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片头总会出现“出品人”、“总策划”、“监制”和“制片人”。有时候一个人的名字会在四个头衔下面轮流交替,还有更生猛的大拿一人包圆,独撑大局。那么,这四个头衔具体要履行哪些职能呢?它们之间又有哪些交集和分工的不同呢?
先说出品人。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以及互动百科的解释均为:“电影出品人也称“制片人”(Producer),指影片的投资人。”
其工作职能是指:负责影片前期的市场调查,看类似的影片的电影市场是否有前景(比如说票房情况、受欢迎程度、续集的可能性等),通过调查来决定是否值得出品该影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们就找到所属的电影集团投资制片人及相关人员,开始选导演、剧本、演员、赞助商等。有时候一部影视剧有很多公司融资拍摄,这种情况又叫联合出品。
那什么是制片人呢?著名的电视剧制片人张纪中在接受采访时给出这样的解释:“制片人是剧组的第一负责人,就像一个工厂,制片人是厂长,导演是总工程师,他只对艺术负责,制片人对一切负责。制片人的素质、心态直接影响到一部电视剧的品格。做制片人不需要你是专业的精英,最重要的是眼光,能够发现优秀的题材、本子、演员。”听听,责任有多大,权力就有多宽。
电视剧制片人在国内尚没有一个明晰的定义,在目前的电视剧制作领域,制片人基本可以被分成两类:第一类,角色等同于出品人,他们往往是制作公司的法人或实际负责人,比如华谊兄弟的王中军;第二类则是以张纪中为代表的独立制片人。
一个经常看国产电影的人,都会对“韩三平”、“韩小黎”、“史东明”、 “赵海诚”这些名字耳熟能详。他们都在中国电影集团担任重要职位,既是出品人,又是制片人,同时又担任总策划。哦卖糕的!
总策划是干什么的?这又是个让人一头雾水的职位。所谓的策划其实就是想法、创意、点子。比如今年是建党90周年,几个巨头(出品人和制片人)围坐一起想着怎么鼓捣出一部卖钱的献礼片。故事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可能多出彩,不如利用中影的平台优势,网罗内地所有一线小生和当家花旦,再引进一些港台的老戏骨,即使拍出来不好看也没关系,冲着史无前例的春晚级明星阵容,观众也会排队买票,你就是不想买票也不行,届时上映,中影可以利用江湖地位垄断所有院线,票房一定财源滚滚。你说这个策划得好不好?
所以,出品人、总策划和制片人,基本都是一个人。那么为什么要混淆视听呢?我是这么理解的,大人物要出席各种场合,不能总是一套行头,得需要各种不同的“马甲”。比起那些吃体制内吃空饷的人来说,韩三平每年要出品上百部电影,可算鞠躬尽瘁。
就剩下监制了。监制的职业也不清爽。监制通常受命于制片人或制片公司法人,由他负责摄制组的支出总预算和编制影片的具体拍摄日程计划,代表制片人监督导演的艺术创作和经费支出,同时也协助导演安排具体的日常事务。
“监制”这个词有一股浓重的香港味道。内地以前似乎没有这种叫法,有“制片主任”这个职位,但和监制的职能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听起来是国有制片厂时代的官本位头衔。如今港人北上讨生活,两地电影术语兼容在一起经常打架,加上内地的娱乐产业一直没有明晰的法则和健全的环境,就更说不清谁的具体的分工了,监制、制片人、出品人……种种称谓和好莱坞的系统不怎么对接得上。监制的英文被翻译为:Executive Producer,由此看来还是制片人的亲戚。
国内目前最著名的监制就是陈国富和黄建新。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的导演比较弱,投资人为稳妥起见则聘任一个金牌监制进行艺术督导。比如香港导演陈可辛的《投名状》,其监制就是内地影人黄建新。这部投资上亿的电影全部在内地拍摄,主要资金回收也看内地的票房成绩,稍有差池,功亏一篑。陈可辛毕竟是香港人,从地域到文化再延伸到意识形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导演出身的黄建新在这部电影里则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从总这个意义上来讲,监制更多的是出于对艺术的负责,难怪日语里面的导演就是“监督”!
