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数学;建模能力;信息技术
一、引言
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中提出:我们应致力于促进学生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转变为信息技术素养.对此,我们不仅要善于借助技术,更应该将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融合,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并强化创新意识.2017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其中数学建模素养集中体现了数学课程目标.数学建模则是学生借助计算机技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个创造性过程,这样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与价值,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在这一形势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借助信息技术,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教学信息化与高中数学建模分析
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课堂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建模教学活动.对此,建模教学成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特别是互联网 、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对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一)数学建模奠定学生发展的基础
现如今,高素质人才成了社会各界追逐的重点,只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已经无法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所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教师应组织开展各种建模练习活动,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提高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能力,进而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学生具有了数学建模能力,可借助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各种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强化自身的数学运用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数学建模思想有较高的实用性
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中,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网络运用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熟练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如2018年全国(Ⅲ)卷理科数学第8题:某一群体中,每一位成员使用移动支付的概率为p,相互间支付方式独立.假设X为该群体的10名成员中使用移动支付的人数,DX=2.4,P(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