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适度地引进文学审美、文学赏析的视角,选择切合小学生吸纳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教学的崭新境界。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适切的文学赏析观照下,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一、 文题入手,唤起学生的“旧知思绪”
该课课题为《地震中的父与子》,从拟题角度来看,这个标题至少给读者如下的三个信息: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要人物有父亲与儿子;2.父亲与儿子必定通过某件特殊的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3.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在特定的事件中发生,那是一场令人心有余悸的地震。到小学五年级,小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少写人、记事的文章,对这类文章的章法,学生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围绕“父亲、儿子、洛杉矶地震”这三个核心词汇,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并简要地理清文本的的叙述顺序与文本架构。
写人的文章,学生并不陌生,可以放手让学生回忆旧知——写人的文章,作者一般都会采用哪些常见的方法进行创作。学生定会像“背乘法口诀表”那样流畅地说出——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内心活动、肖像描写等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刻画。是的,这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也的确是这样的。请学生用不同的线条,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外貌、神态等描写的文句,放声地读一读,并在课本上旁注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进而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进行全班范围的汇报、补充与完善。
二、 人物入手,唤起学生的“英雄情结”
美国好莱坞电影总有一种“英雄情结”,同样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也同样以喜剧收场,文本最后深情地赞誉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就像拍电影一样,文本中有主角,也有配角,也需要有“群众演员”或者是“跑龙套”的角色。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读文本,说说,同为课文的主角,父亲与儿子,在描写上作者在谁的身上花的笔墨比较多?为什么?除此之外,文本中还写了哪些人,这些人物的出现,对主人公“高大形象”的表现,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举出实例进行说明。都说“父子连心”抑或是“父子同心”,文本中的这对父子又是通过什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会很容易地找到“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为什么反复出现在课文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为主要人物,课文中显然在对儿子的描写上作了“略处理”,请像课文描写父亲那样,展开合理的想象,设想在生死未卜的38个小时里,儿子阿曼达与14位被掩埋的同学,在黑暗中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未知时段,请试着把这一部分内容补白出来,教师在进行现场展示与点评。七岁的男孩在那样恐怖的时刻,内心深处一定充满了惊恐与绝望,他告诫自己千万不能睡,可能有过这方面的自救自护的知识,他是怎样靠唱歌、靠与同伴不停地讲话,靠身边仅有的矿泉水抑或是少得可怜的尿液等支撑着自己与同伴的生命。当然,最最关键的是,他不曾忘却自己与父亲曾经有过的约定与承诺——因为文本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样引导学生前后连贯文本,在课文描写父亲的写法指导下,对儿子阿曼达“在黑暗中的行为与语言、心理等”进行有效模仿、创造,将写引进课堂,既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父子的“了不起”形象外,又大大地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益。
三、 环境入手,建构“废墟”的“内外表征”
完成以上的教学环节,大部分教师都可以做到。但,阅读教学必须不断地引领学生进入“陌生的领地”,让他们见识到文学的迷人魅力。阅读教学既要在旧知的基础上有发展,还要不断地引发学生的崭新发现。
该课有一个词语,经常会被语文教师忽视,那就是“废墟”。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废墟”的意思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荒凉是“废墟”的外在表征,文本中也有一些笔墨直指这种荒芜的惨状——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
除此之外,这篇课文中对环境描写的地方还有——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七岁儿子的学校。”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这些文句、文段都呈现出了洛杉矶那场大地震所造成的严重伤害,故事就是安置在这样一个荒凉的大环境中,让读者对“废墟”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若我们只让学生停留在这样的程度上认知“废墟”,显然是浅层次的。通过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形象,这种写法,五年级的学生也或多或少接触或见识过。但,当我们再度平心静气地赏读文本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废墟”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那就是除父与子之外的其他人的内心,已经被绝望笼罩,他们内心的希望火苗已经熄灭,不是他们不爱儿女,不是他们不想竭力救援,而是面对现实,他们的内心已经被绝望的废墟占据。
1.其他父母“浅尝辄止”,选择绝望离开。“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大灾大难面前,人,是柔弱渺小的,应该可以理解,也情有可原。
2.好心人“旁观者清”,选择劝阻成全。“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大地震,连钢筋水泥都扛不住折腾,更何况是被掩埋在废墟中的血肉之躯?
