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体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变”的特点。2009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体现了紧扣考点,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过程、方法,注重能力培养;体现“三个关注”,坚持教育价值立意;重视乡情教育,凸显地方特色;注重“以人为本”,凸显人文特色;考生要想在2010年取得好成绩,必须做到“读”“熟”“串”“精”“新”“专”。
关键词: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基础知识;生活实际;以人为本;能力培养;渗透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4-0031-02
纵观2009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不难发现,试卷整体体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变”的特点,在秉承以往风格和优点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有益的创新。试题情境设置更加丰富多彩,试题设问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命题更加注重能力立意和情感考查,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2009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特点
1.紧扣考点,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中考思想品德试题都力求面向全体学生,依据《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09年中考说明》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命题,杜绝偏题、怪题,目的是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纵观试题的参考答案,均可以在规定要学的书本上找到依据,更多的是对相关基础知识的重排、组合。决定思想品德学科中考成绩优良与否的首要因素是看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中考思想品德种种能力的考查或多种能力的交叉转换,都必需以相应的基础知识为依托,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获得理想成绩的前提。
2.突出过程与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是中考命题的一大轨迹。“能力立意”是方向,注重并强调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考试改革以来一直遵循的准则。无论是选择题、简答题、还是分析说明题和实践探究题,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考查。
3.体现“三个关注”,坚持教育价值立意。
“三个关注”,即关注国家发展、关注社会进步、关注考生身边生活和自身的成长。试题几乎都是从现实生活中选材,其中既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参与民主政治生活这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又有与考生自身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依托基础知识,突出考查能力,让考生运用所学教材知识,认识、分析、思考、感悟生活现象,理解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体会自己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是课堂,要引导在平时的学习中,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努力将课本知识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或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自觉使用课本中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说明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现三维目标的交融。
4.重视乡情教育,凸显地方特色。
在中考试题中渗透乡情教育,引导考生知乡爱乡,有利于增进考生对家乡的了解,增进考生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试题大多在创设情景、设计问题方面注意题目的地方特色,鼓励考生关心身边事例,关心家乡的发展,把对考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热爱家乡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融乡土性、时代性、教育性于一体,融知识、能力、觉悟于一体,这既给考生以亲切之感,又使试题地方特色鲜明。
5.注重“以人为本”,凸显人文特色。
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始终以考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从考查的知识重点来看,突出了“心理品质”“公民道德”、“国情教育”“学习方法”等重点知识;从试卷设计的有关内容来看,要求考生明确当今国家与世界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增强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立志成为合格人才等;从试题的呈现形式来看,材料选择、情景创设、题目设问、语言表达等更贴近考生年龄、心理、认知水平;试题中选用了大量图片,试卷可谓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总之,试题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仅具有人文情趣,也凸显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教育价值。
二、2010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命题趋势及复习策略
分析2009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的特点,可以预测2010年中考命题仍会呈现以下特点:(1)试题立意上注重基础、能力立意、明理导行;(2)试题选材面上仍注重时政化、乡土化、生活化;(3)作答要求上仍然灵活开放、要点精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复习方法是制胜的法宝,考生要在复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做到“读”“熟”“串”“精”“新”“专”。
1.注重四“读”,熟悉考点和答题格式。
思想品德中考开放性试题取材灵活新颖,侧重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能力。但试题形式无论怎样变化,其根基仍在基础知识。再新的题型、再活的题目都是依“标”据“本”而设的,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知识的支点。这就要求在复习时要立足书本,稳扎稳打。
读书要做到“四读”,即读标题、读概念、读原理、读引言和结论。读标题,可以大致了解教材的知识框架结构,脉络体系;读概念,可以掌握科学理论;读原理,可以掌握关键知识;读引言和结论,可以领悟教材的精髓和落脚点。此外,《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因此,考生要仔细研读,确定自己的复习内容,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新课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认为基础知识不重要,从而忽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复习。而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有了扎实的知识根基,才能砌成稳固的“解题”大厦。因此,在复习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熟悉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熟读教材,梳理最重要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彻底搞清楚,不留模糊之处。这样,夯实了基础知识,就为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要熟悉答题格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通过训练熟悉答题格式、探求解题规律至关重要。
2.“串”联知识结构,精选精练。
中考开放性试题突出了知识的相关性、相通性,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加以考查。因此,在复习时很有必要对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归纳、研究,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内容极为广泛,复习时面面俱到无异于大海捞针,劳而无功,应当以“吃得饱”“有营养”为上策,资料投放前必须经过精心筛选,择其善者而用之。切忌滥发资料,整天做练习,置身于“题海”之中,造成“消化不良”的现象。在选择习题时,一定要注意选择与考纲有关系的题目进行练习。因为这些考题代表中考最新题型,较权威,难易程度适中。
3.链接“新”时政,抓好专题复习。
新课程教材把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为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四块教育内容,力图让每个版块的内容主题螺旋上升,贯穿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课程中。因此,在复习时,可以按这四个版块进行专题训练,也可以按照中考各种题型(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探究与实践、分析说明)进行专题训练,这样有利于强化知识网络,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中考试题往往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材料,从而体现社会热点。因此,在复习时,还要进行时事专题训练,使练习的内容变成连接课内与课外的桥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品德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时代性和现实性强,理论联系实际是其基本原则,也是目前中考命题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社会时事的习惯,切实感受社会生活,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将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广泛阅读其他书籍,涉猎人文知识,积累人文思想,做到“两耳多闻窗外事,不仅只读政治书”。
