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留学十足体验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l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熬过被deadline吊打的六周之后,我终于得闲下笔总结一下来到芬兰阿尔托大学的两个月。芬兰属于非常小众的留学国家,阿尔托大学在国内知名度也不太高,但平心而论,在这里学习生活的体验感非常充实。
  当家不易
  2020年8月,我来到芬兰开启了硕士阶段的留学生活。因为在欧洲参加过暑期学校的缘故,我对这边的环境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同时也认识了不少学长学姐,所以我自认为能够很好地适应和处理好这里的各种事情,但没想到刚来的第一周,生活就给我来了一记重锤。
  刚到学校的第一周,我不是在买东西和搬东西的路上,就是在帮忙搬东西的路上,原因很简单——阿尔托大学的学生宿舍除了冰箱和灶台之外,是不提供任何家具和用品的。开局一把钥匙,装备全靠搬。就算我在来之前和一些学长学姐商量好从他们那里收购一些二手物品,但到了之后依然手忙脚乱,从最基本的床和床垫、桌子、椅子等大件儿家具,到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统统都得自己挨个去买。除了搬家具之外,买各种生活用品也非常头疼,常常是买了一大袋子重达十几二十公斤的东西,自己一个人背回或者扛回宿舍。我几乎吃了一个星期的泡面和面包,后来几天才去买了锅和中式调料,做了一顿像样的中餐。一周多下来,我浑身酸痛乏力。
  这儿的房租比起其他热门留学国家要便宜很多,带独卫的单人间或合租房一个月只需220~400欧元,带厨房和独卫的公寓380~600欧,一般400欧(人民币3200元左右)就能住到很不错的房子了,比起英美澳等国家动辄一个月六七千元的住宿费还是非常良心的。我自己的公寓就是合租房,和舍友均摊下来一个月只要250欧元。尽管房租便宜,但宿舍没有家具这件事儿确实带来了不少麻烦,而且搬走的时候租赁方要求清空并打扫宿舍。因为如此,我才真正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当家不易。
  在安顿好宿舍之后,我也算是有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宿舍处于郊区半岛深处,环境清幽;房间里顶灯、台灯也都有了,书桌够宽,能放上两块扩展显示屏,还有一把电脑椅,网速也出奇得快,这简直就是为网课量身打造的——是的,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阿尔托大学在2020~2021学年的硕士教学完全以网课的方式进行。学校里大部分公共区域都关闭了,只有一部分教室通过预约才能进入,同时学校建议在室内场合佩戴口罩,还免费为师生提供两只口罩。我领到口罩后,发现产地竟是义乌。
  尽管芬兰疫情较严重,但比起其他一些热门留学国家根本不是事儿。美国自然不用说,我认识的申请美国的同学就没有一个去成的,要么在家网课,要么就将入学资格推迟一年。英国也有学校采取了线上教学的方式,新加坡也是部分学校线上授课,部分学校线下授课。而瑞典和法国的高校则是完全采取线下教学,特别是法国就更不一样了,在一天新增四五万例的情况下也仍然坚持线下教学。一位在法国巴黎上学的朋友说,学校称坚持线下教学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留学体验超预期
  我在这里遭到的第二记重锤便是学习压力。尽管阿尔托大学采取线上授课的教学方式,但是实际上学习任务和工作量丝毫不比线下授课的模式轻,而且每学期至少要上六七门课才能达到要求,相同的学分在瑞典只需要上四门课。
  刚开学的第一周,我还能够提前完成deadline,甚至抽出时间复习本科知识,在自我施压的情况下每天学习到晚上11点多。那会儿我和一位学姐聊天,她略带戏谑地说“才学到十一二点啊,好戏在后头呢”。尽管学姐打了个预防针,我也做了一些心理准备,没想到从第二周开始,deadline就成了无限循环模式,永远都赶不完,半夜两点之前睡觉成了一种奢望。
  我有一门专业课每周的工作量达到了45个小时,几乎周末都花在了这门课上,因为作业提交时间是每周三,但周三我有一整天课,所以我和一起选这门课的朋友周二晚上几乎没睡过觉,身心俱疲。这门课甚至让好多硕士二年级的学生都叫苦不迭。同学们在某次习题课上向老师反映课程压力太大,作业经常不能完成,老师这才将作業时限从一周改成了两周,给了我们一丝喘息的机会。直到10月19日第一阶段的考试和deadline全部结束后,我才安安稳稳地睡了个懒觉。熬过第一阶段后觉得自己算是身经百战了,毕竟出国留学想扎扎实实学一些东西就必须付出代价,比如日渐稀疏的头发和不断冒出的痘痘。
  尽管在这里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多挑战和压力,但在阿尔托大学留学也有独具一格的优势和特色。在学习方面,老师教学准备得非常周到,因为网课的原因,很多老师都购买了专门的耳机设备,力求讲课清晰,同时还提供录播,方便学生课下复习。教学质量过硬,虽然选择听不听Lecture或能不能完全听懂在于学生,但老师们会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安排不少教学环节,比如我有一门无线系统的课程,它包括课前课后的小测验、课上小组讨论和答疑、习题课以及一个小组实践项目等,国内高校很少有参与感这么强的课程。它并不需要在最后的考试上花很多时间,而是在课程整个过程中平均用力,这样其实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会更加深刻。
