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衣食住行助宝宝平安度秋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pin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秋天是“多事之秋”,贝贝妈对此深有体会。贝贝今年两岁多,一到秋天就身体不舒服,感冒、腹泻和急性哮喘的毛病说犯就犯。中秋节刚过,贝贝妈就开始担心了,不知该怎么做,才能让宝宝无病无灾度过这“多事之秋”。
  
  衣
  
   秋天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人体免疫力下降,易使各种致病细菌和病毒乘虚而入。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和循环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不能及时调节身体温度变化,加上胃肠功能原本就弱,如果衣着不当使宝宝们受凉,极易患病,腹泻、发烧和各种呼吸道疾病让妈妈们措手不及。家长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对这些危害宝宝身体健康的“季节病”防范于未然呢?
  
   谚云:“春捂秋冻”。适度的“秋冻”能提高人体的抗病、抗寒能力,对某些呼吸道疾病起到一定预防作用。对儿童来说,秋季如何穿衣须因人而异,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莫嫌麻烦。穿衣原则是“能少勿多”,以宝宝双手温暖、背上无汗为宜。至于那些活泼好动、身体易出汗的孩子,可在其胸前、背部垫上一层吸汗巾,汗湿后及时更换。宝宝身上出汗时,别马上脱掉他的衣服,更不要让他直接站在空调或电风扇正前方吹风,否则容易感冒。带孩子出门玩,别忘了为宝贝捎上一件风衣或马夹,抵御风寒。
  
   秋季选购童装,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秋装面料以棉质为好,尽量不要给孩子购买化纤类等透气性不佳的面料制作的衣服。高领毛衣和贴身绒衣保暖效果虽好,却易使活泼好动的孩子出汗,宜少穿;此外,相比于松紧腰的裤子,肚兜和背带裤是婴幼儿预防小肚子受凉的更佳选择。
  
  食
  
   每年10月和11月是小儿秋季腹泻的高发期。婴幼儿免疫功能尚不完善,胃肠道发育不成熟,体内酶的活性比较差,稍不注意就会感染导致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轮状病毒”。所以,家长们平时一定要对宝宝用的餐具、水杯和奶瓶进行消毒,督促孩子勤洗手,及时纠正他们吮手指的不良习惯。饮食方面,小孩子应该“少食多餐”,荤素搭配得当,多食瓜果蔬菜,确保营养均衡,以增强抗病能力。
  
  住
  
   哮喘患儿气道具有高敏性,呼吸道感染或不慎吸入干冷空气时易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秋季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尤其需要多加防范。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宝宝房采光通风,室内湿度不低于40%;清扫房间宜用吸尘器,避免荡起的灰尘被宝宝不慎吸入;不要在家中抽烟;最好不要饲养宠物;床上用品要勤洗勤晒,清洗后可再用热水烫洗以杀死尘螨。此外,多数孩子晚上睡觉时不老实,频繁出汗,家长们平时可晚睡一会儿,及时帮孩子擦拭汗液,增减被子。
  
  行
  
   秋高气爽,不暑不寒,正是儿童户外活动的好季节。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身体壮实,没必要再进行体能锻炼;或认为宝宝在室内就动个不停,运动量已经足够,就把孩子留在家里,让他打游戏、看电视。这是陷入了误区。散步、踢球、攀爬、晒太阳、骑小自行车等户外活动能够增强儿童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出行时,应尽量让宝宝远离马路,减少污浊空气的吸入,预防铅中毒。此外,游泳是预防哮喘、提高肺功能的最佳运动方式,而游泳池中的水温让许多孩子望而却步。家长可从夏季时就逐渐降低孩子洗澡用水的水温,待完全适应冷水浴后,再带他去学游泳,对孩子的身体大有裨益。
其他文献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备受关注.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分析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认识,以助力大学生熟练掌握学习技巧,提高英语的实际应
期刊
在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进步环境下,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而存在,而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则是企业的宣传工作。以辽河油田矿区服务的典型选树为宣传基础,以逐步完善为宣传根本,实
期刊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影响力和总体的国民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我国的国家历史使命也在发生着本质的变化,“中国梦”是由习近
毛泽东曾说过,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有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就是其中之一。在抗日战争初期的危急关头,卢作孚指挥了被誉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朝着越来越高端的方向发展,同时,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到来.而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遭到了一定程
叩问命运跳出“农门”rn1979年7月,管富春带着无限期待参加了高考.但那4%的录取率,使他和许许多多的学子美梦幻灭,踏上了回乡务农之路.
高校学生公寓融生活与学习于一体,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既是思想道德培育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又是保障学生安全的堡垒,更是促进学校学风建设的基础.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