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高科技、跨文化交际的时代,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其残酷性也直接影响着外语人才的就业几率。如何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课题。跳出应试教育的漩涡,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全方位多角度地开辟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应对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提高专业人才在就职舞台上的竞争力,迎合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于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是每个高校工作人员所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高校生存之本。
[关键词]日语人才 培养模式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2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89-02
进入21世纪的中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深受影响,高等教育也不例外。新世纪对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包括我们的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2009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在这个就业寒流下,应探索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而打破就业壁垒,从而实现日语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对接,为经济发展服务。
传统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理论课程的专深,由此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应用能力较弱、适应性较差等现象。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更具跨越性、更富有弹性的多元化外语教育机制与途径,提高培养规格,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
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日语敬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显得尤为突出。敬语是日语的重要特点之一,使用日语必然涉及敬语,没有敬语的日语言语交际是不可想象的。较好地使用敬语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人与人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产生亲密感与信任感,对未来的合作提供良好的基础。反之,不恰当的敬语使用让人产生生疏感甚至反感,显得没有教养,极大地影响了双方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在实际教学中,可设定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景等以日本社会实际作为语言环境,让学生实际操练,进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敬语使用习惯,掌握正确的敬语使用方法,很好地理解日本人的心理,迅速融入日本企业文化,对毕业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学生的非言语行为能力,文化辨识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的能力进行有意识地培养,高度重视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纵观历史,我们了解到日本在历史过程中深受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和我国的大陆文化差异很大。一个民族的生存脱离不了自然和地理环境,其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包括风俗人情、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信仰、习惯、传统)的形式均与自然、地理和历史演变过程相关。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四季分明而温和的气候条件养育了日本民族,造就了日本人热爱、亲和及崇尚大自然的基本性格、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决定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对外来文化的引进方式来说,日本属“积极摄取型”,①明治政府提出文明开化的政策,在积极引进欧、美文化的同时,改造儒教、神道和佛教,努力使欧、美文化同三教融合,形成了日本特有的日本近代文化。另外,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过程中,“逐步地建立一个‘冲突、并存、融合’的文化模式”②使得日本人判断事物一般都要采取相对、折中的态度,进而形成了以“和”为基础的民族意识,而且这种意识贯穿和影响着日本人的一切文化、思想、心理以及生活等各个领域,同样也表现在语言观念和语言结构上。而中国是“消极摄取型”,③我国文化长期处于文明中心大国的“高层地位”,一直辐射着周边国家,以具有优秀文化传统为自豪,并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状态。因此,在日语教学中有必要导入文化阐释,使学生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学习日语,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日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这一根本目的。以此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有理、有节、灵活巧妙地与日本人打交道,才能掌握顺利进行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主动权。
新世纪日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迫切需要,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其特点是加强日语语言本身的学习之外,还应习得一门专业知识,而这门专业知识的选择必须参考就业的趋势来确定。比如目前国内的一些经济类专业,就业形势很好,我们就可以把日语和它们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同时兼修经济方面的基础课程,把两门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其实用性。所以,在学生就读期间,我们应遵循这个模式,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日语专业的学生除了本身的专业课之外,还兼修其他专业课程,扩充自身的知识面。
根据近几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我们发现本专业毕业生就职集中于教师行业、日资企业、IT行业等各个领域。根据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职责、要求、所需条件等进行总结与分析,新世纪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职位急需增加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例如,日语教师招聘单位多为外语培训学校、公司的日语培训部门等,主要的工作除了面对日语初学者的常规日语教学工作,还要参与日语能力考试或J-TEST考试的辅导。所以,在原有日语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基础上,要规范日语口语发音标准,增加日语能力考试二级、一级或J-TEST考试的教学内容与辅导课,不但要使学生获得就业的通行证达到日语能力水平二级、一级的要求,还应使其掌握日语能力考试或J-TEST考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便于适应以后教学与辅导。
另外,日资企业涉猎的行业较为宽泛,主要为机械、电子、电子商务、汽车、服装、纺织、皮革、家具、日用品的生产与销售等。从事此类行业需要学生掌握销售、管理等相关科目的知识。所以,建议学生选修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国际商务管理、信息管理、物流、项目管理等课程。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资源优势,设置一定学分供学生相应的选修。也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到其他大学去选修,这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整体整合。也可以设置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入门知识、相关参考资料、最新研究成果信息等,让学生为本专业就业后自我提升做好知识能力的储备。
随着中、日两国IT企业交流与合作的日益紧密,中国已成为日本IT企业最佳的合作伙伴。基于日语IT行业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计算机应用、编程、软件研发和测试等课程。 如:日语环境办公自动化、动漫设计与制作、二维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编程、Auto2CAD制图、ERP软件应用与开发、数据库技术(Oracle/SQL-Server)、C/C /Java等课程。另外,此就业方向的课程建议日语能力考试二级以上者选修,避免日语、计算机课程“双误”的尴尬局面。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标志着当今世界已由工业时代步入信息时代,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社会对各類专门人才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 外语”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日渐突出。由此,加强跨系、跨学院合作,实现理工科专业与日语专业之间的复合、交融与渗透,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在强调专业和日语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来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质量的日语人才。
注释:
①陈永明.日本教育.
②叶渭渠、唐月梅.日本人美意识.
③同注①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1996年).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外语教育出版社.
[2]孙平华(2002年).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技巧.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3]陈永明(2003年).日本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P306.
