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两日“自由行”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ng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惊无险的入境
  仅有一节车厢的国际列车停靠在豆满江火车站正对绿色站房的位置。几名背着枪的朝鲜士兵从站房到车站一字排开,过道里站着的过境俄罗斯人都下车了,往站房方向走去,他们只到豆满江,入境手续在火车站入境大厅里办理。
  我们和所有到平壤的旅客都不能下车。先是俩朝鲜士兵上车巡视了一番,逐一查看了所有旅客的护照,最后来到我们包厢,看到我们几个中国人十分吃惊,简单地查看了一下护照,便赶紧下车——看来他们是请示上级去了,因为他们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到访也不知如何应对,或许是从来没遇到过的事情。
  很快便上来了一位年轻的朝鲜边检军官,上车后径直往我们所在的包厢走来。“阿尼哈赛哟!”尽管我知道朝鲜语和韩语有挺大的区别,但还是十分礼貌地向边检小哥说了这句问候,他微笑着点了点头,又用中文回复我们“你好!”边检小哥会说简单的英语,他看了我们的护照和签证,问我们去哪里,干什么的,我说我们是游客,并一一指着签证上相应的目的地(平壤)和访问目的(观光旅游)给他看,同时又拿出事先打印好的“朝鲜之声”官网关于游客来朝鲜可以乘坐莫斯科到平壤的国际列车的页面。他没有过多地问其他问题,只是收走了我们的护照,但同时也收走了其他朝鲜旅客的护照。
  很快列车又开动了,只是这次,是往远离平壤的国境线方向走。调机把我们拉到了豆满江站的货场里,一辆白色商务车紧跟着我们的车厢,也停在了卸货站台上,从上面走下来很多边检和海关人员。边检小哥让我们带着护照走到了列车最头上的一个包厢,包厢桌子上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他示意我们并排坐在他对面的铺位上。他打开电脑,用电脑的摄像头拍下了我的护照和签证,他看我护照上的英文名,又问了一遍我叫什么,然后按照发音在纸上写下了三个朝鲜字,随后输入了电脑。又问我工作单位,所在的城市,我一一回答,他也一一输入了电脑。终于,他从电脑包里掏出了一枚印章一一这肯定是豆满江口岸的入境章了!又检查了一遍护照和签证,然后“咔嚓”一声,豆满江口岸的入境章被盖在我的朝鲜签证上。终于在豆满江成功入境了!接下来,按照同样的流程,其他人的护照也盖上了豆满江口岸的入境章,这意味着我们在法理上成功入境了朝鲜。
  滞留豆满江
  入境手续办理完毕,我们可以下车活动了。所有的朝鲜旅客都下车,然后穿过货场,往豆满江镇里陆续走去了。我们漫无目的地坐在货场站台上,暂时还不知道先干些什么。
  下车后才看到,这节车厢原来恰好停在了换轮作业的千斤顶上。朝鲜也采用1435mm的标准轨距,和俄罗斯1520mm的宽轨不一样,在豆满江要进行换轮作业才能继续旅行。豆满江站进行换轮作业的千斤顶只有两部,不像中国二连和俄罗斯的后贝加尔,专门有国际列车换轮库。朝俄联运车厢一直有朝鲜民兵把守着,民兵也背着枪,只是不知道里面有没有子弹。
  列车长用零星的中文连比划着告诉我们,豆满江到平壤的火车今天停运,要到明天(20号)下午4点才开,到平壤最快也要21日晚上11点。后来我们才知道,是由于罗先地区的洪涝灾害导致列车停运。列车长指了指豆满江镇子的方向,同时做出了一个吃饭的手势,告诉我们可以去吃饭,然后他们几个便往镇子方向走去。
  此时,我们完全自由了,没有任何人管我们,没有任何人限制我们。在边境,能有如此的自由,是想都不敢想的!
