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许多闻名于世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在幼儿园里开展山西传统文化教育?本文通过对新的幼儿园课程理念的分析总结,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 山西 传统文化 幼儿教育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民族传统文化,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是一个宏大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乃至各种习惯,它既是既往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的积淀,又是当下该民族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当前,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我国已经将文化国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正努力实施主支流文化兼容互补、综合创新的文化策略。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交流、融合、创造的主要途径,理应担当起时代赋予发展文化的重任。而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势在必行。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华夏文明的摇篮”之美称。如何在弘扬和传承山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的先进经验,发展和创新幼儿教育,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开发本土课程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值得深思和关注的焦点。多年来太原理工大中区幼儿园一直本着“传承、比较、融合、发展中华文化,结合山西当地自然资源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则,形成以山西传统文化为中心,其他省市呈发散状分布的蛛网式教育,使幼儿教育全面化、深入化,办成有特色的新生代幼儿园。
一、选取适当教学内容,传承山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的一节课。它既要有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显性课程”,又要有多渠道、多方法、有机渗透的“隐性课程”。
山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歌舞、服饰、节日、工艺、运动、饮食、建筑、美德,等等。我们将山西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相结合开展教育教学。如:小班幼儿3—4岁,年龄偏小,他们对吃的感兴趣,于是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是与其有关的民间小吃、民族食品等。山西有首民谣是这么唱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滢滢……”既形象生动又便于记忆,中班幼儿4—5岁,他们好动爱玩,喜欢爬山玩水,因此可以进行平遥古城、太山、晋祠、五台山等人文教育。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积累,对事物充满好奇与探索兴趣,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对其进行山西晋商文化教育。
二、寓山西传统文化教育于环境创设之中。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并把环境创设看作教育教学和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墙饰作为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能从情感情绪上带给幼儿愉悦感。将山西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墙饰中,可以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知识,使他们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接触和认识山西传统文化。从幼儿的认知特点来看,必须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以浓烈的气氛渲染,他们才会去感受、想象和发扬、创造。
1.创设传统文化环境。从幼儿园的大门口护栏展板、外围建筑墙群到活动室;从楼道墙壁、天顶到任何角落,到处都张贴着山西名胜古迹、晋剧脸谱、特产的宣传资料、文字彩图等大型展板。有趣的是景点的对应处还张贴着幼儿游览过此地的照片,这种互动的形式别出心裁,教育效果显著。
2.每班选取一个主题,创设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区角。如“节日花灯”“晋剧脸谱戏曲服饰表演”“布老虎展”“剪纸文化”“山西花馍文化”等,使幼儿时时感受传统文化,以便学习、观赏。
三、以游戏的形式感受山西传统文化,开展教育教学。
1.每次教学都以旅游的形式开始。幼儿在游戏中放松、愉悦、自主地学习,并且从中学习旅游安全小常识。定期请旅游部门工作人员参与到教学中,发一些旅游小册子、带队小红旗、旅游帽等,通过导游端庄的仪表、专业的讲解,增强旅游教学的真实性。
2.尽量进行实物教学。如对小班幼儿进行民间小吃教学时,可以边唱民谣边请幼儿品尝;进行民间社火教学时可将旱船、大头娃娃等道具借来让幼儿亲身体验玩耍;还有花馍、剪纸教学可以边讲解边请幼儿操作。
3.发挥幼儿自身潜能。幼儿的模仿能力与生俱来,最初的模仿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记忆加深,而后幼儿就开始创新发展。鼓励幼儿当老师去影响教育身边的人,既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所学知识,又为幼儿园美名。
4.发挥家长才能。有的家长多才多艺,邀请他们参与教学和孩子互动,共享资源。
四、感知民族艺术,学习与传承民间技艺。
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开展教研活动。首先,进行说课活动,通过不同途径,学习山西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经过交流研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保每个环节精益求精。其次,公开课教学是非常有效快速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围绕山西传统文化教育,运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使传统古老的教育形式有质的飞跃,选材五花八门,如砚台文化,配着优雅的古筝琴声,好似来到高山流水的仙境,毛笔一挥,一个字“雅”,内容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给幼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评课活动中采用2 1即2个优点1个不足点的方法,实现闪光点资源共享化,不足点完善化。活动结束进行书面材料总结,包括活动的意义、感想、效果评价,并且要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亲历传统文化节日,感受民俗风情。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流传着独特的文化记忆,是民族精神、道德、情感、习惯等的重要载体。在中秋节我们组织幼儿一起听“嫦娥奔月”的故事,幼儿亲手制作月饼并品尝。端午节让幼儿走进屈原,讲述有关他的故事、诗文,既提高幼儿的文学修养,又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动手包粽子插艾草,既学习相关技能技巧又增近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很好的寓意,从而真正让幼儿领悟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六、山西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家庭教育。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只是幼儿园的任务,还必须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发动家长和幼儿收集有关资料,制作工艺品;鼓励家长给幼儿讲故事、念童谣;进行玩跳皮筋、耍骨头、放风筝等游戏;带幼儿观看老艺人的面塑、皮影戏等绝活表演;参观博物馆、展览馆;游览公园、旅游景点等,让幼儿从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
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家长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即弘扬山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都将促使我们一如既往地把这项研究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使更多的孩子通过学习了解山西,了解中国,了解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年7月2日颁发.