关键词: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基础知识;生活实际;以人为本;能力培养;渗透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4-0031-02
纵观2009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不难发现,试卷整体体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变”的特点,在秉承以往风格和优点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有益的创新。试题情境设置更加丰富多彩,试题设问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命题更加注重能力立意和情感考查,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2009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特点
1.紧扣考点,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中考思想品德试题都力求面向全体学生,依据《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09年中考说明》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命题,杜绝偏题、怪题,目的是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纵观试题的参考答案,均可以在规定要学的书本上找到依据,更多的是对相关基础知识的重排、组合。决定思想品德学科中考成绩优良与否的首要因素是看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中考思想品德种种能力的考查或多种能力的交叉转换,都必需以相应的基础知识为依托,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获得理想成绩的前提。
2.突出过程与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是中考命题的一大轨迹。“能力立意”是方向,注重并强调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考试改革以来一直遵循的准则。无论是选择题、简答题、还是分析说明题和实践探究题,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考查。
3.体现“三个关注”,坚持教育价值立意。
“三个关注”,即关注国家发展、关注社会进步、关注考生身边生活和自身的成长。试题几乎都是从现实生活中选材,其中既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参与民主政治生活这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又有与考生自身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依托基础知识,突出考查能力,让考生运用所学教材知识,认识、分析、思考、感悟生活现象,理解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体会自己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是课堂,要引导在平时的学习中,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努力将课本知识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或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自觉使用课本中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说明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现三维目标的交融。
4.重视乡情教育,凸显地方特色。
在中考试题中渗透乡情教育,引导考生知乡爱乡,有利于增进考生对家乡的了解,增进考生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试题大多在创设情景、设计问题方面注意题目的地方特色,鼓励考生关心身边事例,关心家乡的发展,把对考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热爱家乡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融乡土性、时代性、教育性于一体,融知识、能力、觉悟于一体,这既给考生以亲切之感,又使试题地方特色鲜明。
5.注重“以人为本”,凸显人文特色。
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始终以考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从考查的知识重点来看,突出了“心理品质”“公民道德”、“国情教育”“学习方法”等重点知识;从试卷设计的有关内容来看,要求考生明确当今国家与世界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增强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立志成为合格人才等;从试题的呈现形式来看,材料选择、情景创设、题目设问、语言表达等更贴近考生年龄、心理、认知水平;试题中选用了大量图片,试卷可谓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总之,试题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仅具有人文情趣,也凸显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教育价值。
二、2010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命题趋势及复习策略
分析2009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的特点,可以预测2010年中考命题仍会呈现以下特点:(1)试题立意上注重基础、能力立意、明理导行;(2)试题选材面上仍注重时政化、乡土化、生活化;(3)作答要求上仍然灵活开放、要点精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复习方法是制胜的法宝,考生要在复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做到“读”“熟”“串”“精”“新”“专”。
1.注重四“读”,熟悉考点和答题格式。
思想品德中考开放性试题取材灵活新颖,侧重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能力。但试题形式无论怎样变化,其根基仍在基础知识。再新的题型、再活的题目都是依“标”据“本”而设的,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知识的支点。这就要求在复习时要立足书本,稳扎稳打。
读书要做到“四读”,即读标题、读概念、读原理、读引言和结论。读标题,可以大致了解教材的知识框架结构,脉络体系;读概念,可以掌握科学理论;读原理,可以掌握关键知识;读引言和结论,可以领悟教材的精髓和落脚点。此外,《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因此,考生要仔细研读,确定自己的复习内容,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新课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认为基础知识不重要,从而忽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复习。而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有了扎实的知识根基,才能砌成稳固的“解题”大厦。因此,在复习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熟悉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熟读教材,梳理最重要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彻底搞清楚,不留模糊之处。这样,夯实了基础知识,就为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要熟悉答题格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通过训练熟悉答题格式、探求解题规律至关重要。
2.“串”联知识结构,精选精练。
中考开放性试题突出了知识的相关性、相通性,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加以考查。因此,在复习时很有必要对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归纳、研究,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内容极为广泛,复习时面面俱到无异于大海捞针,劳而无功,应当以“吃得饱”“有营养”为上策,资料投放前必须经过精心筛选,择其善者而用之。切忌滥发资料,整天做练习,置身于“题海”之中,造成“消化不良”的现象。在选择习题时,一定要注意选择与考纲有关系的题目进行练习。因为这些考题代表中考最新题型,较权威,难易程度适中。
3.链接“新”时政,抓好专题复习。
新课程教材把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为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四块教育内容,力图让每个版块的内容主题螺旋上升,贯穿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课程中。因此,在复习时,可以按这四个版块进行专题训练,也可以按照中考各种题型(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探究与实践、分析说明)进行专题训练,这样有利于强化知识网络,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中考试题往往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材料,从而体现社会热点。因此,在复习时,还要进行时事专题训练,使练习的内容变成连接课内与课外的桥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品德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时代性和现实性强,理论联系实际是其基本原则,也是目前中考命题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社会时事的习惯,切实感受社会生活,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将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广泛阅读其他书籍,涉猎人文知识,积累人文思想,做到“两耳多闻窗外事,不仅只读政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