  可以使用人民币的豆满江镇
  豆满江虽是口岸,但只是罗先特区的一个小镇子而已,只有一条土路,镇子里所有的设施都分列在土路的两边,看上去就跟中国七八十年代的乡镇或小县城差不多。路边有一家商店,商店旁边是卫生院,这是回来以后看招牌翻译才知道的。商店里面的布置和几十年前中国村镇上的供销社几乎完全一样,宽宽的柜台后边摆放着各种商品。这家商店主要出售食品,面包、糖果大多数都是中国产的。
  列车长说的饭馆就在火车站站房的对面,离刚才那家商店不到200米,也是豆满江镇子上唯一的一家饭馆。饭馆里面的装饰和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饭店也差不多,天花板上有塑料拉花,屏风是木质的,桌子上都铺着带花纹的塑料桌布。有两位女性服務员,穿着很朴素,但妆很浓。
  服务员拿来了菜单,菜单上竟然每个菜都有中文菜名和人民币价格!豆满江属于罗先经济特区管辖,而罗先素有“朝鲜的深圳”之称,看来这里确实挺开放的,估计有不少来罗先特区做生意的中国人。这里的菜价很便宜,我们要了一个海鲜火锅和四份泡菜拌饭。海鲜火锅可以说是罗先的特色菜了,泡菜炒饭很好吃,还加上了五花肉丁。
  服务员能听懂简单的中文,我们问她来这里吃饭的中国人多不多,她说几乎没有;那么菜单配上中文和人民币价,也应该是罗先地区的惯例了。吃完饭我们想用没有花完的卢布结账,服务员同意了,按照和人民币1:10的汇率,收了900卢布。这是我们第一次独立在朝鲜饭馆的消费。
  走出饭馆,我们漫无目的地逛着,先走到对面的火车站站房,站房面向街道的一侧也悬挂着巨幅领袖画像,候车室里也挂着领袖画像。这个时间段没有车,宽阔的候车室里空无一人。候车室两侧墙边摆放着两排木质长椅,墙上悬挂着时刻表和票价表。每天这里仅有两班图定客车。候车室中央有阅报栏,里面悬挂着最新的《劳动新闻》报纸,头版头条便是金正恩在抗战胜利日参谒锦绣山太阳宫的照片。
  火车站对面是一个小广场,应该是豆满江镇上举行集会的地方,广场一侧正对站房的位置是朝鲜随处可见的巨幅油画,描绘的是金日成主席年轻时在风雪中指挥战斗的场景;广场左侧是我们吃饭的饭馆,右侧是豆满江的剧院和礼堂。礼堂门开着,我们走了进去,门厅墙壁上悬挂着宣传画和关于朝鲜军事成就的展板,门厅中央摆放着一张乒乓球台,两位朝鲜人正在打乒乓球。
  豆满江的“烛光晚餐”
  已经下午4点多了。因为朝鲜有不允许外国人在没有导游陪同时私自活动的规定,我们当时都坚定地认为列车长只是允许我们出来吃饭,并没有允许我们在镇子里闲逛,如果我们在外面时间太久或许会有麻烦,便往回走。车厢所在的货场离站房有点远,大概1公里的样子。等我们走回车厢,车厢正在进行换轮作业,千斤顶把车厢顶得很高,下面的车轮已经更换为准轨轮对。车长他们还没回来,除了换轮工作人员,只有站岗的民兵,没有一位列车员和旅客。   只好继续漫无目的地闲逛。我们爬上火车站的小广场外的沙丘,在這里可以看到豆满江镇的全景,还能清楚地看到中国防川和朝俄铁路图们江大桥。豆满江真的很小,除了那条土路两边有几座楼外,都是朝鲜族传统的平房。我们沿一条小路走进了村子。朝鲜的农村很干净,房屋也都建得很整齐,统一的白墙灰瓦大屋顶,每隔几排房屋,便有一个精心布置的小花园,花园里有水泥砌成的桌子板凳,还有一面工分墙。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差不多该吃晚饭了,我们便进了饭馆。那天豆满江全城停电,服务员在我们点完莱后拿来一根蜡烛,从蜡烛的燃烧程度看,这里停电是常有的事。我们要了最想吃的朝鲜特色菜——辣白菜炒五花肉,菜量很大。
  一路摸黑溜达着走回我们的车厢。尽管全城没有电,但是有几个地方的电力是必须保证供应的:领袖像、领袖巨幅油画和永生塔。这些建筑物也是在朝鲜从平壤到乡村任何一个地方都必须有的标配。永生塔表达着朝鲜人民对两位已故领袖的热爱和无比怀念,全国各地任何一座永生塔上都写着同样的话:伟大的领袖金日成主席和伟大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国际联运车厢在换完轮后竟然没有拉到其他地方,依然停在换轮架的千斤顶上,看来我们今晚要睡在换轮架上了,这对一个铁路迷来说,能在换轮架上睡觉,人生又完整了一次。列车周围没有任何灯光,但这还不算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依然能看到有民兵背着枪在车厢周围站岗。列车长和列车员已经回来了,见到我们便首先问有没有吃饭。朝鲜人打招呼也爱问“吃了么”?和中国人的传统—模一样。
