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严寺与好问石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w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河南省方城县东南15公里有山曰大乘山,因该山有普严寺尊奉大乘教而扬名。
  普严寺又称大寺、东大寺,位于大主山南麓。椐考证,始建于佛教盛行的唐宪宗元和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与白马寺、少林寺、香严寺、相国寺并称为中原五大名寺。由一代祖师百丈怀海之徒吉本祥师开创。相继有珠、慧果、道尊,慧灯等大德高僧驻锡传灯,弘扬大乘佛法,普严寺因此而闻名遐迩。
  大乘山多森林,1957年建立国营林场,设有林场指挥部。2000年7月份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1975年,我曾随他人到过普严寺。那时铜门槛较高,寺门楼较低,门口较小,木门得有四指恁厚。寺墙是里生外熟型,即墙外层是古青大砖(比现在的砖大长又厚又宽),里层是红泥坯儿。那种红泥坯儿不是出于当地,所有的泥坯儿中,唯红泥坯最结实耐用。墙厚的房屋不但防盗还冬暖夏凉。后院有东屋、西屋和堂屋,都是青瓦房。
  1999年夏季,我又去过普严寺,当时我看过对联,右边是山门不锁白云封,左边是古刹有月松间照。
  今年暑期我又随同朋友到普严寺,正是,白首重来普严寺,青山不改时容,经过扩建整改远比以前豪华阔气,古今结合,既有古风又有新气象。寺门殿里端坐着金光满身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寺门联右边是“大肚能容容天下善意可恶之事”,左边一联是“慈颜常笑笑世间知错悔改之人”。后院高坡上大雄宝殿四角高挑形成飞檐,雄伟壮观。众多神聚在一起,神也有福了,天天有人顶礼膜拜,有人烧香祈愿、还愿、禳解、投放供錢。神都是法力无边,本事特强。可他们住的房子都是人创造的,可见神也离不开人的帮助。
  凡寺院不管如何建造,都是起脊瓦屋,青瓦黄瓦,土瓦或硫璃瓦。琉璃瓦结实好看,但价格较贵。神是不平凡的,高高在上的,所以不能住平房。
  农历初一和十五是烧香拜佛的好日子,约定俗成的日子,比其它日子更热闹,或远或近,络绎不绝。春夏二季游客最多,山间小路、溪流水边、树木荫下、崖前峰顶都能看到三五人在游览说笑。
  2
  普严寺门前台阶底外两侧各有一棵参天古树——银杏树。据考证是建寺时所植,根深蒂固,冠如撑伞,干如桥柱,显示出沧桑的风骨。我与朋友站在树下伸开两臂量了量,正好三围,用布尺量了量周长450厘米。东边的一棵没量,看上去还要粗些。人在其下,仰望其上总有一种抚今追昔的肃然之情。凡寺或庙或道观,只有在古木的荫护下才显得丰厚、典雅、有说道,有谈资。古木是历史,是证明,是地理坐标。
  银杏,因其果实皮白如银,肉如杏,所以叫银杏,落叶大乔木,高可达40米,雌雄异株,叶片扇形,种子椭圆形,可入药,可以吃,也叫白果。这种树也叫公孙树。
  1231年,42岁的元好问任南阳县令时曾到普严寺游览。这时的银杏树已有400多岁了,魁伟高大。元好问上去抱了抱,一搂搂不住,仰脸看着树冠,连声赞叹:嘉树嘉树。元好问拍着树干曰:“银杏银杏,国幸家幸汝幸吾亦幸。”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元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1224年进士及第,同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元好问中年时任河南省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
  元好问从南阳出发一路往南折东至普严寺,不单是为了游览,主要是为了体察民情,当时正值战火烽起,国逢危难,征租催役是县令的主要工作,历来的战乱遭殃的是军民。军人流血牺牲,军人打仗必增加军费开支。这开支必算在老百姓的头上。元好问是清官,是良心官,他要下乡察看百姓们的粮囤面缸,察看百姓们的日子是好过还是不好过。他顶着上面的压力,不增税摊派。宁叫仓廪结蛛网,不跟百姓结怨仇。
  元好问为官多年,清正廉洁,克已奉公,他从不贪恋富贵。他曾说:“富贵浮云世态新。”他把富贵看得轻淡如浮云,短暂如浮云。他曾在南阳为官时说,“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这句话说的真好啊。这是做官的名言,做官的警句。有能力的官吏多了去,但能不能做到“公廉”是个槛儿,是个关,是个考验,是个证明。证明什么?证明官德、证明人品。
  元好问在南阳为官时曾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让我们探寻父母官由来的典故。”
  召父(召信臣)、杜母(杜诗)先后在南阳做过地方官,且都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兴利除弊,受到百姓们的赞颂。
  元好问为官时处处以召父杜母为榜样为圭臬来约束自已为民办善事,为民谋福利,所以,受到百姓们的拥戴。
  元好问是亘古至今言“父母官”的第一人。他是好父母官,是真正的父母官,他在南阳留下了足迹,留下了伟绩。
  元好问在南阳任职时间很短,不到一年,同年八月,调到京城任职。同年蒙古大军攻破金凤翔城即“歧阳”。当时蒙古进攻金朝已有十年,战乱频仍,河山失色,凤翔城破后,尸横遍野,流民东徙,城中一片荒芜。元好问《歧阳》有两句诗做了概括:“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以照空城”。三年后金朝灭亡,元好问被俘,元朝统治者爱其才,怜其德,劝他做官,他誓死不从,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里,于家中潜心写作。
  晚年的元好问没有忘记普严寺的银杏树。有一回,他在庭院踱步,仰望当空皓月,叹曰:“普严寺的银杏,汝幸否?”言外之意,银杏树和普严寺受到战乱伤害了吗?
