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从情感阅读教学入手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1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适度地引进文学审美、文学赏析的视角,选择切合小学生吸纳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教学的崭新境界。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适切的文学赏析观照下,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一、 文题入手,唤起学生的“旧知思绪”
  该课课题为《地震中的父与子》,从拟题角度来看,这个标题至少给读者如下的三个信息: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要人物有父亲与儿子;2.父亲与儿子必定通过某件特殊的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3.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在特定的事件中发生,那是一场令人心有余悸的地震。到小学五年级,小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少写人、记事的文章,对这类文章的章法,学生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围绕“父亲、儿子、洛杉矶地震”这三个核心词汇,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并简要地理清文本的的叙述顺序与文本架构。
  写人的文章,学生并不陌生,可以放手让学生回忆旧知——写人的文章,作者一般都会采用哪些常见的方法进行创作。学生定会像“背乘法口诀表”那样流畅地说出——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内心活动、肖像描写等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刻画。是的,这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也的确是这样的。请学生用不同的线条,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外貌、神态等描写的文句,放声地读一读,并在课本上旁注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进而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进行全班范围的汇报、补充与完善。
  二、 人物入手,唤起学生的“英雄情结”
  美国好莱坞电影总有一种“英雄情结”,同样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也同样以喜剧收场,文本最后深情地赞誉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就像拍电影一样,文本中有主角,也有配角,也需要有“群众演员”或者是“跑龙套”的角色。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读文本,说说,同为课文的主角,父亲与儿子,在描写上作者在谁的身上花的笔墨比较多?为什么?除此之外,文本中还写了哪些人,这些人物的出现,对主人公“高大形象”的表现,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举出实例进行说明。都说“父子连心”抑或是“父子同心”,文本中的这对父子又是通过什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会很容易地找到“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为什么反复出现在课文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为主要人物,课文中显然在对儿子的描写上作了“略处理”,请像课文描写父亲那样,展开合理的想象,设想在生死未卜的38个小时里,儿子阿曼达与14位被掩埋的同学,在黑暗中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未知时段,请试着把这一部分内容补白出来,教师在进行现场展示与点评。七岁的男孩在那样恐怖的时刻,内心深处一定充满了惊恐与绝望,他告诫自己千万不能睡,可能有过这方面的自救自护的知识,他是怎样靠唱歌、靠与同伴不停地讲话,靠身边仅有的矿泉水抑或是少得可怜的尿液等支撑着自己与同伴的生命。当然,最最关键的是,他不曾忘却自己与父亲曾经有过的约定与承诺——因为文本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样引导学生前后连贯文本,在课文描写父亲的写法指导下,对儿子阿曼达“在黑暗中的行为与语言、心理等”进行有效模仿、创造,将写引进课堂,既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父子的“了不起”形象外,又大大地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益。
  三、 环境入手,建构“废墟”的“内外表征”
  完成以上的教学环节,大部分教师都可以做到。但,阅读教学必须不断地引领学生进入“陌生的领地”,让他们见识到文学的迷人魅力。阅读教学既要在旧知的基础上有发展,还要不断地引发学生的崭新发现。
  该课有一个词语,经常会被语文教师忽视,那就是“废墟”。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废墟”的意思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荒凉是“废墟”的外在表征,文本中也有一些笔墨直指这种荒芜的惨状——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
  除此之外,这篇课文中对环境描写的地方还有——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七岁儿子的学校。”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这些文句、文段都呈现出了洛杉矶那场大地震所造成的严重伤害,故事就是安置在这样一个荒凉的大环境中,让读者对“废墟”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若我们只让学生停留在这样的程度上认知“废墟”,显然是浅层次的。通过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形象,这种写法,五年级的学生也或多或少接触或见识过。但,当我们再度平心静气地赏读文本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废墟”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那就是除父与子之外的其他人的内心,已经被绝望笼罩,他们内心的希望火苗已经熄灭,不是他们不爱儿女,不是他们不想竭力救援,而是面对现实,他们的内心已经被绝望的废墟占据。
  1.其他父母“浅尝辄止”,选择绝望离开。“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大灾大难面前,人,是柔弱渺小的,应该可以理解,也情有可原。
  2.好心人“旁观者清”,选择劝阻成全。“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大地震,连钢筋水泥都扛不住折腾,更何况是被掩埋在废墟中的血肉之躯?