3.消防队长“专业角度”,选择规劝离开。消防队长是救援的专业人士,他从专业的角度,预测这样的现场,随时都有发生大爆炸的危险,虽然他理解父亲的难过、难受的心情,但为了父亲,为了生存的人,为了还活着的亲人,应该要回避危险,尽快回家。若再发生爆炸,产生意外,他的职责就是将危险降到最低限,因此,消防队长的劝告也是合情合理的。
4.对于父亲的坚持,外人则认为是“精神失常”。所有的人,废墟现场的所有人,除了那位赤手挖掘38小时的父亲以及正被压在废墟底下的儿子阿曼达外,所有的人对生还都不抱任何希望了。这种“绝望的废墟”已客观存在于绝大多数“脑子清醒”的人们心中,他们不想去做徒劳且危险的救援工作,这是可以理解的“正常行为”。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父亲最了不起的感人之处——以“精神失常”的代价,推翻了“绝望的废墟”,重构“希望的绿洲”,创造了生命救援的奇迹。
读文至此,我们不由对文本中的废墟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解读——这“废墟”有着内外双重表征,一是救援现场的环境,一是出自文本主人公之外的所有人内心深处的绝望。以景衬情,在感受并接受这些“正常人”的行为同时,又进一步地建构起父与子的“了不起形象”——坚守承诺,坚持不懈,父爱如山;相信父亲,相信承诺,敢于担当,舍己为人的儿子形象,便在对“废墟”的深度解剖与赏析中得以“竖立”。
若以这样的角度来解读《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就得以从读写结合与文学赏析的视角来理解“了不起的父子”形象,开辟了该文学习的另一番境界,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更为开阔的新天地!
一、 文题入手,唤起学生的“旧知思绪”
该课课题为《地震中的父与子》,从拟题角度来看,这个标题至少给读者如下的三个信息: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要人物有父亲与儿子;2.父亲与儿子必定通过某件特殊的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3.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在特定的事件中发生,那是一场令人心有余悸的地震。到小学五年级,小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少写人、记事的文章,对这类文章的章法,学生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围绕“父亲、儿子、洛杉矶地震”这三个核心词汇,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并简要地理清文本的的叙述顺序与文本架构。
写人的文章,学生并不陌生,可以放手让学生回忆旧知——写人的文章,作者一般都会采用哪些常见的方法进行创作。学生定会像“背乘法口诀表”那样流畅地说出——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内心活动、肖像描写等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刻画。是的,这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也的确是这样的。请学生用不同的线条,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外貌、神态等描写的文句,放声地读一读,并在课本上旁注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进而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进行全班范围的汇报、补充与完善。
二、 人物入手,唤起学生的“英雄情结”
美国好莱坞电影总有一种“英雄情结”,同样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也同样以喜剧收场,文本最后深情地赞誉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就像拍电影一样,文本中有主角,也有配角,也需要有“群众演员”或者是“跑龙套”的角色。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读文本,说说,同为课文的主角,父亲与儿子,在描写上作者在谁的身上花的笔墨比较多?为什么?除此之外,文本中还写了哪些人,这些人物的出现,对主人公“高大形象”的表现,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举出实例进行说明。都说“父子连心”抑或是“父子同心”,文本中的这对父子又是通过什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会很容易地找到“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为什么反复出现在课文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为主要人物,课文中显然在对儿子的描写上作了“略处理”,请像课文描写父亲那样,展开合理的想象,设想在生死未卜的38个小时里,儿子阿曼达与14位被掩埋的同学,在黑暗中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未知时段,请试着把这一部分内容补白出来,教师在进行现场展示与点评。