美国一年一度奥斯卡是全球瞩目的焦点,压轴的大奖永远是最佳影片,而有资格站在领奖台上的永远都是制片人。该奖项是奖励制片人的眼光、洞察力和魄力,在制片人的组织领导下将文字变成了影像,制作出一部杰出的电影。在美国这样一个自由到随时可以罢工的国度里,如果制片人没有履行其应有的职能,恐怕早就被后面虎视眈眈的人群推翻在地。
以电影为例,其制作过程分为四个阶段:developmen、pre-production、physical production和post-production
先说出品人。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以及互动百科的解释均为:“电影出品人也称“制片人”(Producer),指影片的投资人。”
其工作职能是指:负责影片前期的市场调查,看类似的影片的电影市场是否有前景(比如说票房情况、受欢迎程度、续集的可能性等),通过调查来决定是否值得出品该影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们就找到所属的电影集团投资制片人及相关人员,开始选导演、剧本、演员、赞助商等。有时候一部影视剧有很多公司融资拍摄,这种情况又叫联合出品。
那什么是制片人呢?著名的电视剧制片人张纪中在接受采访时给出这样的解释:“制片人是剧组的第一负责人,就像一个工厂,制片人是厂长,导演是总工程师,他只对艺术负责,制片人对一切负责。制片人的素质、心态直接影响到一部电视剧的品格。做制片人不需要你是专业的精英,最重要的是眼光,能够发现优秀的题材、本子、演员。”听听,责任有多大,权力就有多宽。
电视剧制片人在国内尚没有一个明晰的定义,在目前的电视剧制作领域,制片人基本可以被分成两类:第一类,角色等同于出品人,他们往往是制作公司的法人或实际负责人,比如华谊兄弟的王中军;第二类则是以张纪中为代表的独立制片人。
一个经常看国产电影的人,都会对“韩三平”、“韩小黎”、“史东明”、 “赵海诚”这些名字耳熟能详。他们都在中国电影集团担任重要职位,既是出品人,又是制片人,同时又担任总策划。哦卖糕的!
总策划是干什么的?这又是个让人一头雾水的职位。所谓的策划其实就是想法、创意、点子。比如今年是建党90周年,几个巨头(出品人和制片人)围坐一起想着怎么鼓捣出一部卖钱的献礼片。故事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可能多出彩,不如利用中影的平台优势,网罗内地所有一线小生和当家花旦,再引进一些港台的老戏骨,即使拍出来不好看也没关系,冲着史无前例的春晚级明星阵容,观众也会排队买票,你就是不想买票也不行,届时上映,中影可以利用江湖地位垄断所有院线,票房一定财源滚滚。你说这个策划得好不好?
所以,出品人、总策划和制片人,基本都是一个人。那么为什么要混淆视听呢?我是这么理解的,大人物要出席各种场合,不能总是一套行头,得需要各种不同的“马甲”。比起那些吃体制内吃空饷的人来说,韩三平每年要出品上百部电影,可算鞠躬尽瘁。
就剩下监制了。监制的职业也不清爽。监制通常受命于制片人或制片公司法人,由他负责摄制组的支出总预算和编制影片的具体拍摄日程计划,代表制片人监督导演的艺术创作和经费支出,同时也协助导演安排具体的日常事务。
“监制”这个词有一股浓重的香港味道。内地以前似乎没有这种叫法,有“制片主任”这个职位,但和监制的职能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听起来是国有制片厂时代的官本位头衔。如今港人北上讨生活,两地电影术语兼容在一起经常打架,加上内地的娱乐产业一直没有明晰的法则和健全的环境,就更说不清谁的具体的分工了,监制、制片人、出品人……种种称谓和好莱坞的系统不怎么对接得上。监制的英文被翻译为:Executive Producer,由此看来还是制片人的亲戚。
国内目前最著名的监制就是陈国富和黄建新。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的导演比较弱,投资人为稳妥起见则聘任一个金牌监制进行艺术督导。比如香港导演陈可辛的《投名状》,其监制就是内地影人黄建新。这部投资上亿的电影全部在内地拍摄,主要资金回收也看内地的票房成绩,稍有差池,功亏一篑。陈可辛毕竟是香港人,从地域到文化再延伸到意识形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导演出身的黄建新在这部电影里则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从总这个意义上来讲,监制更多的是出于对艺术的负责,难怪日语里面的导演就是“监督”!
美国一年一度奥斯卡是全球瞩目的焦点,压轴的大奖永远是最佳影片,而有资格站在领奖台上的永远都是制片人。该奖项是奖励制片人的眼光、洞察力和魄力,在制片人的组织领导下将文字变成了影像,制作出一部杰出的电影。在美国这样一个自由到随时可以罢工的国度里,如果制片人没有履行其应有的职能,恐怕早就被后面虎视眈眈的人群推翻在地。
以电影为例,其制作过程分为四个阶段:developmen、pre-production、physical production和post-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