  3.消防队长“专业角度”,选择规劝离开。消防队长是救援的专业人士,他从专业的角度,预测这样的现场,随时都有发生大爆炸的危险,虽然他理解父亲的难过、难受的心情,但为了父亲,为了生存的人,为了还活着的亲人,应该要回避危险,尽快回家。若再发生爆炸,产生意外,他的职责就是将危险降到最低限,因此,消防队长的劝告也是合情合理的。
  4.对于父亲的坚持,外人则认为是“精神失常”。所有的人,废墟现场的所有人,除了那位赤手挖掘38小时的父亲以及正被压在废墟底下的儿子阿曼达外,所有的人对生还都不抱任何希望了。这种“绝望的废墟”已客观存在于绝大多数“脑子清醒”的人们心中,他们不想去做徒劳且危险的救援工作,这是可以理解的“正常行为”。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父亲最了不起的感人之处——以“精神失常”的代价,推翻了“绝望的废墟”,重构“希望的绿洲”,创造了生命救援的奇迹。
  读文至此,我们不由对文本中的废墟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解读——这“废墟”有着内外双重表征,一是救援现场的环境,一是出自文本主人公之外的所有人内心深处的绝望。以景衬情,在感受并接受这些“正常人”的行为同时,又进一步地建构起父与子的“了不起形象”——坚守承诺,坚持不懈,父爱如山;相信父亲,相信承诺,敢于担当,舍己为人的儿子形象,便在对“废墟”的深度解剖与赏析中得以“竖立”。
  若以这样的角度来解读《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就得以从读写结合与文学赏析的视角来理解“了不起的父子”形象,开辟了该文学习的另一番境界,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更为开阔的新天地!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健康是幸福之基”,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能有效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本研究旨在探究社区居民的健康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在了解现状、分析不同人
摘要:电子白板支持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日常课堂教学回归生动灵活的教学过程,改变常见的展示讲解课件的教学过程,崇尚自然习得,注重体验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极大的改变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
学位
小学生语文晨诵课的设立是巩固语文知识的基础课程,也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实中很多小学的语文晨诵课程效率不高,致使晨诵课的设置成为一种形式,并未发
摘要: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上好物理课的关键, 而有效性的确立,除了教学形式上和教学内容上的有效性之外,更应力求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在教学中增加知识,培养能力。我认为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精心策划、发挥自主、落到实处、主动创新”,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理应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
冷冉的教育思想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研究冷老的“情.知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应对“情.知教学”研究要进一步深化,参加大连的每一次冷冉的教育思想会议,回到学校又能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我们经常请瓦市进修学校科研部,小教中心等专家给我们进行理论指导。我们校长坚持间周专题讲座一次,还利用周三下午业务学习时间继续深化学习《冷冉教育文集》,教师不但要认真反复阅读,而且还要写好读书笔记,上
期刊
【摘 要】: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时,表现出对这一科的好奇和兴趣,很愿意学这一科。由于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具体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可能会逐渐对英语失去信心。中学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初级阶段要重视听说训练,在高级阶段要重视阅读训练。具体研究学生对英语失去信心的原因,发现心理障碍是主要方面。克服心理障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是防止大面积掉队的重要措施。  【關键词】:心理障碍 掉队
期刊
【摘要】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任何课堂教学教后都会留下遗憾,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因此,教后反思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也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反思 教材 教学 学生  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任何课堂教学教后都会留下遗憾,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预设与生成效果的不确定性,文本与学生现实的差距性,给教后老师留
期刊
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去思考,快乐地去活動,主动去学习,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靠拢,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一年级学生才入学,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如果老师做法不当,就会把学习变成苦役,使学生产生厌学,因此,在课堂中我非常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