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海峡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台广播评论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增进两岸同胞感情方面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在“深入做好台湾人民工作”大背景下,可以预见,在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加强对台广播评论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作用。因此,探讨研究对台广播评论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广播从业人员尤其是肩负对台宣传任务的广播工作者来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关键词:对台湾广播 新闻评论 受众观念
广播评论是广播就新闻事件或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文体,是广播新闻中各种议论形式的总称。对台广播评论是广播评论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指,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是一个概念上的界定,它只是一个范围的区分,泛指广播评论中具有对台宣传内容的节目或者作品。对台广播评论由于其宣传对象的特指性、宣传内容的特殊性,一直以来并不为许多人所熟识。在广播评论的众多文体当中,对台广播评论也是公认的较难写作的文体之一。
怎样使对台广播评论引起宣传对象的共鸣?怎样更有力、更有效、更清楚、更正确地表达评论的态度和思想?笔者认为,应该着眼于对台广播评论写作的大环境,树立对台广播评论的受众观念。
一、树立对台广播评论受众观念的重要意义
对台广播评论的受众主要是台湾同胞、台湾岛内各类组织、机构。对台广播评论只有充分利用其受众特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让大陆方面的政策、主张、观点得到更多宣传对象的理解、认同、支持,实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因此,对台广播评论的受众观念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宣传效果。
1.如果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受众的感受,写得再精彩的对台广播评论也是不成功的。想要受众接受对台广播评论的论点,最重要的就是设身处地为其着想;同时,采取台湾受众可以接受的方式和方法表达我们的立场和观点。我们在宣传大陆方面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诚意与善意时,必要的“口号式”的政策宣读是可以的,但是,若要使宣传“入脑入心”,“口号式”宣传的成功概率就不会太高了。如果从受众感受出发,宣传效果则大相径庭。如2010年6月4日的中央电台对台广播评论《世博让两岸更紧密》,先是讲述台湾馆门口派发预约参观券场面的火爆,紧接着描述台湾岛内各界对上海世博会的参与和关注程度,最后点出:这是自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以来,台湾首次正式受邀参加世博会,是两岸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成果。
2.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受众立场的对台广播评论作品是没有市场的。在对台广播评论当中,经常遇到的内容是台湾岛内的时政类话题。对台湾时政类话题展开评论的作品,如果写作方式、方法不当,不仅不能让受众产生共鸣,甚至还会让受众厌恶、排斥作品想要传达的观念、信息。比如,近年来台湾方面由于岛内投资环境恶化和国际市场萧条等原因,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而大陆方面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到大陆投资兴业的台湾商家不断增多,客观上形成了两岸双赢的良好局面。可是,台湾资金和技术转投祖国大陆的态势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少台湾民众面临着就业压力。所以我们在评述此类话题时,必须充分考虑所有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评述的文字要尽量全面而客观。
3.如果不充分地考虑到受众的思维方式,构思再严谨的对台广播评论也达不到宣传效果。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受众在思维方式上有许多不同。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始终靠“自我感觉”片面地认为受众会随着文章或节目的展开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评论结果是非常不可取的。比如,评论两岸民众都非常关心的台湾当局“军购”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台湾普通民众对于自身安全的忧虑,直接对部分台湾民众支持军购的行为进行直接尖锐的批评,不管论点多扎实,论据多充分,都无法达到消除两岸同胞敌意、增进两岸同胞感情的目的。
二、怎样树立对台广播评论的受众观念
如果仅从对台广播评论作品的写作本身来讲,树立对台广播评论的受众观念,就是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围绕宣传目的紧紧结合受众的观念、角度、感受,将“你要听我说”变为“我要听你说”。
