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2.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221-02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在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同时,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新课标指出: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倡导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阅读教学的课堂也轰轰烈烈地加入了大课改的行列。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做到了鼓励学生善于提问,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这种现象看似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思维,其实更多时候只片面地追求了形式上的喧哗与热闹, 在这个热闹的表象下,我们并不否认或多或少地闪现了学生思维碰撞时出现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却忽视了学生思维角度的偏离和思维方式的变形。一堂课下来,学生亲近文本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而教师的相机点拨也比较欠缺,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这样的课堂便显得空洞而苍白。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将发散思维引入阅读教学中,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维与灵魂、思维与文本的对话,才能使我们深深体味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方知深”的真谛。有效地发散性思维训练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能取得了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效果。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放纵和收敛呢?
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学说的创立者美国著名的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思维无一定指向,在头脑里呈散发型。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法,具有大胆独创、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和束缚的特性,因此很有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结果。所以说,发散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主要结构成分。吉尔福特认为: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明显标志。发散性思维有三个层次:
1.流畅性是较低层次的发散特征。流畅性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表现为发散的“个数”指标。发散性思维是一条“时空隧道”。她能把不同的时间和时间紧紧相连,把根本不可能的空间相互交织,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个整体。人类历史上这样的天才或天才之作数不胜数,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就是这样的精灵,少儿歌曲《种太阳》也是当今小天才的灵光闪动,更不必说当今无数的科幻小说了。
2. 变通性是较高层次的发散特征,它使发散思维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表现的是发散的“类别”指标。发散性思维是大自然最天才的“调色板”,可以将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季节组合,将不同的感官彼此交融,把不同的要素有序和无序地对接。“雪化了变成春天”是季节、色彩、感官、诗意的天然组合,《种太阳》是自然现象、美好愿望、儿童心理、人类本性的高度融合,许许多多优秀的儿童卡通就是这样的天才“调色板”。
3. 独特性是最高层次的发散特征,它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認识事物,提出超乎寻常的新观念,表现为发散的“新异”“独到”指标。发散性思维是人世间放荡无稽的“反叛者”。她不一定必须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思维,她常常反常规的出现,有人说,“大吃一惊”是她的姓名,“无章可循”是她的本性,“不服管教”是她难以合群的致命弱点。
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反映了速度,变通性反映了灵活,独特性反映了本质。思维的独特性,不仅代表了发散性思维的最高水平,更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
其次,根据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发散性思维的放纵呢?
1.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善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真正将思维发散到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拘无束的自由境界,千方百计创设一个适宜于语文思维的放射状的“教学磁场”(仅仅是意境还非常不够)。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利用课文留出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课文主题的相似点,开展拓展性阅读;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领域,抓住“知识盲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指导他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活动;也可以找到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交叉点”,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的提问和导语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维活动的效率。因此应教师精心设计提问或导语,问题的“精”在于它的“精致”和“精心”,在于它能促进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在于能真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超越。因此,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不在于数量的多,不在于使课堂多么的时尚和好看,而应该在质量上“精”起来,在追求语文课堂的平实与本色中使气氛活跃起来。如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二册《雨点》一文时,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这样提问:雨点落在哪里呢?在那里做什么呢?在学生按部就班的回答完问题,再让学生表演雨点在不同地点的不同形态。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学生却始终处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停留于表象上,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而笔者也在另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听到了这样的问题:小雨点为什么一落进池塘就睡觉呢?这个问题仿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孩子们由小雨点的状态,谈到池塘的特点,体悟到文中描绘的情境:雨点是没有变化的,变化的只是雨点落在了不同的地点。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下豁然开朗起来。
3.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在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讨论问题时,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已经习惯的解题思路排除在外,让其从一个新颖的角度进行思考,力求找到新的突破口。比如,在学习《将相和》课文后,有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喜欢课中的谁?”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蔺相如。”也有同学说:“我喜欢廉颇。”“除了蔺相如、廉颇外,你们还喜欢谁?”这时课堂出现了沉默,已有的思维通道截断后,学生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片刻后,有同学举手回答道:“我喜欢赵王”。教者故作惊讶地问:“你喜欢赵王?”学生振振有辞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每次斗争胜利赵王就给蔺相如升一级,以至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听完这些,教者满意地点了点头并肯定地说:“想得好,一般情况下人们觉得赵王、秦王都是统治者,所以常否定他们。而你能从赵王的知人善任看到其积极可取的一面,很难得,同学们,让我们为他的新视点鼓掌!”
