率兵过江,还是趁机作一番宣传鼓动工作?”学生当然是选择后者,于是我再问:“你这个祖逖在作宣传鼓动的时候是仅仅张开大嗓门喊,还是借助什么肢体语言?历史上的祖逖的肢体语言是中流击楫,你会有什么比他更高明而有效的动作?”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会充分发挥想像力,他们也许会不切实际,说出一些幼稚可笑的想法出来,但也许会说出一些比历史上的祖逖更能鼓舞军心的动作出来,然后我会用幽默的语言批评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表扬那些好的设想。通过这种设身处地的课堂教学,学生会牢牢记住与祖逖北伐有关的教学内容,甚至能以此为突破点,清晰地掌握整个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与相关的人物、事件。这个办法适用于一些学生学习自觉、爱动脑筋且历史学习兴趣浓厚的班级。
四、教材比较法
比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认识各种事物时所常用的基本方法,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历史教学之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一法则,在一些有相同之处的教学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例如,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禅让制与世袭制,大泽乡起义与绿林、赤眉起义等等,这些内容,可以使用教材比较法,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更清晰的认识。这一方法适用于那些学生历史知识基础普遍比较好,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巩固的班级。
五、地名标注法
历史地理与学生们同时需要学习的地理课是有区别的,地理课的地理属于现代的自然地理,而历史地理则是历史上的地理。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一些现代早已不用的古代地理名词,要想牢牢地记住它们,确实不太容易。例如战国时秦赵大战的长平、秦末农民起义的大泽乡、东汉初年刘秀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昆阳、三国时代吴国的都城秣陵等等,它们分别是现代的什么地方,如果仅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效果不会很好。我采用的办法是:上课的时候将相关地图挂在黑板旁,当说到一个重要的古地名时,便请学生上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这个地方。对于找得快的学生当然是给予表扬,而对于找得慢,甚至是找不到的学生,则要他们课后按教材上的相关位置画一张简单的历史地图,在上面同时标上古代及现代的地名。
六、史事衔接法
中学《中国历史》教材内容的编排,时间衔接比较紧密,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个特点,可以使用史事衔接法,使学生始终在一个十分明晰的史事逻辑下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历史车轮在有序地转动。例如,我在每节课开始之时,都会用简洁的语言回顾前一课内容;而在每节课结束之前,也总是对下一课内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除此之外,我还将有关的历史人物按系列进行分类,有文学家系列、大臣系列、武将系列、帝王系列、科学家系列等等。我的具体要求是:凡是上课时提到的人物,学生都必须明确地知道这个人应该属于哪一个系列,他的简单情况怎样,在历史上有过什么影响,他所处的时代情况如何。这一方法比较适用于学习比较主动且善于钻研的学生。
七、归属从师法
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崇拜英雄人物的心理,于是我便从这方面人手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在历史上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有意识地让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即使有些人物教材中没有提到,但只要这个人属于所学习内容中的历史时段,我也会灵活地将这些具有榜样作用的历史人物作介绍,让他们在学生的记忆中占据一定地位。与此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在困难的时候以这些历史人物作为前进的动力。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又可以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八、人物换位法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生,从而成长为有思想、有开拓精神的当代新人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经常注意的问题。为此,我常常让学生与历史人物进行换位思考。例如,在讲到林则徐前往广州查禁鸦片的时候,我就会让学生思考:假如你就是当时的林则徐,你会如何去完成这项任务?假如你就是道光皇帝,你又会如何去主持当时的大局?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通过人物的换位思考,却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使他们对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主见,从而变得十分喜爱历史这门课程。
总之,在教学上要特别防止平淡授课,一定要利用知识性与趣味性等教学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灵活运用上述八种方法,见缝插针,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间游戏法
中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爱好游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做一些与教学任务有关的游戏,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授课的时候,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会安排一个“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游戏,将事先制作好的有关问题卡片拿出来,并编上号,请一位自愿充当“乔太守”的学生上来随机抽取,然后按卡片上的编号与“乔太守”的学号进行加减,所得出的号数则由相同学号的学生当众解答卡片上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在参与游戏的活动中接受学习的鞭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或者是答不上来的尴尬。一般而言,有的学生会把成绩的好差看得平淡,却往往不能容忍自己在游戏中显得无能与失败,因此这种办法能够十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个办法是在刚接手一些差班、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才使用的,但对于那些已进入良性循环、学生很自觉学习的班级则不太适用,因为这样做比较花费时间,我们应该将宝贵的时间用在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上。
二、历史虚构法
