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课程改革教学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已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由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目前思品课教学现状与其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把握的“度”至关重要。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对“度”的把握谈一点的个人的一些想法。
“度”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一定事物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的有机统一。正确把握教学中的“度”,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中教师要适度转变思想观念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其中既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对于思品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由于思品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
从教学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往往出现思品课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道德水平两张皮的现象,即人们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比如一些学生平日思品课成绩优异,而参加集体活动时也总是躲躲闪闪,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常互相嫉妒,搞不团结,显示出他们身上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和广阔的胸怀。诸如此类,就根本原因来说,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偏颇所致。
一般来讲,现在许多学校的思品课教学只满足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
我认为,思品课教学目标除以上内容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养成符合共产主义思想的道德规范。
二、思品课教学把握知识的深浅要有“度”
思品课教材知识面涉及较广,在教学中有为了讲清楚某些问题,必须对教材内容加以深化和拓展。但这种深化和拓展必须有个“度”,那就是课标的要求和受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
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个“度”,随意拓展教材的深度,就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既不符合课标的要求,也不利于受教育者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所以,拓展和深化教材有“度”,要以课标为依据,以帮助受教育对象理解和运用基本知识为原则。
三、注意知识传授的疏密度
知识传授的疏密度主要是指课堂信息容量的大小和知识点安排的疏密程度。一方面,如果知识面点太疏,信息量过小,老师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反来复去的讲解,激不起受教育者的求知欲,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另一方面,如果安排的知识点过密,信息量过大,势必对重点、难点问题讲解浅尝辄止,使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生吞活剥,难以消化吸收。由此可见,知识点的分布过疏、过密对教学都不利。
所以,老师一定要吃透课标,钻透教材、析透对象,才能在教学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才能找到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受教育者较好地消化吸收知识的最佳结合点,做到疏密适度。
四、把握好思品课提问的“度”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带有艺术性的提问,对于启迪受教育者的思维,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把握课堂教学提问的度应做到:
第一要难易有度。问题过易,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过难,激不起受教育对象回答的兴趣。所以问题的设计应是“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的程度。
第二,要数量有度。即课堂提问的次数不宜过多,频繁的提问,会使受教育对象因忙于应付提问,精神高度紧张,既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又不利于受教育对象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举例说明要有力度
第一,列举的事例在量上要充足,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思想品德课是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结合受教育对象的实际,运用具体真实的事例加以剖析、说明,以增强教育效果。
第二,事例的选择要典型、说服力强。如果事例不加筛选、引用过多,思品课就成了故事课,受教育者听得如坐春风,津津有味,但实际上,受教育者所学知识是一片茫然,无法掌握。因此,事例的选择要有“度”。教师一定要围绕论述加以筛选,选出最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事例加以讲解,做到以少胜多。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把握好社会大背景下的道德教育环境,按具体情况和教材,课标的基本要求,掌握火候,注意分寸,紧紧把握“适度”原则,做到“教与学”的完善统一。
(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桥中学)
“度”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一定事物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的有机统一。正确把握教学中的“度”,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中教师要适度转变思想观念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其中既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对于思品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由于思品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
从教学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往往出现思品课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道德水平两张皮的现象,即人们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比如一些学生平日思品课成绩优异,而参加集体活动时也总是躲躲闪闪,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常互相嫉妒,搞不团结,显示出他们身上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和广阔的胸怀。诸如此类,就根本原因来说,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偏颇所致。
一般来讲,现在许多学校的思品课教学只满足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
我认为,思品课教学目标除以上内容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养成符合共产主义思想的道德规范。
二、思品课教学把握知识的深浅要有“度”
思品课教材知识面涉及较广,在教学中有为了讲清楚某些问题,必须对教材内容加以深化和拓展。但这种深化和拓展必须有个“度”,那就是课标的要求和受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
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个“度”,随意拓展教材的深度,就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既不符合课标的要求,也不利于受教育者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所以,拓展和深化教材有“度”,要以课标为依据,以帮助受教育对象理解和运用基本知识为原则。
三、注意知识传授的疏密度
知识传授的疏密度主要是指课堂信息容量的大小和知识点安排的疏密程度。一方面,如果知识面点太疏,信息量过小,老师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反来复去的讲解,激不起受教育者的求知欲,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另一方面,如果安排的知识点过密,信息量过大,势必对重点、难点问题讲解浅尝辄止,使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生吞活剥,难以消化吸收。由此可见,知识点的分布过疏、过密对教学都不利。
所以,老师一定要吃透课标,钻透教材、析透对象,才能在教学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才能找到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受教育者较好地消化吸收知识的最佳结合点,做到疏密适度。
四、把握好思品课提问的“度”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带有艺术性的提问,对于启迪受教育者的思维,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把握课堂教学提问的度应做到:
第一要难易有度。问题过易,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过难,激不起受教育对象回答的兴趣。所以问题的设计应是“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的程度。
第二,要数量有度。即课堂提问的次数不宜过多,频繁的提问,会使受教育对象因忙于应付提问,精神高度紧张,既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又不利于受教育对象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举例说明要有力度
第一,列举的事例在量上要充足,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思想品德课是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结合受教育对象的实际,运用具体真实的事例加以剖析、说明,以增强教育效果。
第二,事例的选择要典型、说服力强。如果事例不加筛选、引用过多,思品课就成了故事课,受教育者听得如坐春风,津津有味,但实际上,受教育者所学知识是一片茫然,无法掌握。因此,事例的选择要有“度”。教师一定要围绕论述加以筛选,选出最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事例加以讲解,做到以少胜多。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把握好社会大背景下的道德教育环境,按具体情况和教材,课标的基本要求,掌握火候,注意分寸,紧紧把握“适度”原则,做到“教与学”的完善统一。
(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