关键词: 山西 传统文化 幼儿教育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民族传统文化,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是一个宏大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乃至各种习惯,它既是既往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的积淀,又是当下该民族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当前,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我国已经将文化国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正努力实施主支流文化兼容互补、综合创新的文化策略。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交流、融合、创造的主要途径,理应担当起时代赋予发展文化的重任。而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势在必行。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华夏文明的摇篮”之美称。如何在弘扬和传承山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的先进经验,发展和创新幼儿教育,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开发本土课程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值得深思和关注的焦点。多年来太原理工大中区幼儿园一直本着“传承、比较、融合、发展中华文化,结合山西当地自然资源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则,形成以山西传统文化为中心,其他省市呈发散状分布的蛛网式教育,使幼儿教育全面化、深入化,办成有特色的新生代幼儿园。
一、选取适当教学内容,传承山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的一节课。它既要有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显性课程”,又要有多渠道、多方法、有机渗透的“隐性课程”。
山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歌舞、服饰、节日、工艺、运动、饮食、建筑、美德,等等。我们将山西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相结合开展教育教学。如:小班幼儿3—4岁,年龄偏小,他们对吃的感兴趣,于是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是与其有关的民间小吃、民族食品等。山西有首民谣是这么唱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滢滢……”既形象生动又便于记忆,中班幼儿4—5岁,他们好动爱玩,喜欢爬山玩水,因此可以进行平遥古城、太山、晋祠、五台山等人文教育。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积累,对事物充满好奇与探索兴趣,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对其进行山西晋商文化教育。
二、寓山西传统文化教育于环境创设之中。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并把环境创设看作教育教学和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墙饰作为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能从情感情绪上带给幼儿愉悦感。将山西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墙饰中,可以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知识,使他们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接触和认识山西传统文化。从幼儿的认知特点来看,必须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以浓烈的气氛渲染,他们才会去感受、想象和发扬、创造。
1.创设传统文化环境。从幼儿园的大门口护栏展板、外围建筑墙群到活动室;从楼道墙壁、天顶到任何角落,到处都张贴着山西名胜古迹、晋剧脸谱、特产的宣传资料、文字彩图等大型展板。有趣的是景点的对应处还张贴着幼儿游览过此地的照片,这种互动的形式别出心裁,教育效果显著。
2.每班选取一个主题,创设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区角。如“节日花灯”“晋剧脸谱戏曲服饰表演”“布老虎展”“剪纸文化”“山西花馍文化”等,使幼儿时时感受传统文化,以便学习、观赏。
三、以游戏的形式感受山西传统文化,开展教育教学。
1.每次教学都以旅游的形式开始。幼儿在游戏中放松、愉悦、自主地学习,并且从中学习旅游安全小常识。定期请旅游部门工作人员参与到教学中,发一些旅游小册子、带队小红旗、旅游帽等,通过导游端庄的仪表、专业的讲解,增强旅游教学的真实性。
2.尽量进行实物教学。如对小班幼儿进行民间小吃教学时,可以边唱民谣边请幼儿品尝;进行民间社火教学时可将旱船、大头娃娃等道具借来让幼儿亲身体验玩耍;还有花馍、剪纸教学可以边讲解边请幼儿操作。
3.发挥幼儿自身潜能。幼儿的模仿能力与生俱来,最初的模仿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记忆加深,而后幼儿就开始创新发展。鼓励幼儿当老师去影响教育身边的人,既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所学知识,又为幼儿园美名。
4.发挥家长才能。有的家长多才多艺,邀请他们参与教学和孩子互动,共享资源。
四、感知民族艺术,学习与传承民间技艺。
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开展教研活动。首先,进行说课活动,通过不同途径,学习山西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经过交流研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保每个环节精益求精。其次,公开课教学是非常有效快速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围绕山西传统文化教育,运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使传统古老的教育形式有质的飞跃,选材五花八门,如砚台文化,配着优雅的古筝琴声,好似来到高山流水的仙境,毛笔一挥,一个字“雅”,内容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给幼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评课活动中采用2 1即2个优点1个不足点的方法,实现闪光点资源共享化,不足点完善化。活动结束进行书面材料总结,包括活动的意义、感想、效果评价,并且要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亲历传统文化节日,感受民俗风情。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流传着独特的文化记忆,是民族精神、道德、情感、习惯等的重要载体。在中秋节我们组织幼儿一起听“嫦娥奔月”的故事,幼儿亲手制作月饼并品尝。端午节让幼儿走进屈原,讲述有关他的故事、诗文,既提高幼儿的文学修养,又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动手包粽子插艾草,既学习相关技能技巧又增近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很好的寓意,从而真正让幼儿领悟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六、山西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家庭教育。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只是幼儿园的任务,还必须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发动家长和幼儿收集有关资料,制作工艺品;鼓励家长给幼儿讲故事、念童谣;进行玩跳皮筋、耍骨头、放风筝等游戏;带幼儿观看老艺人的面塑、皮影戏等绝活表演;参观博物馆、展览馆;游览公园、旅游景点等,让幼儿从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
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家长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即弘扬山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都将促使我们一如既往地把这项研究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使更多的孩子通过学习了解山西,了解中国,了解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年7月2日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