七岁的男孩在那样恐怖的时刻,内心深处一定充满了惊恐与绝望,他告诫自己千万不能睡,可能有过这方面的自救自护的知识,他是怎样靠唱歌、靠与同伴不停地讲话,靠身边仅有的矿泉水抑或是少得可怜的尿液等支撑着自己与同伴的生命。当然,最最关键的是,他不曾忘却自己与父亲曾经有过的约定与承诺——因为文本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样引导学生前后连贯文本,在课文描写父亲的写法指导下,对儿子阿曼达“在黑暗中的行为与语言、心理等”进行有效模仿、创造,将写引进课堂,既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父子的“了不起”形象外,又大大地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益。
三、 环境入手,建构“废墟”的“内外表征”
完成以上的教学环节,大部分教师都可以做到。但,阅读教学必须不断地引领学生进入“陌生的领地”,让他们见识到文学的迷人魅力。阅读教学既要在旧知的基础上有发展,还要不断地引发学生的崭新发现。
该课有一个词语,经常会被语文教师忽视,那就是“废墟”。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废墟”的意思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荒凉是“废墟”的外在表征,文本中也有一些笔墨直指这种荒芜的惨状——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
除此之外,这篇课文中对环境描写的地方还有——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七岁儿子的学校。”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这些文句、文段都呈现出了洛杉矶那场大地震所造成的严重伤害,故事就是安置在这样一个荒凉的大环境中,让读者对“废墟”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若我们只让学生停留在这样的程度上认知“废墟”,显然是浅层次的。通过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形象,这种写法,五年级的学生也或多或少接触或见识过。但,当我们再度平心静气地赏读文本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废墟”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那就是除父与子之外的其他人的内心,已经被绝望笼罩,他们内心的希望火苗已经熄灭,不是他们不爱儿女,不是他们不想竭力救援,而是面对现实,他们的内心已经被绝望的废墟占据。
1.其他父母“浅尝辄止”,选择绝望离开。“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大灾大难面前,人,是柔弱渺小的,应该可以理解,也情有可原。
2.好心人“旁观者清”,选择劝阻成全。“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大地震,连钢筋水泥都扛不住折腾,更何况是被掩埋在废墟中的血肉之躯?
3.消防队长“专业角度”,选择规劝离开。消防队长是救援的专业人士,他从专业的角度,预测这样的现场,随时都有发生大爆炸的危险,虽然他理解父亲的难过、难受的心情,但为了父亲,为了生存的人,为了还活着的亲人,应该要回避危险,尽快回家。若再发生爆炸,产生意外,他的职责就是将危险降到最低限,因此,消防队长的劝告也是合情合理的。
4.对于父亲的坚持,外人则认为是“精神失常”。所有的人,废墟现场的所有人,除了那位赤手挖掘38小时的父亲以及正被压在废墟底下的儿子阿曼达外,所有的人对生还都不抱任何希望了。这种“绝望的废墟”已客观存在于绝大多数“脑子清醒”的人们心中,他们不想去做徒劳且危险的救援工作,这是可以理解的“正常行为”。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父亲最了不起的感人之处——以“精神失常”的代价,推翻了“绝望的废墟”,重构“希望的绿洲”,创造了生命救援的奇迹。
读文至此,我们不由对文本中的废墟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解读——这“废墟”有着内外双重表征,一是救援现场的环境,一是出自文本主人公之外的所有人内心深处的绝望。以景衬情,在感受并接受这些“正常人”的行为同时,又进一步地建构起父与子的“了不起形象”——坚守承诺,坚持不懈,父爱如山;相信父亲,相信承诺,敢于担当,舍己为人的儿子形象,便在对“废墟”的深度解剖与赏析中得以“竖立”。
若以这样的角度来解读《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就得以从读写结合与文学赏析的视角来理解“了不起的父子”形象,开辟了该文学习的另一番境界,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更为开阔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