  这边的课程很注重实践,我的硕士专业是通信工程,下面有五个方向,如无线通信、网络和云服务、通信生态等,每一个学习方向都有两三门非常硬核的课,比如我的专业有一门“网络流量测量和分析”的必修课,课上老师只负责介绍相关的原理和工具,看似非常容易,但课后作业的内容和工作量都非常锻炼运用知识和查看文献文档的能力,不到半夜一两点都写不完作业。另外与国内高校不同的是,这里还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科学技术与产业的结合与实践,学校为此开设了很多科普和开放性的课程,会邀请芬兰或欧洲业界内有名的教授、企业家甚至政府官员来为学生做相关方面的讲座,课后需要我们思考和复盘。我认为这种课程能够加深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更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不同的领域,并发现自己更感兴趣的东西。同时老师们也非常热心负责,回复邮件、在学习群里答疑解惑非常及时。
  除了学习方面之外,生活方面也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食堂有学生优惠,三欧元可以吃得很好。就拿学校中心区域的一个食堂来说,沙拉水果、面包吐司无限供应,还能打包带走,每天有三种主食套餐,一种是专门为素食主义者准备的,两种是正常的主食,有土豆、米饭、披萨和各种意面,还有肉丸、炸鱼、烤鱼、牛肉饼、烤鸡腿等等,我们吃了一个多月几乎没有重样的,饮品除了饮用水外,还有苏打水、酸奶、牛奶、谷物奶和果汁等等,也是不限量的,如果是在英美澳,同样的标准可能需要花费两倍都不止。
  总体而言,在这里正常情况下一个月生活费只需600~800欧元,省一点甚至500欧元就够了,这是在赫尔辛基首都圈内的开销,在芬兰其他地区可能更便宜。校园地处赫尔辛基西边的奥塔涅米半岛,环境优美清净,非常适合搞学习和研究。芬兰人缄默和“社恐”的特点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你被动接触他人的机会,非必要情况下他们会与人保持社交距离并非虚构,比如他们几乎不会主动和你搭话,在地铁和公交上几乎不可能看到两个人并排坐到一起,都是隔开或错开着坐,甚至很多时候人们选择直接站在车厢里。
  另外不得不称赞的是学生宿舍自带的免费桑拿房,也是这里的一大特色。我每个周日晚上都会去蒸一次,体验感简直太棒,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和皮肤排毒,还非常舒爽解压。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对出国留学,特别是到国外大学的校园中留学产生了一种悲观和保守的态度。据我了解,从今年前往除了美国和法国之外留学的同学们(北欧、英国、澳洲、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的情况来看,国外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可怕。只要做好必要防护,注意社交距离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感染的风险。
  来到芬兰学习生活了两个月后,在这里的留学体验感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尽管天气越来越冷、黑夜越来越长,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但我仍然期待着寒假去看厚厚的白雪和炫目的极光,明年春夏抽空去海边体验舒爽的海风和湛蓝的天空,去国家森林感受大自然的亲和,说不定还能碰上好多小动物。
  芬兰这里非常活跃的华人学生或学术圈子很少,也没有像英美澳那里一些学长学姐开设的课程补习班,甚至你所在的专业上一届、上上届可能都没有中国人,所以只能更多地靠自己。阿尔托大学2020年新生群的群公告就是“请善用微信聊天记录搜索功能,先试着自己解决问题,不要做伸手党”,但这群看似冷漠,但实则热心的学长学姐为我们整理了几十页的新生指南,我想这就是在芬兰留学的一种常态和特别的传承吧。芬兰的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和知名度没有那么高,但至少我认为在这里能够学到不少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责任编辑:陈思
其他文献
北京林业大学校史长卷位于林大“林之心”景观中,长15米,由4组共15个画面组成,长卷展现了8个北林代表性建筑和32种具有北林特色的植物。长卷的主体——植物和建筑  起初,在听完我的导师——绿像素团队负责人韩静华为我们介绍校史长卷设计需求后,我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有机会作为主要设计者,参与完成北林校史长卷的创作。如何利用植物讲述校史,当时的我一筹莫展。  在导师的引导下,我们的团队多次讨论、反复尝试,