1.对台广播工作者树立对台广播评论的受众观念的关键,是要注重自身理论修养的提高。对台广播工作者自身的理论修养直接关系着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哪些事件可以评论,哪些事件不可以评论;哪些事件评论应该立场鲜明,哪些事件评论可以和风细雨……要把握好这些问题,对台广播工作者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加强党和政府对台的方针、政策、主张的学习。如2011年8月5日中央电台的对台评论《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观点鲜明,材料翔实,做到了有理、有据、有力。评论指出,辛亥革命是我国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是海峡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而孙中山先生又是两岸追忆辛亥革命最大的交汇点,探讨孙中山思想与辛亥革命的实践,对今天增进两岸共识、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对台广播工作者树立对台广播评论的受众观念的基础,是要注意日常积累。怎样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拿出符合受众需求的作品,需要对台广播宣传工作者平时多积累。只有在平时对热点敏感问题作长期的观察、研究,才能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比如,台湾社会热议的水果“零关税”问题,不同地域,不同利益集團的台湾民众就有不同的看法。水果“零关税”,经售商很满意,消费者却担心因此使岛内水果涨价,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果农却说他们签订了销售合同,卖多卖少跟他们没关系。对台广播工作者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才能把握这些微妙的关系。
3.对台广播工作者树立对台广播评论受众观念的条件,是要锻炼敏捷的思维。不论大陆和台湾,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都需要了解各方对新闻事件的反应和态度。在涉台新闻事件发生之时,或者刚刚发生之时,适时适当地发表对台广播评论作品,可以很好地引导舆论。而要达到上佳的宣传效果,广播评论节目必须在呈现新闻事件来龙去脉的同时,针对新闻事件抽丝剥茧点中新闻事件的要害,这需要作者清醒而敏捷的头脑,善于在错综复杂的新闻要素中,找到主线。如,中央电台2006年制作的对台系列广播节目《走向明天》的第三集《台湾百姓的荷包谁来顾》——针对台湾经济在民进党执政无能的状况下日益衰退,部分民众生活陷入困顿的情况。在大陆方面紧急接受台湾滞销香蕉的时候,台湾行政部门长官苏贞昌只会带着一帮人“排排坐,吃香蕉”,抢上媒体“秀”一把,丝毫无益于百姓的“瘪荷包”。评论援引了台北大学教授江岷钦、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计程车司机、高山族同胞的话,通过台湾各界的声音,批驳了民进党只顾操弄意识形态,罔顾民生,让百姓吞咽经济衰退苦果的做法。 三、增强对台广播评论可听性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总的看来,几十年来,对台广播遵循中央的对台工作方针,与时俱进地、多层次、多角度地拉近了祖国大陆与目标受众之间的距离。不过,近年来,对台广播评论的思维和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增强对台广播评论可听性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已经可以总结出来。笔者认为,要不断增强对台广播评论的水平,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淡化宣传味,培养情感认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听众所作的首次入岛调查分析显示,在收听中央电台对台节目的台湾听众中,关心大陆政治、经济发展、两岸关系和对大陆好奇的听众约占26.3%,满足本人兴趣和知识需求的听众约占8.4%,另有约56.8%的听众是为了娱乐消遣,没有什么目的。从这个结果可以发现,听众对于对台广播的需求主要不是政治需求,而是兴趣爱好和休闲娱乐。这就提醒我们,在对台广播评论中要加强服务性,注重受众的情感变化,放弃过去传统的宣传的“味道”,用沟通和交流培养受众的心理接近性,在“有理”的前提下加上“有情”,增强传播力。
2.评论互动不能失控,交流注意平等。笔者在《中国广播》杂志2010年第11期的《壮志凌云凭风起 巡天阅尽大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广播的故事》中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曾有一位台军陈姓士官长接二连三地写信谩骂大陆的《海峡军事漫谈》节目主持人。主持人没有生气,心平气和地撰写了回信在广播中播出,没有采用批判的口吻,而是条分缕析地讲道理。最后这位台湾听众被感动了,迅速地写来了道歉信。笔者想借这个例子说明,在传媒技术发达的今天,各種互动方式繁多的今天,对台广播评论必须注重互动,但是,互动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必须娓娓道来,而不能针锋相对,只有这样才能有理有利有节地控制住“场面”,不至于激化受众的不良情绪。
3.激起共鸣是对台广播评论的至高境界。要真正使对台评论传播的效果达到“入脑入心”,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是关键。当然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坚持“三贴近”原则,树立受众观点,想受众之所想,急受众之所急。只有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语言,只有谈及他们最忧心最关切的话题,才能更好地调动受众的情绪。对台广播的前辈、中央电台的著名主持人徐曼老师当年就实现了这样的效果,她用家常话替代了高亢尖锐的“喊话”,拉近了与台湾受众的情感距离,她设置的很多话题,说到了台湾受众的心坎上,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感情共鸣。
总而言之,树立受众观点,是做好对台广播评论的关键。在注意认真分析受众的基础上,对台广播评论必须将“服务祖国统一大局,服从党和国家的对台方针、政策”作为对台广播评论受众观念的前提。从根本上来讲,整个对台宣传工作是党和政府对台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对台广播评论写作也必须要毫不含糊地服务、服从于整个对台工作的方针与思路,注重内容选择,提高政治鉴别力,不能授人以柄。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福建记者站)
(本文编辑:范国平)
参考文献
