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使他们形成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情怀。道德与法治是中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在课程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依托道德与法治教材,结合当前初中生的思想道德现状,探索如何在课程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爱国主义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生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推动爱国主义教学过程中,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对民族的自豪感,对祖国的忠诚,对党的热爱。通过国情教育、法治教育、红色精神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
  1.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初中育人的全过程
  爱国主义是一种基于朴素爱国情怀的价值观,贯穿于我国五千年历史之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未成年人最起码要具备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永恒的教育主题,在初中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中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能更好地实现初中阶段育人的目的,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实现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2.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改革的本质要求
  新《课标》对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日益加强,将爱国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道德与法制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无论是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教育、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都体现着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不仅有传统民俗节日、文化遗产、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悠久历史等,还增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沿的内容,比如中国梦、国家安全等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明确了将爱国主义作为首要教学任务的目的,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来培养初中生的优秀道德品质。
  3.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传统思想品德课,大多是说教和宣讲,没有动态的实践,这非常容易让爱国主义教育变成喊口号。多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也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考试背诵内容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强,而在课堂中,很多学生想与教师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大多不被教师所接受。单一的理论灌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差,甚至造成了爱国主义的虚无化现象。通过公民意识教育、国家统一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社会主义特色制度教育等,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将枯燥的理论转变成生动活泼的案例,将应试教育转变为实践教育,将生硬的教条转变为趣味的现实。尤其是通过大量的中国故事讲述和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建立深刻的爱国热情,并且能躬行实践。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爱国主义教育缺乏重视
  首先,当前初中整体德育意识较差,应试教育思维严重,思想精神上的引领不够重视。其次,爱国主义教育只是停留在表层,个别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多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没有为学生深入分析爱国主义的意义。第三,学生只知道爱国,却不知如何爱国,由于教育的不深入,不重视,很多学生甚至有了错误的认识。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认为抵制现代文明是爱国,有学生认为不学英语是爱国,有学生将爱国视为盲目吹捧传统文化。
  2.教育方法落后
  教学上还是采用应试教育方法,教师单纯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學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互动较差,这就忽视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用性,采用单一理论灌输的方法,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很多事例脱离时代,学生已经不能深刻理解当时的情境,教师缺乏将课本知识和时代前沿结合的能力。教学方式上重视知识传授和理论传输,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励,不能很好地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3.教学上缺乏创新
  教师缺乏创新理念,传统守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应试教育思维,在课程上不敢大胆创新,拘泥于传统教学,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创造性不足,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实很多学生对课程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既想知道生动有趣的故事,又想和老师进行讨论,但是教师并不重视这些学生的诉求。这就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愿意放下书本,走出课堂,带领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不愿意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1.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标
  首先,要高度重视德育教学,将德育教育和初中阶段的各个学科结合起来,将道德与法治作为和语文、数学、英语同样重要的学科。让学生、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德育教育的氛围,真正将德育课程打造成初中重点学科。
  其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不断升华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结合教材内容推动教学,比如在国家安全的部分,大量给学生引用相关案例,从鸦片战争到当代反恐活动,结合国际形势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为什么要维护国土安全。
  第三,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如何爱国,爱国不是狂妄自大,也不是盲目崇拜所有的传统文化,必须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去爱国。具体来说,要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同时要立志建设祖国,为了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用性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单靠教材的内容学生可能很难认识到现代社会国土安全的意义,针对于此,就要深入挖掘教材,大量运用影视资料和时事内容去感染学生。教学内容上选择紧贴时代主题,教学方式上,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情感上进行激励,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在教学模式上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比如通过翻转课堂等模式让学生自己在课前进行预习,播放红色影片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图片等资源给学生展示经典故事等。
  3.对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创新
  首先,要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中心,系统建立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当前很多学生爱国意识缺失,重视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前途,在爱国上缺乏真挚的感情和实际的行动。其实这都是爱国主义教育不深入,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所导致的,这也反映了传统德育的缺失。其次,要充分开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爱国主义实践活动,除了祭扫烈士墓、参观历史文化遗迹和各类讲座之外,更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创新实践活动的种类,比如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等。第三,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思维,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通过引入观念、故事和人物等,让初中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辉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培养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要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革新传统观念,创新教育方法,紧密结合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牛晓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吉林教育》2019年第4期。
  [2] 马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文渊(高中版)》2019年第2期。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历史性改革,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使教育模式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中如何搜集与整理运用信息是学校以及教师主要关心的一大问题。学生在庞大的数据下搜寻整理有用的信息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学会学习适应时代的潮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多媒体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学生获得信息的途
摘 要:在我国教育领域推行新课程改革教学政策以来,学生的素质教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小学班主任要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对于德育方面的认知,可以将激励策略运用在德育中,从而有效地实现提升小学德育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德育 激励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2.063  在
摘 要: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语文学科包含的内容繁多,很多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很容易导致他们彻底丧失语文学习的信心,对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十分不利。为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教师要适度地应用赏识教育。本文分析并介绍了赏识教育相关内容,然后探讨了如何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摘 要:群文阅读在步骤上环环相扣,对于小学生古诗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本文首先对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中的应用背景进行了讨论,明确了这一阅读模式的优势和重要意义,接着指出了当前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实践基础和教学经验出发,结合相关教学理论,提出了小学古诗群文阅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 群文阅读 古诗阅读  古诗阅读是语文学科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
摘 要:微课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产物,融合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整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益。在民间故事文本的教学中,运用微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语言实践,丰富文本内涵,让语言的学习延伸至课外,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微课 民间故事 价值  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产物,微课围绕教学目标要求,有效地融合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不仅能充实课堂教学的
摘 要:想象力是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有人认为想象力是不切实际、毫无用处的,其实不然。很多学科的知识并不能直观体现,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语文作为一门蕴含丰富想象力的学科,培养学生想象力既是其教学目标又是其教学的手段,尤其在写作、阅读等教学中,想象力的作用更为明显。同时,想象力是学生生活、未来工作的一项重要能力,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灵感,增添生活乐趣,创新工作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
一、根据文本特点,创新教学方法  1.标点运用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来源  标点除了拥有特定的语法功能之外,还能奇妙地传达出语言文字无法替代的细腻的情感波动及其背后微妙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但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标点的这一功能往往被忽略了。  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得标点教学成为小众方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通常会跳过对标点的分析,以致于错过若干细节。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对标点的认知仅仅停留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小学语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其中,拓展阅读成为小学语文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开展并不顺利。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效果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拓展阅读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如加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
摘 要:语文是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其中阅读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块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何积极打造新时期的有效阅读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作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理论学习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生 语文 有效教学 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
摘 要:新课改实行后,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当学生具备一定人文素养后,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时期,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效果是明显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以及当前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并提出了培养人文素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