  车厢里面闷热无比,没有一个人在里面,大家全在站台上乘凉。列车员们坐在铁轨上抽烟喝酒,还从附近找来了一大捆艾草点着了来驱蚊。我们几个也懒洋洋地坐在站台上,回想今天的成功入境和信息量极其大的豆满江自由行,成就感满满的:又看到周围热心的朝鲜同志和站岗的朝鲜民兵,安全感满满的:品尝了地道可口的朝鲜菜,幸福感也满满的。我们甚至感谢列车晚点24小时了,要不是今天列车停运,这些经历都不可能有。
  会说中文的朝鲜妹子
  这里离海边不过十几公里,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早晨起来,车厢外面既凉爽又湿润。如此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情更加舒畅。
  早餐后,我们来到候车室,候车室里的小卖部开着。我走进去,想找个人问问售票窗口几点开,我想买几张朝鲜的火车票留作纪念。小卖部里有位大妈,她知道我是中国人时,便径直走进里屋,把她女儿叫了出来。
  这妹子今年20周岁,在罗先的一所学校里学过中文,现在帮着打理这家小卖部。妹子很热情,想和我们一起练练汉语口语。她拿出一本上学时的汉语教科书,平壤外国语大学汉语教研室主编的。这本教材的很多文章都很深奥,有课文讲的是“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这句歇后语的来历……我让妹子照着课文念了一段,她那流利的中文令我都佩服!妹子很爱学习,上学时学过中文,现在还专门借来了教材,自学英语和俄语。我顿时感觉到这妹子只在豆满江这个小卖部当售货员太屈才了,便强烈建议她去罗先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因为她的中文比去年在罗先接待我们的朝鲜导游说得还好。
  豆满江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上午我们继续在镇子里闲逛,镇子里唯一的一条土路一直向西延伸,过一个坡道后变得更加宽阔,土路两侧村子的规模比我们昨天去的村子要大得多。
  路边有着醒目的标语牌,标语牌旁边有一家商店,这家是以日用百货为主的综合商店,柜台上摆放着成匹的布料,里面货架上有小孩用的游泳圈、秋衣秋裤和各种文化用品等。去过朝鲜的中年人都说这是一次回忆青春的旅行,我们也感同身受,所以我很爱逛朝鲜的商店,里面看到的都是我们小时候的回忆。就连柜台上的秤,我们都20多年没见过了。
  豆满江边防检查站的斜对面,剧院的旁边,有两家店铺开着,但招牌我们看不懂。走进去才发现,一家是纪念品商店,另外一家是邮局。邮局里柜台上摆放着一部电话,这是在豆满江看到的第二部电话,火车站的小卖部里也有一部。看来当地人打电话还要专门跑邮局,持有手机的人毕竟是少数。既然到了邮局,干脆买几张朝鲜邮票留作纪念吧。联想到朝鲜语“车票”的发音和汉语类似,那么“邮票”应该也类似了,我大胆地向邮局工作人员用中文说了“邮票”两个字,她果然就明白了我的意思,拿出一大张没有经过剪裁的,问我们要几张。我看了看价格,每张邮票仅300朝元,合人民币不到一元钱,于是我一口气便要了10张。
  豆满江的所有公共设施都已被我们转遍。镇子虽小却五脏俱全,一条主路上,分列着火车站、汽车站、食品店、学校、饭馆、广场、剧院、邮局、纪念品商店、日用品商店各一家,每一处地方都是朝鲜极其普通的公共设施,在每一处公共设施都能看到真实的朝鲜和朝鲜人的日常生活。在豆满江小镇两天的自由行真是太充实、太完美、太有意义了。
其他文献
什刹海一带是老北京风情最为浓厚的地方之一,无论是水光潋滟的什刹海,还是胡同中的古宅古迹都雕刻着时光的记忆。蜿蜒交错的胡同中散落着众多名人故居,宋庆龄故居就是其中之一。在前不久结束的海棠花文化节中,宋庆龄故居展现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里被赋予的意义也不再只是一座宅院,而是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华精髓的载体。现在虽然海棠花已全部凋零,但香如故的气息仍弥漫在院中,海棠花的精神仍时刻影响着人们。    花开