正如爱尔兰诗人托马斯·穆尔的诗句“And the best of all waysto lengthen our daysis to steal a few hours from the night.”(延长白昼最好的办法就是从黑夜中头偷片刻时间。)所描述的那样,译者也不得不从黑夜中“偷”点时间,牺牲自己的睡眠。  我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的博士生,从事的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
在《朗读者》节目实习时,我们遴选了1000余篇中外名著,也看遍各行各业人物朗读各自心境,传达不同的精神样貌。我深刻体会到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结合的重要意义。  2017年4月17日凌晨三点一刻,北京南六环五维凤凰演播厅,身着白色长裙的董卿,眼中含泪说出她在这个舞台上的最后一段结束语。  “……感谢收看《朗读者》,明年再见。”  现场灯光渐渐暗下来,董卿转身走向那扇她迎来送往百余位嘉宾的
在大多数人眼里,博士是一群表情严肃、治学严谨、要求严格的——怪物,似乎永远戴着一副厚厚的酒瓶底眼镜,低头埋进成堆的书籍和演算纸,亦或是一头扎在实验室里,不能自拔。然而,我身边的几个PHD却在枯燥的研究生涯中找到了自己心爱的“文艺追求”,并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将其发扬光大,尽管他们的表现很奇葩。  博士们的世界,我似乎永远也搞不懂,比如:有考试前一定要喷自制的花露水清凉油古龙水混合液的,但凡他经过的地方
谢小冬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人类对基因的体外研究已有近50年的历史。1985年,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技术问世,它能够对提取出的人体DNA片段进行实验条件下的扩增,从而对基因进行更精确的检测。在此之前,人们想要进行亲缘关系的测定只能依赖于ABO血型鉴定(即ABO血型抗原的检测),这一方法的准确率最高仅有75%。而利用PCR技术进行DNA
2020年的夏天,我离开河南来到北京读书。在河南,随便走进一家早餐店一定会有胡辣汤,路边的胡辣汤店也一定就是早餐店。放假回家后的第二天早上,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早餐店喝我心心念念的胡辣汤,就着热乎乎的油饼、油条,这口感简直绝了!我在吃这顿早餐时也是慢到了极致,吃完顿时感到一整天都元气满满。  我从小不怎么能吃辣,却还是很爱喝胡辣汤。小时候跟着大人喝个两大口,再大一点儿自己能喝半碗,长大后练就了吃辣的
心有猛虎:锻炼全局思维  2020年8月18日,主办方分配给我们的课题是:分布式发电——分析金砖五国的方向發展和情景政策措施。  我们从未涉足过分布式发电领域,如何破解?利用3天时间通过多种数据渠道,对金砖五国分布式发电情况有了认识,明确了我们此次学术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分析研究各国应运而生的分布式发电,是否契合能源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态势,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分布式发电指的是在用户现场
获奖作品(5人)王鑫焱 《奇妙的不确定性》作品阐述:  从2020年年初开始,中国乃至世界都在发生巨变,当世界格局、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受到极大影响时,我也在不停地用画笔记录我的感想。这次的展览主题是关于“记忆”与“生活”,就像大热的电影《心灵奇旅》里所说的——“把寻常的人生过好,才是最不寻常的事。”  人生不一定必须有所大成,非富即贵,反而,懂得珍惜每一次“奇妙的不确定性”,才能细细品味生活的酸甜苦
想吃蘑菇先上课  去年秋季,我在网上看到一则去荷兰中部密林里采摘蘑菇的活动信息,然而不仅活动价格不菲,还需得提前考取荷兰政府颁发的“植物辨别证书”。有证书才能采蘑菇,这是为了避免人们采摘到毒蘑菇误食。而这张证书,不仅需要去专门的植物研究所上满160小时的课程、读完三本像字典那么厚的荷兰文的植物类书籍,还要缴纳一大笔培训费。一个采摘活动,搞得像是知识竞赛,我霎时没了兴趣。可能也因为荷兰对于食用菌的严
13:40分,离招聘会正式开始还有20分钟。农展馆外的空场上已经排起了长队。工作人员不断地喊话:扫码注册签到啊!结伴等待入场的同学、职场人士打扮的求职者、眉头紧锁埋头研究签到流程的爸妈、陪同来应聘的母女众人翘首等待着展厅那道大门的敞开。  13:50,队伍动了起来。众人鱼贯而入,有人甚至小跑着,仿佛冲在最前面就能被优先录用。静悄悄的展厅里一下热闹了起来,乌泱泱的人群开始散落各处。  80个展位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