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荣誉和人们羡慕的目光,黄久生谦虚地说,他的事业还不算成功,作为一个农民代表,他要更加辛勤地工作,多为家乡办实事,办好事,让家乡早日富裕。
泛黄的树叶在窗前轻轻滑过,就像黄色的蝴蝶在飞舞,点缀着路上匆忙的人群。
此刻,在郑州市金水路上的一个咖啡厅里,记者对面坐着沉静的黄久生。他慢慢地呷了一口茶,借着浓郁的茗香深思了片刻,沿着长长的思绪,带记者一起回到了那些不平凡的岁月。
黄久生,1965年8月出生在信阳市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中共党员,现任河南省十一届人大代表,曾是全国“鲁班奖”、“全国敬老之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17岁时开始走出山区融入都市,从建筑工地搬砖提灰的小工做起,荏苒24载,成为郑州中建七局一公司郑州分公司项目经理。黄久生在苦苦创业的同时,还义务供养着家乡的680多户鳏寡孤独家庭,2008年被评为中国网络媒体首届“感动中原”人物。他的经历和追求,吸引着无数
的人们……
梦开始的地方
1971年冬季,黄久生6岁,母亲去世。“当时不懂事,不知道大人们在哭什么?他们说我妈妈病重了。那天还下着大雪,等乡亲们把我抱到桌子上穿‘孝衣’,告诉我‘妈妈不会回来了’才意识到妈妈没了。”
“当时妹妹4岁,父亲不得已就把2岁的弟弟送给别人收养。家里太穷,买不起煤油,屋里照不起灯,由于小时候怕黑,屋子后面还有坟地,一到晚上,野鸡乱叫,我害怕极了,经常睡不着觉,于是我就坐在门口等父亲回家,但父亲在外务工,一个月才回来一次。家里只有我照顾着妹妹一起生活。”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6岁时是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但黄久生却早早地担起了这个小家庭的担子。做饭、洗衣服、挑水不说,还要去给生产队挑粪得工分换粮食。黄久生家有二间房,一个堂屋一个厨房,房顶都是铺的稻草,一到雨天“外头大下,屋里小下;外头不下,里面还下”。没办法,只得用簸箕接水,生活异常艰苦。
“知识改变命运,不学习是不行的,没有知识,我也没有今天的成就。”黄久生在母亲去世后就上了小学,成绩很突出。对他影响最深的是班主任叫洪克瑞。“因为家里穷,连个板凳也没有,没办法,只能找来几块砖头来坐。更交不起学费(学费为1.8元钱),感觉到很自卑。自己就从前排调到了后排。洪老师知道后,就帮我把钱交了,还在各方面特别关照我。”当时,黄久生想,只要有人帮他一块钱,以后自己有钱的时候就要还人家百倍千倍。
童年的辛酸,使黄久生萌生了创业与感恩的心。高中时他在《谈理想》的作文中写道:由于母亲去世,乡亲们给了我最大的帮助和关爱,我最大的理想是要走出大别山,自己创业挣钱后第一件事要做的是怎样来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第一桶金
“有志者、事竟成……”
1982年,机会终于来了,黄久生高中刚毕业就跟随同村的大哥李四芳去湖北武昌县三门湖机械化养殖厂打工,第一次走出了大别山区。
“去武昌县打工我第一次坐上了火车。可把我乐坏了,兴奋得睡不着觉。这外面的世界太美妙了,并且在湖北的时候还能看上电视,哎呀,那东西太好了,太让人惊奇了!”
由于黄久生身体单薄,工作力度又强,弄得身上到处是伤,手上磨出了白水泡,但他并没有挣着钱。“赚的钱只够自己吃,其他的一点也不剩了。”
“无论做什么行业,一定要勤奋加好学,这样你才能很快获得成功。”一年以后,黄久生来到了郑州做起了建筑工,由于他“手勤、腿勤、眼勤”很快得到了师傅们的认可,并被工友们推举为组长。
两年后,黄久生20岁时,他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年底拿着钱后,高兴得他乐开了花。“我立刻到特产店给全村人买了东西,到县城后用四块钱租了台手扶拖拉机,拉了整整一车,那时全村的人都出来接我,风光得不得了呀呵呵呵……”
由于潢川县地处大别山区,地少人多,交通闭塞,很多年轻人都从没离开过家乡。黄久生深知家乡年轻人对外面世界的渴求,过完年后就把他们也带出了大山沟。
由于这些年轻人和黄久生很齐心,来郑州后他们从包工干起,慢慢发展成包工包料,一路坚强走来,最后黄久生被中建七局第一建筑公司聘为工程师、项目部经理。凭着不懈的追求,在80年代末,黄久生组建了自己的建筑队伍。1997年,他带领400多人的劳务队参与中建七局承建的新郑卷烟厂联中厂房(技术二期)主体部分工程,并获得中国建筑业的最高奖——鲁班奖。1999年参与中建七局承建的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再次获得鲁班奖。
提起当年在城市打工的生活,黄久生感慨万千:“那个时候都是租房住,我23岁时家里人给我说了个媳妇,按照我们当地习俗,男方要给女方10块钱见面礼,但那时我太穷了,在城里没挣着钱,10块钱都是向朋友借的。”
“刚结婚不久,我就去了郑州打工,把媳妇留到家里种地。在城市里很孤苦,平时除了上工、吃饭、睡觉外,就是想家、想媳妇……”黄久生说,这些年最应该感谢的是他的家人,他们为自己牺牲了太多太多,结婚10年之后才把妻子接到城里来,过上了城市生活。
收获感动
随着事业上的平稳发展,黄久生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面对荣誉和人们羡慕的目光,黄久生谦虚地说,他的事业还不算成功,作为一个农民代表,他要更加辛勤地工作,多为家乡办实事,办好事,让家乡早日富裕。
1996年冬天,黄久生抽出时间,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家乡。他发现家乡的发展还异常缓慢。低矮的房屋,泥泞的道路,乡亲们窘迫的生活,使他的心揪紧了。有的老人甚至买不起御寒的衣服,过年了,也买不起米、油、肉。这一情景,使他回想起缺衣少食的童年,心痛不已。于是,黄久生在春节之前便早早地把2万元钱送到了潢川县双柳镇原党委书记胡国平(现任潢川县副县长)手里,委托他为镇里的680多户鳏寡孤独家庭买米、买面、买油、买肉……76岁的何敬有老人说:“有好多打工发财的,人家都想着顾自己家,都十多年了,他还一直惦记、照顾着我们。” 据记者了解,12年来黄久生光在照顾老人方面已投入120多万元。
黄久生平时经常与农民工聊天,很能体谅农民工的苦处。他说:“农民工就像家里养的老母鸡,你指望着他们早日下蛋呢。母鸡不喂粮食,就像你不给农民工工资一样,他怎么会给你安心干活?他们在外面舍不得吃,舍不得花,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赚了钱,就是想着回家多盖些房子……”有的农民工过年不回家,黄久生就把他们的家人接到郑州团聚,所有费用他全部承担。2005年,白血病患儿黄冠被父亲遗弃在医院,无钱医治,生命垂危,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黄久生的关注。他立即筹措资金2.7万元,送到黄冠就治的医院。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黄久生手下有很多四川籍农民工,他立即安排工人放假回家,探亲期间工资全额照发,来回路费报销。
“我也是农民工,我懂得他们的需求。”黄久生意味深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