4.培养学生富于想象,也是“求异”的手段。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之一,丰富的联想能诱发创新意识且驱动创新思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求异借助于想象,试将一个事物的特征转嫁 给与之相似的事物,创造新的形象,或在幻想与现实之间,自由翱翔,力求把幼想变成 现实。想象具有加重、联合、唤起和合并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 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计划培养想象力的训练。
在更新了传统的课堂模式的今天,教学“一言堂”的现象也随着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课堂上“处处闻啼鸟“的繁华景象却常常掩盖了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和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吟咏品味的缺失。那么,怎样在放纵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同时,就阅读教学的目的有所收敛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适当限制。众所周知,水流可疏不可堵,但定势的思维之流堵一堵,闪现新的思维火花。如教低年级学生用“可爱”一词造句,学生马上就说“小白兔真可爱”。接下来小猴、小猫等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都出来了,这时候学生的思维集体陷入了狭窄的境地,教师适当的堵一堵就有了新的局面出现,如果这时候教师指出,不要再说有关小动物可爱的。学生稍一思索就有了“小妹妹真可爱”、“可爱的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等等句子的出现。限制促进学生的思维另辟蹊径,使学生思维发散丰富起来。
2.适时引导。引导与限制相反,主要是指由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不断拓宽思维领域,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低年级学生填写量词“一()米”时,学生通常想到“一粒米”“一颗米”,教师若引导学生:“更多一点的米用手拿着呢?”,学生就能想到“一把米,一捧米”,再引导:“不用手,而用其他容器盛呢?”学生又能想到“一碗米、一桶米……”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柳暗花明,思维之舟不断驶向新的领域。
3.有效集中。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训练集中思维的方法有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等。例如,教学生给课文加小标题、编写提纲、概括主要内容等等,其实就是在教学生抽象与概括。学生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后,就能更快、更准确地去把握文章表达的意境、抒发的情感、体悟语言文字深刻的内在含义。另外,集中思维的训练形式主要表现为选择题。供选择的材料可看成是发散思维所得出的多种结果,选择的方法就是集中思维的基本方法,选择的过程就是收敛思维的过程。比如,就一篇作品给学生提供几个标题,要求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的标题。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全过程,要经由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即“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经过这样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集中,促使创新之花绽开、烂漫。
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的收敛与放纵,既要把握好“放”的度,也要体现“收”的巧妙,更要保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和探究热情的自然滋长。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单一为发散,变平面为立体,变一元为多元,从而增加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厚度。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在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同时,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新课标指出: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倡导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阅读教学的课堂也轰轰烈烈地加入了大课改的行列。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做到了鼓励学生善于提问,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这种现象看似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思维,其实更多时候只片面地追求了形式上的喧哗与热闹, 在这个热闹的表象下,我们并不否认或多或少地闪现了学生思维碰撞时出现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却忽视了学生思维角度的偏离和思维方式的变形。一堂课下来,学生亲近文本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而教师的相机点拨也比较欠缺,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这样的课堂便显得空洞而苍白。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将发散思维引入阅读教学中,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维与灵魂、思维与文本的对话,才能使我们深深体味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方知深”的真谛。有效地发散性思维训练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能取得了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效果。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放纵和收敛呢?
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学说的创立者美国著名的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思维无一定指向,在头脑里呈散发型。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法,具有大胆独创、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和束缚的特性,因此很有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结果。所以说,发散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主要结构成分。吉尔福特认为: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明显标志。发散性思维有三个层次:
1.流畅性是较低层次的发散特征。流畅性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表现为发散的“个数”指标。发散性思维是一条“时空隧道”。她能把不同的时间和时间紧紧相连,把根本不可能的空间相互交织,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个整体。人类历史上这样的天才或天才之作数不胜数,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就是这样的精灵,少儿歌曲《种太阳》也是当今小天才的灵光闪动,更不必说当今无数的科幻小说了。
2. 变通性是较高层次的发散特征,它使发散思维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表现的是发散的“类别”指标。发散性思维是大自然最天才的“调色板”,可以将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季节组合,将不同的感官彼此交融,把不同的要素有序和无序地对接。“雪化了变成春天”是季节、色彩、感官、诗意的天然组合,《种太阳》是自然现象、美好愿望、儿童心理、人类本性的高度融合,许许多多优秀的儿童卡通就是这样的天才“调色板”。
3. 独特性是最高层次的发散特征,它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認识事物,提出超乎寻常的新观念,表现为发散的“新异”“独到”指标。发散性思维是人世间放荡无稽的“反叛者”。她不一定必须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思维,她常常反常规的出现,有人说,“大吃一惊”是她的姓名,“无章可循”是她的本性,“不服管教”是她难以合群的致命弱点。
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反映了速度,变通性反映了灵活,独特性反映了本质。思维的独特性,不仅代表了发散性思维的最高水平,更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
其次,根据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发散性思维的放纵呢?
