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如春

来源 :学苑创造·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深人静,倚首窗边,窗外寒风呼啸,恰如我此刻的心,冰冷且孤独……
  习惯了家中无休止的争吵,习惯了一个人静静待着,习惯了孤独,习惯了冷清。在这临近考试的日子,沉重的压力压得我快透不过气来,没有人给我温暖与关心,没有人给我鼓励与慰藉,也没有什么成为我奋进的动力。
  许是内心那股郁闷苦恼的情绪终于按捺不住,鬼使神差般,我拿起手机,打开QQ,把我的孤独寂寞之感和苦闷郁悒之情全都一股脑输了进去。本以为已是深夜,不会有人看到,当有信息到来的提示声响起时,我大吃一惊,连忙点开信息。是好友Y。
  蹦入眼帘的第一句话是:“你要记住,你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替代你。永远别说自己比别人差!”一时间,我仿佛获得了一股力量,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让我可以昂首去面對生活,让我不再自卑,不再消极,重新有了与他人一较高下的勇气。
  “你必须得为你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或自己想要实现的那些梦想去努力!”谢谢你,Y!谢谢你让我重新树立目标,有了拼搏的动力。我会按照你说的,为关怀我爱护我的人去努力,为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去奋斗,不负时光。
  “滴滴滴!”没有间隔的第三条信息接踵而至:“没有人甘愿自己是平凡的。”这句话让我感触不已,它激起了我内心深处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让我坚定了与命运一搏的信念。我告诉自己:要一路披荆斩棘,去告诉那该死的命运,告诉它——我决不认输!
  最后一句温馨的话语是:“我看好你的哦,别让我失望!”是的,既然有人这般信赖,我哪敢辜负?放心吧,我不会负你所望,我会拼尽全力去拥抱那躲在远处的辉煌,去攀爬那藏在云端的高峰!
  读完这些简简单单的话语,我热泪盈眶。谢谢你,Y!在我消极自卑时,给我鼓励,让我找回了自己;在我迷失方向时,给我导航,让我树立人生的目标;在我孤独无依时,给我力量,让我有了前进的动力。谢谢你的每一句话,让我在这寒冷的黑夜里也感到温暖如春!
  文章标题十分亮眼。作者书写的是自身心灰意冷时得到鼓励后备感温暖的内容,相比于“关怀”“友谊”“温暖”等简单直白、不够用心的文题,“良言如春”既高度凝练,又富含诗意,还表露出了作者的感激之情。这样的文题在考场上会是一个加分点,会得到阅卷者更多的青睐。
其他文献
引导学生对课文整体分析,例如厘清文章思路、归纳文章主旨、概括写作特色,均有必要,有利于他们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但仅达于此是远远不够的。时间一长,篇篇如此,学生学得枯燥,具体知识不易触类旁通,情感提升的收效也受影响,弄不好,只能是“学习一篇又一篇,篇篇主旨加特点”。欲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调动学生情感,有必要抓住重点段落赏读。我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着重对文中的第二、五、六这三部分引导学生仔细赏读和悟
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仅就美学意蕴而言,李乐薇先生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登峰造极之作。文章篇幅不长,但称得上是一座小型的文学“富矿”。这给执教的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一是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二是要掌握一定的授课艺术,能解读出作品中蕴含的美学元素,交给学生一把探宝的钥匙,自行探宝,学有所获。  笔者明知这篇文章“难教”(难以教好),但受其美的诱惑,挑战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规范。人如此,文亦如此。内容厚实、观点新颖,但语言梗塞、结构杂乱的文章,难以引发阅读兴趣,更不用说给人教益、引起审美愉悦了;反之,内容空洞、观点陈腐、无病呻吟的文章,辞采再绮丽,结构再精美,
1  十四岁生日那天,我没吃到糖水荷包蛋。  鸡蛋有很多种吃法,抛开番茄炒蛋、蛋炒饭以及鸡蛋饼之类的合作项目,单论鸡蛋本身的吃法也很多,蒸鸡蛋羹,煮茶叶蛋,煎荷包蛋,还有简单的水煮囫囵蛋。但我最喜欢的,是糖水荷包蛋。做法很简单,就是水开了,鸡蛋打下去,不去搅动它,让它裹成个荷包,然后盛在碗里,放一勺糖,真是美味。我每次连糖水都会喝得干干净净。  不过这样的糖水荷包蛋,平时吃不着,要过生日才吃。鸡蛋
在“废科举兴学堂”以前,学生入塾意味着“习文断字”,那时没有所谓“语文教育本质”问题。20世纪前五十年,虽然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但当时国语教育相关科目从属于“中国文学”、“国语”或“国文”等,也不存在“语文教育本质”属性之争。而从1950年叶圣陶将新中国第一套语文教科书定名为“语文”以来,人们就一直在争论“语文”究竟是什么意思。“工具性”论者认为“语文学科”是教学生学习语言的,由于
一、导语引入(1分钟)   “父与子”,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就以此为题。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作家中的作家”的卡夫卡,一辈子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父子冲突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鲁迅的散文《父亲的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也是对这一母题的思考与延伸。圣人孔子曾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慢速),就是讲父亲要像父亲,有为父之道;
《语文课程标准》里多次提到或隐含了“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这两个概念。如“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我认为,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
质疑一:“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很显然,该句主语应该是“我”,才能“赶到”“赶上”,发出“来”这一动作。所以,应该删去“的”,以保证主谓短语的搭配。此其一。其二,“饱尝一尝”不妥。“饱尝”的常用义项有两个:①“充分的品尝”,②“长期经受或体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而“尝一尝”是“浅尝”“体验体验
概念术语是语文思维的工具。语文教育研究中,最基础性的科研工作之一就是语文思维工具的开发。开发工具有两条路径可走:一条是旨在厘清语文教育的原有概念、辨明原有术语内涵和外延的“概念术语辨析研究”;另一条则是旨在生产新的概念术语而进行的“个人语文实践经验研究”。前一条指向历史,后一条面向现实。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的论题出发,选取两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加以评析,以期说明这个问题。  一、原有概念术语辨析研究  
[评议论文] 赵冬臣、马云鹏、韩继伟、宋祥《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来源调查与分析》,原载《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原文提要] 本研究以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为教师专业知识的基本内容,以问卷方式调查了中学语文教师11项对他们的专业知识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来源。结果显示:中学语文教师认为,“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与“自学课外书刊”是专业知识发展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