  3
  世人多知元好问,却很少知道好问石。
  世人多知元好问是诗、词、文大家。清赵翼《题遗山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其散曲在当时也颇有影响。今人罗慷说:“变宋词为散曲,始于遗山。”
  历史竟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凑巧。元好问在抱过银杏、拍过银杏、看过普严寺后,兴犹未尽,向北偏东顺着溪流迤逦走去。大概走了二里左右,来到一座山前,只见峭壁光滑如镜,他灵感俱来,意兴遄发,正所谓“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他竖着写下《大乘夕照》诗一道:“山势巍峨翠作围,楼台金碧影相辉,老僧托钵归来后,犹对斜阳补衲衣。”后人为了便于游览辨认、欣赏,在诗的右旁竖写“好问石”三个大字。多亏石匠镌刻,得以长久延续。
  元好问不但诗文写得好,字也写得漂亮,遒劲、端正。历史上很多文学家,书法同时也很精妙,比如苏轼、欧阳修、王维等。
  元好问给我们留下了诗文,留下了做官的箴言,留下了墨宝,不管时事如何变迁,历史不会忘记,人们不会忘记。好问诗石虽经历风雪雨淋,经历787年,仍清晰如初,现有文物保护者用红漆涂抹,更加清新显眼,更宜观赏。我们触摸好问诗石,可以触摸到好问的手温,可以感觉到他的气息。日出为之照影,月光为之照影,文人游客的摄像机、手机为之拍照留影。
其他文献
背扇,背负孩子的襁褓,是贵州少数民族妇女养育孩子不可或缺的工具.贵州少数民族背扇刺绣精美、色彩绚丽、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少数民族背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展
云南宜良工艺竹编是自明代开始由生活竹编历经岁月积淀慢慢发展演变而成,在经过不断的传承过程中逐步渗透到民族工艺的血液当中.云南宜良竹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今的社
他留给我的背影,有短有长,  没有温度,只有红色拖鞋的趿拉声,  当他的影子漫过广场拐角的雕塑,  我翻越花带与草坪与他相撞。  路很长,路灯很浑,  时而行走的他时而停下,  手中的半瓶纯净水在灯光的映射下,  有些发黄,跟他黄色的头发相似。  汗珠已经湿透了他的黄发,  宽大的T恤掩不住疲惫的眼神,  他坐在路旁抽烟,  劣质的烟呛得连声咳嗽,  声响像是在复仇。  他的皮肤夜一样黑  与他的
期刊
目的:探究助产士助产护理对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由轮班助产士为其提供常规的分娩护理服务,而观察组则由患者选择助产士,助产士不
窗花  木格窗。把时光假设得旧一些  年关。糊上新窗户纸  一个女人要开花  亮出全部红,以烛光为背景  寿桃、元宝、鲤鱼、莲花,以及更多吉祥物  组合幸福。她脸上洋溢春天  之前,一剪一剪剪出光亮  得有一双巧手,并深深弯腰  她费力催熟每一个日子  乡下女人擅长分身术  比如我母亲,是一个也是无数个  我常常望见,在田野中起伏的母亲  在菜园低头的母亲  被炊烟反复熏烤的母亲  在油灯下拉长影
期刊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农发行电子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信息安全产品、技术和服务等方面都有了更多的侧重,为以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为
1、病柳  父亲生病的那年,大门口  他亲手栽的旱柳,也害起了虫病  光秃秃的枝条颤抖着饥黄  那时,父亲羸弱的身子  还能走出大门,对我说,买点  打虫药吧!没过几天,父亲就病倒了  我向树枝喷洒农药时,渠边  和父亲同龄的冯大爷说:“现在打药  已经没用了,大青虫熬不过冬天。”  冬天,父亲也没想到  熬不过去。临走時,他支支吾吾的  声音,呜哩哇啦的,始终不知说些什么  2、挂纸条  每年清
期刊
保山周边地区都是民族聚居地.这也决定了保山是多个少数民族和汉族聚集的地区,保山各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服饰服装文化,
针对当前艺术类图书管理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的艺术图书管理方法,以期能够不断提升艺术类图书管理的综合效果.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最后一年的最后一月,一个寒冷而又漆黑的夜晚,二哥用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个人要结束自己的生命,那是需要怎样的决绝的勇气,不,不是勇气,是绝望。该是怎样的彻底的绝望啊?!在那漆黑的、寒冷的、凄凉的、恐怖的、無边的漫漫长夜里,是你的死亡增加了暗夜的恐怖,还是黑暗凄冷的长夜,让你的绝望更加彻底,以至于决绝地离开这个疯狂的、狰狞的尘世?  在二哥二十四岁的短短的生命历程中,属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