1.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善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真正将思维发散到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拘无束的自由境界,千方百计创设一个适宜于语文思维的放射状的“教学磁场”(仅仅是意境还非常不够)。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利用课文留出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课文主题的相似点,开展拓展性阅读;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领域,抓住“知识盲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指导他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活动;也可以找到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交叉点”,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的提问和导语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维活动的效率。因此应教师精心设计提问或导语,问题的“精”在于它的“精致”和“精心”,在于它能促进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在于能真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超越。因此,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不在于数量的多,不在于使课堂多么的时尚和好看,而应该在质量上“精”起来,在追求语文课堂的平实与本色中使气氛活跃起来。如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二册《雨点》一文时,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这样提问:雨点落在哪里呢?在那里做什么呢?在学生按部就班的回答完问题,再让学生表演雨点在不同地点的不同形态。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学生却始终处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停留于表象上,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而笔者也在另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听到了这样的问题:小雨点为什么一落进池塘就睡觉呢?这个问题仿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孩子们由小雨点的状态,谈到池塘的特点,体悟到文中描绘的情境:雨点是没有变化的,变化的只是雨点落在了不同的地点。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下豁然开朗起来。
3.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在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讨论问题时,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已经习惯的解题思路排除在外,让其从一个新颖的角度进行思考,力求找到新的突破口。比如,在学习《将相和》课文后,有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喜欢课中的谁?”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蔺相如。”也有同学说:“我喜欢廉颇。”“除了蔺相如、廉颇外,你们还喜欢谁?”这时课堂出现了沉默,已有的思维通道截断后,学生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片刻后,有同学举手回答道:“我喜欢赵王”。教者故作惊讶地问:“你喜欢赵王?”学生振振有辞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每次斗争胜利赵王就给蔺相如升一级,以至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听完这些,教者满意地点了点头并肯定地说:“想得好,一般情况下人们觉得赵王、秦王都是统治者,所以常否定他们。而你能从赵王的知人善任看到其积极可取的一面,很难得,同学们,让我们为他的新视点鼓掌!”
4.培养学生富于想象,也是“求异”的手段。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之一,丰富的联想能诱发创新意识且驱动创新思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求异借助于想象,试将一个事物的特征转嫁 给与之相似的事物,创造新的形象,或在幻想与现实之间,自由翱翔,力求把幼想变成 现实。想象具有加重、联合、唤起和合并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 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计划培养想象力的训练。
在更新了传统的课堂模式的今天,教学“一言堂”的现象也随着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课堂上“处处闻啼鸟“的繁华景象却常常掩盖了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和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吟咏品味的缺失。那么,怎样在放纵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同时,就阅读教学的目的有所收敛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适当限制。众所周知,水流可疏不可堵,但定势的思维之流堵一堵,闪现新的思维火花。如教低年级学生用“可爱”一词造句,学生马上就说“小白兔真可爱”。接下来小猴、小猫等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都出来了,这时候学生的思维集体陷入了狭窄的境地,教师适当的堵一堵就有了新的局面出现,如果这时候教师指出,不要再说有关小动物可爱的。学生稍一思索就有了“小妹妹真可爱”、“可爱的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等等句子的出现。限制促进学生的思维另辟蹊径,使学生思维发散丰富起来。
2.适时引导。引导与限制相反,主要是指由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不断拓宽思维领域,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低年级学生填写量词“一()米”时,学生通常想到“一粒米”“一颗米”,教师若引导学生:“更多一点的米用手拿着呢?”,学生就能想到“一把米,一捧米”,再引导:“不用手,而用其他容器盛呢?”学生又能想到“一碗米、一桶米……”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柳暗花明,思维之舟不断驶向新的领域。
3.有效集中。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训练集中思维的方法有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等。例如,教学生给课文加小标题、编写提纲、概括主要内容等等,其实就是在教学生抽象与概括。学生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后,就能更快、更准确地去把握文章表达的意境、抒发的情感、体悟语言文字深刻的内在含义。另外,集中思维的训练形式主要表现为选择题。供选择的材料可看成是发散思维所得出的多种结果,选择的方法就是集中思维的基本方法,选择的过程就是收敛思维的过程。比如,就一篇作品给学生提供几个标题,要求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的标题。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全过程,要经由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即“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经过这样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集中,促使创新之花绽开、烂漫。
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的收敛与放纵,既要把握好“放”的度,也要体现“收”的巧妙,更要保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和探究热情的自然滋长。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单一为发散,变平面为立体,变一元为多元,从而增加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