[4]叶渭渠、唐月梅(1993年).日本人美意识.北京开明出版社P110.
[5]小柳かおる(2004年).新しい言語習得概論.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
[关键词]日语人才 培养模式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2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89-02
进入21世纪的中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深受影响,高等教育也不例外。新世纪对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包括我们的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2009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在这个就业寒流下,应探索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而打破就业壁垒,从而实现日语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对接,为经济发展服务。
传统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理论课程的专深,由此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应用能力较弱、适应性较差等现象。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更具跨越性、更富有弹性的多元化外语教育机制与途径,提高培养规格,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
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日语敬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显得尤为突出。敬语是日语的重要特点之一,使用日语必然涉及敬语,没有敬语的日语言语交际是不可想象的。较好地使用敬语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人与人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产生亲密感与信任感,对未来的合作提供良好的基础。反之,不恰当的敬语使用让人产生生疏感甚至反感,显得没有教养,极大地影响了双方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在实际教学中,可设定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景等以日本社会实际作为语言环境,让学生实际操练,进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敬语使用习惯,掌握正确的敬语使用方法,很好地理解日本人的心理,迅速融入日本企业文化,对毕业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学生的非言语行为能力,文化辨识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的能力进行有意识地培养,高度重视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纵观历史,我们了解到日本在历史过程中深受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和我国的大陆文化差异很大。一个民族的生存脱离不了自然和地理环境,其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包括风俗人情、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信仰、习惯、传统)的形式均与自然、地理和历史演变过程相关。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四季分明而温和的气候条件养育了日本民族,造就了日本人热爱、亲和及崇尚大自然的基本性格、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决定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对外来文化的引进方式来说,日本属“积极摄取型”,①明治政府提出文明开化的政策,在积极引进欧、美文化的同时,改造儒教、神道和佛教,努力使欧、美文化同三教融合,形成了日本特有的日本近代文化。另外,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过程中,“逐步地建立一个‘冲突、并存、融合’的文化模式”②使得日本人判断事物一般都要采取相对、折中的态度,进而形成了以“和”为基础的民族意识,而且这种意识贯穿和影响着日本人的一切文化、思想、心理以及生活等各个领域,同样也表现在语言观念和语言结构上。而中国是“消极摄取型”,③我国文化长期处于文明中心大国的“高层地位”,一直辐射着周边国家,以具有优秀文化传统为自豪,并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状态。因此,在日语教学中有必要导入文化阐释,使学生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学习日语,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日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这一根本目的。以此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有理、有节、灵活巧妙地与日本人打交道,才能掌握顺利进行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主动权。
新世纪日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迫切需要,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其特点是加强日语语言本身的学习之外,还应习得一门专业知识,而这门专业知识的选择必须参考就业的趋势来确定。比如目前国内的一些经济类专业,就业形势很好,我们就可以把日语和它们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同时兼修经济方面的基础课程,把两门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其实用性。所以,在学生就读期间,我们应遵循这个模式,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日语专业的学生除了本身的专业课之外,还兼修其他专业课程,扩充自身的知识面。
根据近几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我们发现本专业毕业生就职集中于教师行业、日资企业、IT行业等各个领域。根据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职责、要求、所需条件等进行总结与分析,新世纪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职位急需增加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例如,日语教师招聘单位多为外语培训学校、公司的日语培训部门等,主要的工作除了面对日语初学者的常规日语教学工作,还要参与日语能力考试或J-TEST考试的辅导。所以,在原有日语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基础上,要规范日语口语发音标准,增加日语能力考试二级、一级或J-TEST考试的教学内容与辅导课,不但要使学生获得就业的通行证达到日语能力水平二级、一级的要求,还应使其掌握日语能力考试或J-TEST考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便于适应以后教学与辅导。
另外,日资企业涉猎的行业较为宽泛,主要为机械、电子、电子商务、汽车、服装、纺织、皮革、家具、日用品的生产与销售等。从事此类行业需要学生掌握销售、管理等相关科目的知识。所以,建议学生选修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国际商务管理、信息管理、物流、项目管理等课程。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资源优势,设置一定学分供学生相应的选修。也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到其他大学去选修,这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整体整合。也可以设置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入门知识、相关参考资料、最新研究成果信息等,让学生为本专业就业后自我提升做好知识能力的储备。
随着中、日两国IT企业交流与合作的日益紧密,中国已成为日本IT企业最佳的合作伙伴。基于日语IT行业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计算机应用、编程、软件研发和测试等课程。 如:日语环境办公自动化、动漫设计与制作、二维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编程、Auto2CAD制图、ERP软件应用与开发、数据库技术(Oracle/SQL-Server)、C/C /Java等课程。另外,此就业方向的课程建议日语能力考试二级以上者选修,避免日语、计算机课程“双误”的尴尬局面。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标志着当今世界已由工业时代步入信息时代,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社会对各類专门人才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 外语”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日渐突出。由此,加强跨系、跨学院合作,实现理工科专业与日语专业之间的复合、交融与渗透,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在强调专业和日语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来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质量的日语人才。
注释:
①陈永明.日本教育.
②叶渭渠、唐月梅.日本人美意识.
③同注①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1996年).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外语教育出版社.
[2]孙平华(2002年).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技巧.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3]陈永明(2003年).日本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P306.
[4]叶渭渠、唐月梅(1993年).日本人美意识.北京开明出版社P110.
[5]小柳かおる(2004年).新しい言語習得概論.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