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力生物财务指标背离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p_cryst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账面保留巨额现金却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融资,经营性现金流入大幅超过营业收入,在建工程持续追加但进度可疑,业绩极度依靠收购标的支撑,这些奇怪的现象,龙力生物能否合理解释?
  保理业务是一种由卖方、买方和保理商三方签署协议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卖方把对买方的应收款转让给保理商,由保理商为卖方提供资金从而加速资金周转。在国际上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高效融资模式,风险并不大。但由于在国内刚刚兴起,有些涉及保理业务的公司因为内部管理链条不畅,合同管理与资金管理脱节,导致出现了付给供应商款项后,又被保理商追偿的情况。
  2017年年底,一个在上市公司从事法务工作的朋友向我咨询保理业务的问题。另一个上市公司龙力生物(002604.SZ)是她所在公司的供应商,之前拿着双方的购销合同去做了保理业务,如今,龙力生物逾期了,保理商找到了她所在的公司。
  很巧,前期火爆的陆金所资管计划逾期案例,陆金所那款逾期的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也正是龙力生物。
  2017年10月21日,龙力生物发布了第三季度季报,当时账面现金9.36亿元,而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仅有1.8亿元,从数字看,无论如何也到不了逾期的地步。
  而龙力生物关于逾期事件的回复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中海信托申请了诉前保全,冻结了龙力生物四个银行八个账户的银行存款,总计冻结金额仅有441万元。
  钱呢?
  不断飙升的长期借款
  上市公司的三季度季报是重要性僅次于年报的一份财报,由于包含了全年四分之三的进度,这份报表可以合理推测出全年的经营数据。而季报又不需要经过事务所审计,所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正因为此,才有大量企业铤而走险伪造三季度季报数据。比如*ST墨龙(002490.SZ)曾在2016年伪造三季度季报,实控人借机高位减持套现,审计后的年报出来后,业绩一落千丈。
  投资者无法接触到真实的财务单据,在证监会出具正式调查结论之前,也就无法确定龙力生物的财务数据是否造假。但是根据报表中的数据,还是能发现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巨额现金储备与不断飙升的长期借款。
  通过龙力生物的公告,不难发现,大股东和公司其实是很缺钱的。十多年来,每年都在发布股票质押公告,实控人的99%以上的股份均被质押。2016年10月,甚至连注册商标和子公司都拿去质押。
  除此以外,三季度季报中,长期借款高达7.42亿元。据近年的年报数据,2014年、2015年,龙力生物的长期借款分别为0.5亿元和0.4亿元。但在2016年年报中,龙力生物的长期借款突然增加至近6亿元,融资来源主要是各种各样的信托。
  一方面资金吃紧通过各种方式借款融资;另一方面却在账面保留巨额现金,是为了造成“不差钱”的假象?而司法冻结八个账户仅441万元的情形说明,龙力生物很可能真的没钱了。当然,也不排除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提前得知消息,将资金转移了。但是真的有钱转移的话,还会借那么多高息借款并且冒着法律风险逾期?
  另外,最为可疑的是,本次逾期的主角—2.2亿元的信托贷款并未出现在龙力生物的财报上。在回复深交所的公告中,公司承认财务未将该笔信托借款入账。这几乎是承认在做假账了,除了这一笔,还有其他造假数据吗?
  与营收并不匹配的经营性现金流量
  据2017年三季报,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13亿元,而同期主营业务收入仅有10.8亿元。一般而言,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性现金流入与利润表的营业收入是相匹配的,或者由于赊销的存在不能全额收到现金,经营性现金流入会更少一些。龙力生物的经营性现金流入却大幅超过营业收入,通过对比资产负债表,可以发现这其中的差额主要来自预付账款。三季报预付账款为1.5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4亿元。对此深交所也发出了询问函要求解释,龙力生物回复称“为满足木糖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应增加各环节的储备”。通过龙力生物的招股书,得知公司的主要原材料是玉米和玉米芯,确实存在着季节性价格差异。初看这个解释合情合理,但是玉米和玉米芯的价格变动不是2017年才开始,对比龙力生物的历年财报,会发现往年同期均未出现大量增加预付账款的情况,预付账款余额常年在1000万元左右甚至更低。
  看到预付账款陡然增多,很多老股民或许就想起万福生科的经典造假案例了。2012年,万福生科正是借助预付账款科目虚增销售收入,从而伪造大量利润。万福生科通过大量个人银行卡进行资金周转,大量现金以预付账款的名义支付给农户个人,再转回公司账户的时候伪造成销售收入。与万福生科惊人相似的是,龙力生物的原材料供应商也是大量无法通过银行单据查证的农户!
