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再做决定

来源 :湖北教育·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GYXK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同事在办公室里聊天,说到现在任性的孩子越来越多。后来不知怎么说到了贾宝玉,有老师说,年轻的时候特崇拜贾宝玉,因为他有个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后来做了班主任,也做了家长,却越来越不喜欢贾宝玉——刚才还好好的,一会儿就把玉摔了,现在的学生也是这样,不听话。
  不料,坐在角落里的一位老语文教师慢慢腾腾地说:“贾宝玉有脑子,而且也听话。”他捧起一本《红楼梦》,翻开说:“你们看,等到贾母哄他说黛玉原来也有玉时,‘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宝玉不是不听话的人,而是‘想一想’然后才决定是否听话的人。”
  “想一想”,然后才决定是否听话,这对孩子来说,要求有点高,但对于培养独立而健全的人格来说,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抓手。
  有时候,一些“听话”、认真的学生,其成绩反而不如不怎么“听话”的同学,除了学习基础和智力差异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会“想一想”再灵活地处理,耽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一次晚自习,我发现一位女同学一直在做一张数学讲义上的最后一道题,做了擦,擦了做,到第二天上课前还在做。我问,你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作业吗?她说不能,看来要挨数学老师骂了。于是,我提醒她,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如何才能不被老师批评:找已经做好的同学抄?说其他作业太多来不及做?说数学老师布置作业太多、太难?最后,我们一致决定说出实情。其实,我关注的深层问题是:这样的女同学太“乖”,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于是,我建议她参考其他同学遇到类似情况的做法。最后,她跟我说,以后遇到难题,如果实在做不出,就先放一放。数学老师也表示同意,并且不算她没完成作业。
  有时候,平常在班主任或任课老师面前“很听话”的学生,在非“现管”的人面前却出乎意料地做出一些“很不听话”的举动。这使得我们感觉平时对学生教育引导的努力全白费了,其实关键还是没能引领学生真正懂得遇事要好好“想一想”。
  一天,小朱穿拖鞋到教室被值班的老师发现,受到批评还不服地顶撞说:“天这么热,教室里没安空调,还不让我们穿拖鞋,那么生产出拖鞋来干什么?”我把小朱叫到教室外面,没有批评他,让他反思两个问题:一是今天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把拖鞋穿到了教室?二是顶撞老师时,他心里真正的想法是什么?他说,出宿舍的时候因仓促而没有换鞋,天热得心里有点烦,正好看到值班老师不是自己的任课教师,那些话就冲口而出了。我点了点头:你已把自己的心理摸清楚了,剩下的就是该想一想如何处理这件事了。他说,我去写一份检讨。我说,不用写,就去想一想。第二天,小朱主动找到我,说他想好了,要去跟值班老师道歉,说今后遇事不能意气用事,要先想一想。最后,那位老师也很宽容,还邀请小朱今后帮助他进行年级管理检查,小朱欣然接受了。
  有时候,对于太听话的乖孩子,我们还要适当鼓励,让他们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顺应自我”而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小杨是我的一个学生,住校两年多来,除了隔周回次家外从未出过校门,因为她的班主任说过,喜欢上街的学生大都不是好学生。而据她的作文反映,她其实吃不惯食堂的饭菜,很想到外面去吃饭。有一次,她实在忍不住,向班主任谎称“买药”,出去吃了一碗面,而后在作文里流露出了一种“负罪感”。我在批语中说:你把这次“违规”的行为写到了作文中,就说明你有过思考,“想一想”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说明你离“长大”不远了。
  可见,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再决定是否听话,还须在充分了解他们的同时,充分地信任他们。这样,学生才能“听话”而又不失自我。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材料不多怎么办?提出的解决方法是:一材多用。然而,一材多用正异化着写作目标。   一、一材多用暗含的前提及对写作目标的异化。   一材多用的前提是,认定学生材料匮乏。以在老师引导下产生的论点为圆心,对照学生拥有的相应材料,就可认定学生材料匮乏。从时间维度看,分析学生材料匮乏现象,结论有两点:一是平时没有注意素材的收集、整理、积累,导致材料匮乏,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在具体使用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