严格地说.历史是不容许虚构的.但是.在历史教学中,面对一些历史知识比较薄弱的申学生:为了加深其对某些概念或史实的记忆,却可以适当采用“历史虚构法”,往往能很好地增强其理解能力。例如,在讲授上古时期的禅让制时,学生往往不能理解禅让制的内涵与外延,于是我便让学生去虚构一个那个时代的“禅让”情节,由学生分别设想自己是其中的某一个人物,然后相互间进行对话,并通过这些对话,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放飞想像的翅膀,从而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将一个现代的教室变成了四千多年前尧、舜、禹以及他们的臣下召开会议的会堂。事后再让每一个学生写一篇课堂随想,规定学生必须是上古禅让时代中的某一个人物,让他们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我再根据他们的情况进行课后的总结。通过这样一个历史场景的虚拟,达到了教学互动中的最佳效果。这堂课事隔很久之后,我问起一些平时上课不太专心的学生,他们仍能津津有味地说出自己当时是其中的哪一个人物,并能大致说出禅让制的要点与特点。历史虚构法是比课间游戏法要求更高的教学方法,适用于那些学生已能自觉学习,但学习气氛比较沉闷的班级。
三、设身处地法
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有限,同时也具有如好奇心强、记忆力好、不甘人后等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上课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将历史激情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以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讲到南朝大将祖逖中流击楫誓师的时候,我会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祖逖,那你当时是默默地率兵过江,还是趁机作一番宣传鼓动工作?”学生当然是选择后者,于是我再问:“你这个祖逖在作宣传鼓动的时候是仅仅张开大嗓门喊,还是借助什么肢体语言?历史上的祖逖的肢体语言是中流击楫,你会有什么比他更高明而有效的动作?”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会充分发挥想像力,他们也许会不切实际,说出一些幼稚可笑的想法出来,但也许会说出一些比历史上的祖逖更能鼓舞军心的动作出来,然后我会用幽默的语言批评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表扬那些好的设想。通过这种设身处地的课堂教学,学生会牢牢记住与祖逖北伐有关的教学内容,甚至能以此为突破点,清晰地掌握整个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与相关的人物、事件。这个办法适用于一些学生学习自觉、爱动脑筋且历史学习兴趣浓厚的班级。
四、教材比较法
比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认识各种事物时所常用的基本方法,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历史教学之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一法则,在一些有相同之处的教学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例如,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禅让制与世袭制,大泽乡起义与绿林、赤眉起义等等,这些内容,可以使用教材比较法,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更清晰的认识。这一方法适用于那些学生历史知识基础普遍比较好,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巩固的班级。
五、地名标注法
历史地理与学生们同时需要学习的地理课是有区别的,地理课的地理属于现代的自然地理,而历史地理则是历史上的地理。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一些现代早已不用的古代地理名词,要想牢牢地记住它们,确实不太容易。例如战国时秦赵大战的长平、秦末农民起义的大泽乡、东汉初年刘秀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昆阳、三国时代吴国的都城秣陵等等,它们分别是现代的什么地方,如果仅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效果不会很好。我采用的办法是:上课的时候将相关地图挂在黑板旁,当说到一个重要的古地名时,便请学生上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这个地方。对于找得快的学生当然是给予表扬,而对于找得慢,甚至是找不到的学生,则要他们课后按教材上的相关位置画一张简单的历史地图,在上面同时标上古代及现代的地名。
六、史事衔接法
中学《中国历史》教材内容的编排,时间衔接比较紧密,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个特点,可以使用史事衔接法,使学生始终在一个十分明晰的史事逻辑下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历史车轮在有序地转动。例如,我在每节课开始之时,都会用简洁的语言回顾前一课内容;而在每节课结束之前,也总是对下一课内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除此之外,我还将有关的历史人物按系列进行分类,有文学家系列、大臣系列、武将系列、帝王系列、科学家系列等等。我的具体要求是:凡是上课时提到的人物,学生都必须明确地知道这个人应该属于哪一个系列,他的简单情况怎样,在历史上有过什么影响,他所处的时代情况如何。这一方法比较适用于学习比较主动且善于钻研的学生。
七、归属从师法
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崇拜英雄人物的心理,于是我便从这方面人手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在历史上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有意识地让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即使有些人物教材中没有提到,但只要这个人属于所学习内容中的历史时段,我也会灵活地将这些具有榜样作用的历史人物作介绍,让他们在学生的记忆中占据一定地位。与此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在困难的时候以这些历史人物作为前进的动力。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又可以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八、人物换位法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生,从而成长为有思想、有开拓精神的当代新人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经常注意的问题。为此,我常常让学生与历史人物进行换位思考。例如,在讲到林则徐前往广州查禁鸦片的时候,我就会让学生思考:假如你就是当时的林则徐,你会如何去完成这项任务?假如你就是道光皇帝,你又会如何去主持当时的大局?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通过人物的换位思考,却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使他们对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主见,从而变得十分喜爱历史这门课程。
总之,在教学上要特别防止平淡授课,一定要利用知识性与趣味性等教学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灵活运用上述八种方法,见缝插针,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