  进度可疑的在建工程
  除了预付账款,万福生科还通过虚增在建工程造假。让投资者忧心的是,龙力生物的在建工程最近也不太正常。
  2016年起,龙力生物的在建工程大幅增长,2016年半年报较年初翻了一番还多,从3.5亿元增加到9亿多元,2017年又降到7.5亿元左右。龙力生物没有披露在建工程暴涨的原因,理由是在建工程在总资产的占比变化不超过10%。从财务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神操作:首先收购的两家互联网企业都是轻资产企业,在建工程并不大;其次通过大幅增加货币资金、预付账款和库存商品方式来增加资产总额,使金额翻了两番的在建工程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增幅变成了不足10%。
  通过财务报告提供的明细数据可以发现,在建工程的增加源于对原有几个老项目的持续追加投资,如6000吨低聚木糖项目追加到1.5亿元的投资,完工度超过137%却仍未完工;20万吨的秸秆处理项目追加到3.48亿元;功能糖研发中心完工率达到240%才完工????
  公司披露的绝大多数重大工程都不符合正常进度,要么进度实现超过100%但仍未完工,要么进行了三年的项目完工率只有个位数。比如2015年开始投资建设的食品保健品GMP项目,预算金额4.8亿元,但是截至2017年半年报,该项目仅完工17%,远超开工时的计划完成年限1.5年。   燃料乙醇行业的冬天
  龙力生物初期是做燃料乙醇为主,也就是现在众所周知的乙醇汽油的主要原材料之一。2004年,发改委、财政部等多个部委联合发文对燃料乙醇业务进行鼓励,初期每吨燃料乙醇可以获得1880元的补贴。燃料乙醇企业既解决了玉米秸的环境污染问题,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燃油污染的问题,本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是好景不长,补贴金额一路下滑,降到每吨800元、600元,到了2016年彻底取消。
  更让龙力生物雪上加霜的是,山东是个特殊的市场,存在几十家地方炼厂,它们每年的产量是山东境内“两桶油”年销量的10倍,民营加油站超过6000座,远超“两桶油”合计3500座站的数量。龙力生物的年产能力為5万吨,省政府却只给2万吨的生产指标,大部分产能被迫闲置。在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下,占市场大多数的民营站基本不销售乙醇汽油,为了与民营站竞争,“两桶油”也悄然规避国家政策,在大部分加油站停售乙醇汽油。
  再加上2014年以来原油价格狂跌的影响,龙力生物的核心业务——燃料乙醇的销量逐年下滑,2016年燃料乙醇业务亏损1600万元。即便是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也仅能做到微利。
  除了燃料乙醇,辛辛苦苦打拼的功能糖的市场也在不断萎缩,2016年的销售量和生产量同比降低87.73%和87.69%。
  深陷业绩压力的龙力生物不断地谋求转型。2016年,收购的互联网企业快云科技和兆荣联合很好地完成了承诺业绩,实现净利润近1亿元,而龙力生物的合并净利润也就1.17亿元。从净利润的构成来看,龙力生物的主营业务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型。
  现金流隐忧
  作为完成绝大部分业绩的快云科技和兆荣联合,在长达145页的2017年半年报中仅出现了两行字进行简单介绍:开发完成了快云无线广告管理平台、快云大数据管理平台、快云DMP大数据分析管理平台、快云效果营销广告平台、在线媒体DSP广告业务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核心技术,保证技术先进性。
  收购的互联网平台是如何实现上亿元净利润的,其盈利模式、客户、供应商情况均不得而知。
  近年来,在现金流量表中,公司投资性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数。2012年以来,多次融资短期债,2016年进行定增融资。从现金流量角度来看,龙力生物是一家融资非常激进的公司,与营收、净利润平稳增长的利润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7年9月,龙力生物发布公告称更换会计事务所,这让许多具有财务敏感的投资者起了疑心。由于长期合作的会计事务所往往对业务更加熟悉,更换事务所对于企业的沟通成本非常高昂,通常不是分歧过大不会更换,是否因为原事务所无法认可龙力生物的做账方式?考虑到三季报的各种疑点,是否在为年报审计顺利过关而做准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声明: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