1.仲富兰 《广播电视新闻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小珍《对台广播评论应凸显民生视角》,载《中国广播》,2009年第3期。
3.邹志伟 洪蕾 《增强对台广播可听性的策略分析》,载《今传媒》,2010年第9期。
4.卢文兴 《岛内受众心态与加强对台广播传播有效性探析》,载《军事记者》,2009年第1期。
5.张君昌 《一个目标多种形态:试论对台广播的影响力》,载《中国广播》,2003年第8期。
6.唐永红 《台湾经济最新发展地全面与全新解析》,载《台湾研究集刊》,2005年第1期。
关键词:对台湾广播 新闻评论 受众观念
广播评论是广播就新闻事件或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文体,是广播新闻中各种议论形式的总称。对台广播评论是广播评论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指,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是一个概念上的界定,它只是一个范围的区分,泛指广播评论中具有对台宣传内容的节目或者作品。对台广播评论由于其宣传对象的特指性、宣传内容的特殊性,一直以来并不为许多人所熟识。在广播评论的众多文体当中,对台广播评论也是公认的较难写作的文体之一。
怎样使对台广播评论引起宣传对象的共鸣?怎样更有力、更有效、更清楚、更正确地表达评论的态度和思想?笔者认为,应该着眼于对台广播评论写作的大环境,树立对台广播评论的受众观念。
一、树立对台广播评论受众观念的重要意义
对台广播评论的受众主要是台湾同胞、台湾岛内各类组织、机构。对台广播评论只有充分利用其受众特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让大陆方面的政策、主张、观点得到更多宣传对象的理解、认同、支持,实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因此,对台广播评论的受众观念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宣传效果。
1.如果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受众的感受,写得再精彩的对台广播评论也是不成功的。想要受众接受对台广播评论的论点,最重要的就是设身处地为其着想;同时,采取台湾受众可以接受的方式和方法表达我们的立场和观点。我们在宣传大陆方面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诚意与善意时,必要的“口号式”的政策宣读是可以的,但是,若要使宣传“入脑入心”,“口号式”宣传的成功概率就不会太高了。如果从受众感受出发,宣传效果则大相径庭。如2010年6月4日的中央电台对台广播评论《世博让两岸更紧密》,先是讲述台湾馆门口派发预约参观券场面的火爆,紧接着描述台湾岛内各界对上海世博会的参与和关注程度,最后点出:这是自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以来,台湾首次正式受邀参加世博会,是两岸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成果。
2.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受众立场的对台广播评论作品是没有市场的。在对台广播评论当中,经常遇到的内容是台湾岛内的时政类话题。对台湾时政类话题展开评论的作品,如果写作方式、方法不当,不仅不能让受众产生共鸣,甚至还会让受众厌恶、排斥作品想要传达的观念、信息。比如,近年来台湾方面由于岛内投资环境恶化和国际市场萧条等原因,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而大陆方面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到大陆投资兴业的台湾商家不断增多,客观上形成了两岸双赢的良好局面。可是,台湾资金和技术转投祖国大陆的态势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少台湾民众面临着就业压力。所以我们在评述此类话题时,必须充分考虑所有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评述的文字要尽量全面而客观。
3.如果不充分地考虑到受众的思维方式,构思再严谨的对台广播评论也达不到宣传效果。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受众在思维方式上有许多不同。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始终靠“自我感觉”片面地认为受众会随着文章或节目的展开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评论结果是非常不可取的。比如,评论两岸民众都非常关心的台湾当局“军购”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台湾普通民众对于自身安全的忧虑,直接对部分台湾民众支持军购的行为进行直接尖锐的批评,不管论点多扎实,论据多充分,都无法达到消除两岸同胞敌意、增进两岸同胞感情的目的。
二、怎样树立对台广播评论的受众观念
如果仅从对台广播评论作品的写作本身来讲,树立对台广播评论的受众观念,就是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围绕宣传目的紧紧结合受众的观念、角度、感受,将“你要听我说”变为“我要听你说”。
1.对台广播工作者树立对台广播评论的受众观念的关键,是要注重自身理论修养的提高。对台广播工作者自身的理论修养直接关系着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哪些事件可以评论,哪些事件不可以评论;哪些事件评论应该立场鲜明,哪些事件评论可以和风细雨……要把握好这些问题,对台广播工作者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加强党和政府对台的方针、政策、主张的学习。如2011年8月5日中央电台的对台评论《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观点鲜明,材料翔实,做到了有理、有据、有力。评论指出,辛亥革命是我国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是海峡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而孙中山先生又是两岸追忆辛亥革命最大的交汇点,探讨孙中山思想与辛亥革命的实践,对今天增进两岸共识、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对台广播工作者树立对台广播评论的受众观念的基础,是要注意日常积累。怎样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拿出符合受众需求的作品,需要对台广播宣传工作者平时多积累。只有在平时对热点敏感问题作长期的观察、研究,才能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比如,台湾社会热议的水果“零关税”问题,不同地域,不同利益集團的台湾民众就有不同的看法。水果“零关税”,经售商很满意,消费者却担心因此使岛内水果涨价,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果农却说他们签订了销售合同,卖多卖少跟他们没关系。对台广播工作者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才能把握这些微妙的关系。
