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之我观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ka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面所刊文字,是日中关系学会副会长、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竹内实先生寄给本刊的。文章直接用中文写成,本刊仅在个别地方略作调整。另外,应竹 内实先生之请,亦将本刊主编与他的书信往来一并刊出。
  
  今天收到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也是《博览群书》主编常大林先生惠寄的《博览群书》三册。《博览群书》是老早听到大名的。但我没有机会拜读;我大概地浏览一下,觉得缺了什么:应该有主编的来信。所以查了送杂志来的袋子,就发现了常大林先生的翰劄。他要我寄稿。却没有指定究竟要什么样的文章。
  日本福冈市位于日本西北端,离韩国釜山、中国大连、青岛、天津、上海很近,所以要跟这些地方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最近,又有在福冈建设二十一世纪新中华街的策划。不久前,在北京开了相关的说明会和研讨会,我和常先生是在这次研讨会上认识的。
  我受福冈市的委托,在研讨会上发表了我个人的看法。因为时间有限,我直接用中文发言,意外的受到许多朋友的赞许,对于中国朋友的鼓励,我非常感谢。
  既然常大林主编要稿,那么,干脆我把那天的发言的题目改为“日中关系之我观”,作为稿子,寄奉给《博览群书》吧!
  不过,这里要附带说明:如果按照新的题目,文章应讲的内容很多。我的这篇稿子内容不多,水平也很浅,不过,我既然讲了,那么尽量地保存当时的内容发表,如果能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教,那就是求之不得的事了。
  还有一点,我恳求常大林先生同时发表先生给我寄来的大翰。这样使读者容易了解当天的气氛,也可以理解我想说而没有说的心思,常先生所说的话,也就是我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
  我的拙稿原来的题目是《二十一世纪中华街的构思——从日中文化交流史来看的一个考察》。这是我在2005年11月二十九日,于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大会厅举行的关于中华街构思的研讨会上的发言。
  现在,我把常大林先生的大翰也复印一并寄上。对于杂志上如何安排,完全委托编辑部。对于拙文的分章、小题目也希望编辑部加工。
  拙文如下:
  亲爱的参加今天这个研讨会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能在这里发言,觉得光荣。
  为了节省时间,我用中文来讲。
  我要讲的是文化的问题,但,也许牵涉到热门、敏感的问题,如果引起大家不愉快,这首先要请大家原谅。
  
  日本文化的底层有中国文化
  
  中日关系,现在有这样那样的现象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想:这现象下面有根底、有底层。而这底层是一贯不变的,我们需要留意这个底层。
  这底层就是中国文化。日本文化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文化的根源、源泉在于中国。
  记得四十年以前,我到过北京,去八达岭观光。那个时候,外国游客比较稀罕,我们被一群小孩子包围了,把我们叫“老外”,要我们签字。于是,我们在他们的日记本上签了字。他们可就惊讶地叫起来,说:“哦!这个老外写中国字!”
  他们的惊讶引起我的惊讶。我写的不是中国字,是汉字!真是少见多怪!可是后来,我慢慢地明白了,还是孩子们说得对!我们的所谓汉字是中国字,是从中国传来的。
  我们把中国来的文字叫作汉字,文章叫作汉文,汉文的内容是中国古典,因此当作学问,学科叫作汉学,专门读汉学的老师叫汉学者或儒者。
  
  日中两国的文化交流是老早开始的
  
  日中两国的交流是很早很早开始的,在太古时期,日本列岛跟大陆联结在一起,所以我猜想,几十万年以前,在北京郊区周口店生活的北京人可能到过日本列岛。这不过是一种猜想,没有根据,但,也没有根据否定这个猜想。
  历史上能考证的交流,就中国来说,起于东汉时期。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就是今天的日本)派使者来奉贡朝贺,东汉光武帝对使者授与金印。这个史实,《后汉书
其他文献
议论文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是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有效路径之一。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写作训练为“议论要有针对性”,“针对性”就是有的放矢,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它不仅指向写作内容,议论要有一个明确的对象、具体的人或事,一种现象或社会事件等;也指向写作方法,不同的说理内容和言说对象决定着论证方法与思路的选择。   教材对“议论要有针对性”作了一般知识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受过初中教育的人都知道他写有《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等杰作,而且,通过几十年来收入语文教科书的文章《藤野先生》,知道他曾经学医。假如阅读范围更广一些,例如读过《呐喊·自序》和《朝花夕拾》中的几篇回忆文章,会知道鲁迅曾在海军学校就读,还学过几年采矿。那么,按照今天的分科法,鲁迅就是理工科出身了。但他学医的时间不足两年,后来并没有当医生或去做科学研究,而是成了文学
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过程方面,提示在一到两学期内安排18课时完成一部长篇小说阅读和一部学术著作阅读。然而问题接踵而来: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角色如何定位?一本书阅读下来学生需要建构起怎样的整本书阅读经验?如何监控和测评学生的实际阅读效果?下面以《边城》整本书读写教学为例,谈谈基于导控、层读与深度研写一体化的整本书读写教学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一
了解民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袁世凯“当选”终身大总统是对国会议员实施暴力威慑的产物。然而,今天很少有人知道,被许多西方法学家称赞为“象征着自由、正义、平等”的美国宪法,在当初批准生效的过程中也不乏暴力的干预。  在1787年5月到9月,4个月的时间里,制宪会议代表经过对弗吉尼亚方案、新泽西方案和康涅狄格妥协案的激烈讨论之后,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成文宪法。该宪法既坚持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又对诸多事务如国会
二十世纪的史学研究领域,中国文化史作为新兴的门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和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作为早期的代表,已具有经典性意义。而近十年来文化史研究著作的不断涌现,无疑为这一领域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诸多论述中,许结先生的《中国文化史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可谓别开生面,引人注目。  文化史内涵极为丰富,如何提挈把握,至为重要。这本42万字的《论纲》,共21章(即21个专
自启蒙以来,大写的历史(Histo-ry—His-story)(他——上帝——的故事),被小写的历史(history)(他的——人——的故事)所取代,历史首先是关乎具体人的叙事。但是,我们今天读的历史著作,还是太多从上帝全知视角观照下的宏大历史。朝代更替,帝王沉浮,制度变迁,时代演进。而人在历史大潮中是那么渺小,如沧海一粟。最近看到一部不同凡响的历史教科书,它从活生生的人物人手,从私人史切入公共史
长久以来,外交战略的理论化问题一直是摆在国际关系学者,尤其是战略学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一方面,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如肯尼斯·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确实可被视为外交理论的基础,但因为其模型专注于体系层面,将国家简化成同质单元,用单一的假设来说明国家所具有的各种利益和动机,难以起到对具体外交政策的解释和指引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历史学分支的外交史研究在这方面虽有先天优势,却由于其不同于政治学的研究特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品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面,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20课《棉花姑娘》课堂教学为例来谈谈。   一、创设情景,培养批判性思维   低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上课伊始,我对
书院传统的传衍及其精神    书院之所以有研究的必要,一方面是因为书院这种教学机构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功不可没,有其独特的价值;另一方面是由于书院的教学方式对现今的大学教育模式有某种借鉴之用,亦即古今、中外之间可以互补。  清代书院承宋元明书院而来,与近世教育更多关联,其现代意义尤应值得留意。学者撰文研究清代书院,多有从此意图出发者,譬如谢国桢《近代书院学校制度变迁考》一文就表明此意:“当清光绪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光荣任务。这是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纲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