其他文献
针对BCS理论研究纳米量级金属粒子超导态下行为时遇到的困难,运用静态路径近似方法,着重处理有限温度下哈特利平均场近似的统计热涨落,得出了金属纳米粒子超导态下的统计力学
每到年末,保壳都会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戏码,上市公司总是乐此不疲。  主营多肽药物的双成药业(002693.SZ)已经连续发生亏损,临近2017年末之际,公司突击卖子扭亏,规避ST意图明显。  这次出售的资产由上市公司两年之前对外收购而来,卖价和买价足足相差2.45亿元的真金白银。这笔巨大损失究竟是管理层决策失误所致,还是背后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双成药业的疑点不止出售资产,还有存货暴增、连年大投
期刊
核心逻辑一——集中度大幅提升  市场集中度快速向优质龙头公司集中、龙头公司经营管理优势凸显、大象起舞成现实、行业仍有较好的发展机遇:过去中国房地产的增量逻辑思考为多,一旦行业增速下行,市场悲观情绪较浓,甚至不分优劣的一致看空;但随着行业发展的渐趋成熟,龙头公司的经营管理优势凸显,市占率持续提升,TOP10超25%;TOP100市占率55%,随着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地价的上涨,中小房企参与的门槛越来越高
期刊
目前ERP系统广泛运用,企业信息化迅速发展,给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带来巨大的变化,比如工作效率显著提高等,但也给企业内部控制产生新挑战,给企业带来内部控制新问题。比如企业内
上海雅润完成业绩承诺后净利旋即变脸,官司缠身背后迷雾重重。  收购过后连续精准完成业绩承诺,过了“保护期”利润迅速变脸,之后又迅速将收购的资产低价转手,省广股份(002400.SZ)一连串的操作让投资者感到太多蹊跷。  日前,省广股份宣布以不到3亿元的价格将当初近6亿元收购的上海雅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上海雅润”)转让,这家刚完成业绩承诺就迅速巨额亏损的子公司由一家刚成立1个月的投资公司接手。
期刊
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完美分辨非正交的量子态是不可能的. 在允许无结论结果出现的情况下,广义测量(POVM)能给我们带来明确的结果. 本文在现在已有的基础上,改进了广义测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主业亏损近10年的*ST河化目前面临退市,前两大股东正在全力保壳,但这种靠外力援助的困境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呢?  *ST河化(000953.SZ)的化肥产品连续20年被评为“广西名牌产品”,然而2017年三季报显示,公司资产总计6.54亿元,负债总计7.41亿元,已经资不抵债,且前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凈利润仍为亏损。  上市公司在2015年度和2016年度已经连续两年亏损,如果2017年度继续亏
期刊
随着中国汽车大国地位的确立,各大厂商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刚刚结束的北京车展厂商们也给足面子,89款新车实现全球首发,规模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转让全资子公司、政府补助、债务豁免,*ST东数的“保壳”技巧越来越“娴熟”。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12月,进入保壳最后阶段的*ST东数(002248.SZ)已经是第二次面临暂停上市风险,连续五年的亏损让这家企业2017年的“保壳”之路变得障碍更多了一些,而二股东山东省高新技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续减持,持股比例从10.88%降至7.82%。  根据三季报,*ST东数前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