3.对台广播工作者树立对台广播评论受众观念的条件,是要锻炼敏捷的思维。不论大陆和台湾,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都需要了解各方对新闻事件的反应和态度。在涉台新闻事件发生之时,或者刚刚发生之时,适时适当地发表对台广播评论作品,可以很好地引导舆论。而要达到上佳的宣传效果,广播评论节目必须在呈现新闻事件来龙去脉的同时,针对新闻事件抽丝剥茧点中新闻事件的要害,这需要作者清醒而敏捷的头脑,善于在错综复杂的新闻要素中,找到主线。如,中央电台2006年制作的对台系列广播节目《走向明天》的第三集《台湾百姓的荷包谁来顾》——针对台湾经济在民进党执政无能的状况下日益衰退,部分民众生活陷入困顿的情况。在大陆方面紧急接受台湾滞销香蕉的时候,台湾行政部门长官苏贞昌只会带着一帮人“排排坐,吃香蕉”,抢上媒体“秀”一把,丝毫无益于百姓的“瘪荷包”。评论援引了台北大学教授江岷钦、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计程车司机、高山族同胞的话,通过台湾各界的声音,批驳了民进党只顾操弄意识形态,罔顾民生,让百姓吞咽经济衰退苦果的做法。 三、增强对台广播评论可听性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总的看来,几十年来,对台广播遵循中央的对台工作方针,与时俱进地、多层次、多角度地拉近了祖国大陆与目标受众之间的距离。不过,近年来,对台广播评论的思维和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增强对台广播评论可听性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已经可以总结出来。笔者认为,要不断增强对台广播评论的水平,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淡化宣传味,培养情感认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听众所作的首次入岛调查分析显示,在收听中央电台对台节目的台湾听众中,关心大陆政治、经济发展、两岸关系和对大陆好奇的听众约占26.3%,满足本人兴趣和知识需求的听众约占8.4%,另有约56.8%的听众是为了娱乐消遣,没有什么目的。从这个结果可以发现,听众对于对台广播的需求主要不是政治需求,而是兴趣爱好和休闲娱乐。这就提醒我们,在对台广播评论中要加强服务性,注重受众的情感变化,放弃过去传统的宣传的“味道”,用沟通和交流培养受众的心理接近性,在“有理”的前提下加上“有情”,增强传播力。
2.评论互动不能失控,交流注意平等。笔者在《中国广播》杂志2010年第11期的《壮志凌云凭风起 巡天阅尽大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广播的故事》中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曾有一位台军陈姓士官长接二连三地写信谩骂大陆的《海峡军事漫谈》节目主持人。主持人没有生气,心平气和地撰写了回信在广播中播出,没有采用批判的口吻,而是条分缕析地讲道理。最后这位台湾听众被感动了,迅速地写来了道歉信。笔者想借这个例子说明,在传媒技术发达的今天,各種互动方式繁多的今天,对台广播评论必须注重互动,但是,互动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必须娓娓道来,而不能针锋相对,只有这样才能有理有利有节地控制住“场面”,不至于激化受众的不良情绪。
3.激起共鸣是对台广播评论的至高境界。要真正使对台评论传播的效果达到“入脑入心”,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是关键。当然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坚持“三贴近”原则,树立受众观点,想受众之所想,急受众之所急。只有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语言,只有谈及他们最忧心最关切的话题,才能更好地调动受众的情绪。对台广播的前辈、中央电台的著名主持人徐曼老师当年就实现了这样的效果,她用家常话替代了高亢尖锐的“喊话”,拉近了与台湾受众的情感距离,她设置的很多话题,说到了台湾受众的心坎上,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感情共鸣。
总而言之,树立受众观点,是做好对台广播评论的关键。在注意认真分析受众的基础上,对台广播评论必须将“服务祖国统一大局,服从党和国家的对台方针、政策”作为对台广播评论受众观念的前提。从根本上来讲,整个对台宣传工作是党和政府对台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对台广播评论写作也必须要毫不含糊地服务、服从于整个对台工作的方针与思路,注重内容选择,提高政治鉴别力,不能授人以柄。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福建记者站)
(本文编辑:范国平)
参考文献
1.仲富兰 《广播电视新闻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小珍《对台广播评论应凸显民生视角》,载《中国广播》,2009年第3期。
3.邹志伟 洪蕾 《增强对台广播可听性的策略分析》,载《今传媒》,2010年第9期。
4.卢文兴 《岛内受众心态与加强对台广播传播有效性探析》,载《军事记者》,2009年第1期。
5.张君昌 《一个目标多种形态:试论对台广播的影响力》,载《中国广播》,2003年第8期。
6.唐永红 《台湾经济最新发展地全面与全新解析》,载《台湾研究集刊》,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