竹蛏,又名“蛏子王”,是海产双壳软体动物,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有“海里的人参”之称。竹蛏贝壳光滑,淡茶褐色,有光泽,壳质脆薄,呈长方形,好像两枚破裂的竹片,合抱后呈竹筒状,所以名叫“竹”蛏。  竹蛏一般栖息在浅海和潮间带,浴泥穿穴而居,以强有力的锚形斧足直立生活。有两根出入水管,与海水或空气贯通,汲取营养,排泄泥沙污物,生活悠然自得。但它生性胆小,受到惊吓会从洞穴中一跃而出。感觉危险严重时,甚至
楼道转角,不知谁遗弃了一只菜坛。菜坛高有两尺,口小肚大,像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如今这种坛子很少见,想当年,它可是庄户人家不可或缺的宝贝。盐罐、糖罐,陈醋瓶、酱油瓶,灶台上一溜儿排开,整洁气派。倘若墙根下的菜坛也有这般气势,那绝对是大户人家的手笔。  坛子的最大作用,莫过于腌菜。那时乡下穷,蔬菜是饭桌上永恒的主题。一年四季,尤其冬天,雪藏霜冻,蔬菜时常会断档,因而乡人早在夏季就开始储备过冬食品。
1 良阅书坊阅读空间。2 良阅书坊阅读空间。  高楼林立的北京CBD区域有一个地方能让人们忙里偷闲,把一本书读厚再读薄,享受阅读的乐趣。这就是位于建国路南侧的郎园Vintage的“良阅·城市书房”。  良阅·城市书房是首创郎园与朝阳区文旅局合作运营的新一代互联网 型交互式公益城市书房,服务于C B D白领和郎园Vintage周边社区居民,成了园区企业员工和附近居民文化生活的好去处,市民可持首图及朝
在孟加拉工作的这几年里,我拍摄的范围基本是在首都达卡、赛尔铺村和第二大城市西莱特范围之内,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一条河、一个山村、一座城,那里生活着一些普通人,甚至最底层的人。我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记录下他们最真实,最朴素的生活情景。  泰戈尔与沐浴在如诗般阳光下的村庄  赛尔铺村的太阳,是在村庄大喇叭传出的一阵阵《古兰经》的吟诵中冉冉升起的。当金色的晨光穿过椰林的缝隙洒落在乡村
后沙峪站是15号线一期的最后一站。站內风格延续着15号线整体的红色调。顺义花博会就在地铁西北出口外。一条宽阔的马路一直修到了花博会的门前。地铁两侧各有一个规模不大的超市。汽车销售成为这里的一大亮点,几家主营国产及合资品牌汽车的4S店就在地铁边上。顺义空港医院、顺义国医院在地铁的南北两侧。双裕花园、德国印象、香花畦家园等小区在后沙峪周围。第二实验小学顺义分校、顺义十中等学校均在地铁北侧。  花博会主
吉家营大树繁茂。吉家营村精致砖雕。清代营城作用减弱  由关门城堡向西北行约7里便是吉家营。明代戍边的营城,也就引起探访兴趣。营城建在边关,地处北部山区,这里的地理位置重要。查过明代万历年间编印的《四镇三关志》,明初洪武年间建造了吉家庄营城堡,那时的名字称为吉家庄。庄与村相近,是否建立城堡前已有了村落,是否住着大户人家还不知晓。时至清代,北部边关防卫作用减弱。明末清初时吉家庄堡是提调把守,而到了清晚
有段时间,几乎天天去建国门,坐地铁5号线或者39路,从天坛东门路过。39路不用倒车,两侧都近,不赶时间时,常常会选择。有个站名一直惦记着,明明是名扬海外的红桥市场,站名却叫“法华寺”,总觉得这里隐藏着什么故事。  城南旧事  老北京城南的一草一木,透着旧时的荒芜和沧桑。像几代人蹭来蹭去的老门墩儿,正经盘出来的包浆,厚重而醇和,散发岁月焖出来的窖香。遇上一句悠长的京韵,就更绝了,能把半条胡同都整醉喽
上海西部,从淀山湖岸的青浦区到水网密集的松江、嘉定、闵行区,是古桥集中的区域,在光怪陆离的魔都一角,那些古风犹存的水乡古巷,它们的身影摇曳在苍绿的水道,述说着千百年的沧桑。  金泽古镇兴于宋、盛于元,因为水乡泽国、盛产鱼米赛黄金得名。花50元钱租一条摇橹小舟串游古桥,听口若悬河的船主热心介绍每座桥的历史传说。金泽历史上原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庙庙有桥,桥桥有庙”,每一座桥不仅各有
同为巴斯克的著名城市,毕尔巴鄂是以古根海姆美术馆出名的。但就像这座富有创造力的美术馆一样,其美食也极具创意与艺术性。米其林一星餐厅ETXANOBE的主厨Fernando Canales就是一位具有艺术家气质的大师,他温文尔雅的外表下,不难想见其手中的菜式也是精致细腻的。他最著名的菜式是凤尾鱼千层面,橙红色的番茄冷羹由番茄、蒜、面包碎和橄榄油混合搅拌而成,酸甜沁凉,与微腌的凤尾鱼搭配得恰到好处,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