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出来的明代沿海地区商人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_FF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沿海地区的贸易活跃、经济繁荣得益于当时当地的从商之风,并形或了商业传统,而这样的地域传统对于当时中国乃至今天社会影响很大。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有两个通行思维,一是学而优则仕,二是安土重迁,而这两点与商业精神和要求是相矛盾的。在封建各要素相当成熟,而且有资本主义商业萌芽出现的明代,商人这个群体构成较复杂。其中,明代沿海地区除了世代经商牟利之家外,也有一些商人以及商业势力是被“逼”出来的。
  首先,明朝沿海地区地少人多“逼”出很多商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注重农业,尤其是要农民安心务农。众所周知,农业的根本是得有足够的土地,尽管在明朝初年积极提倡垦田屯田,实际上在一些沿海省份,依然没有改变人多地少的情况,如福建、浙江、广东等省份,而福建地区最为典型。
  早在宋代、元代,福建商人就开始了由南而北,驾海船经山东,到朝鲜,再赴日本的经商路线;南方商业航线,则是到南洋各岛。到了明代,福建商人这样的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耕种的土地少。明代一位官员对此有描述:“闽中有可耕之人,无可耕之地……尝观漳郡力农者,散处七闽,深山穷谷,无处无之。”(《虔台倭纂》)土地如此紧张,致使福建地区的百姓不得不到处寻找可耕之地,甚至还带着农具跨省打工。如此,明代福建出现很多经商之人也就顺理成章了,否则的话,在中国传统的安土重遷的农耕文明思维下,百姓是不会轻易离开乡土的。鉴于福建沿海的地域状况,福建商人不仅在内陆经商,还积极参与海外贸易。自明朝永乐、宣德年以后,福建沿海各地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逐渐增多,到了明朝中后期的隆庆、万历年间,福建商人从事海上贸易已成习俗,政府也无力禁止,不得不在事实上给以承认。
  其次,家境贫寒也“逼”出来不少沿海地区商人,这种从商情况所占比例颇多。著名社会经济史学家傅衣凌先生认为,明代福建海商的重要构成之一,是“被传统的封建关系所排斥出来的地方贫民,尤其在人多地少的沿海地区,他们迫于衣食,因而下海通番”,明代福建漳州、泉州很多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都是因贫寒被“逼”在外经商的。“于是饶心计者,视波涛为阡陌,视帆樯为耒耜……贫人以驱”,意思是说,在贫困的压力下,“穷则思变”,沿海一带稍有头脑的百姓即把在海上从商谋生看成同在陆地耕种一样正常。
  福建晋江的儒生黄继宗,因为父亲早早去世后,家道没落,不得不挑起养家的重担,“父没,家贫,稍治生”(《泉州府志》),因为他勤奋聪明能吃苦,最后从商致富。这样的例子很多。
  明代冯梦龙的市井小说《徐老仆义愤成家》中,就写了一个浙江的例子。明代嘉靖年问,淳安县一户徐姓人家,兄弟三人,本是个较殷实的农户,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仆叫阿寄,后来徐老三去世后,老大、老二急着分家,两人将牛马分给了自己,将阿寄分给了徐老三家。徐老三的遗孀颜氏,带着五个孩子,还有老仆夫妇要养活,老仆就为她谋划了经商做生意养家的对策。无奈之下,颜氏变卖了衣服首饰,凑了12两银子给老仆作为生意本钱。阿寄经商有方,贩漆、贩米,“一连做了几帐,长有二千余金”。实际上,这时的老仆阿寄如同一个商业职业经理人了。十年后,“家私巨万”,阿寄又建议颜氏置办了田宅庄园。文学来源于生活,可见,在明代民间,因贫被迫而跑四方从商、由从商而致富的例子不在少数。
  再次,有些儒生放弃科举入仕的人生规划而经商。这类人原先是打算考科举,走仕途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弃而从商。如福建安平人杨乔,原先家境还可以,他早早入私塾,“十岁通经史大义”,闻名乡里,如果坚持考科举的话,金榜题名入仕途的可能性很大,然而在他十多岁时,父亲和大哥相继去世,二哥又患病,家里只有他一个男丁了,于是他只好“辍儒之贾”,经商养家。
  也有考试不顺而弃儒从商的。万历年间的宁波人孙春阳,原来在私塾苦读,但是连科举初级考试童生试也没有过,于是转而做生意。他在苏州开了杂货铺,经营极为成功,连官府进贡给皇宫的贡品很多都在他的店里采购。孙春阳杂货铺从万历年间开始,一直延续了200多年,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老字号。
  文献显示,明代福清一带的商人很多是“学不遂,则行贾四方”的儒生,他们在打理繁杂商务的同时,“多属儒贾兼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儒商。这些经过儒家文化熏陶的人踏入商界,也给当时的商业注入了清新之风。
  第四,还有一种带有鲜明烙印的“海商”,他们多数是被官府的打压给逼出来的。明朝开国,为了政治目的,厉行锁国政策,禁止制造适合海上航行的双桅大船,“片板不许下海”,在倭乱时期,甚至还将海边的居民强行迁徙到内地。一切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试图达到禁止百姓与海上势力来往的目的,效果不能说没有,尤其是政治上的。但是,沿海居民为了生存,有势力、胆子大的商人为了获利,铤而走险,偷偷地与海上外来商人贸易,以获取暴利。如福建地区,
  “15世纪上半期,漳州的海商们已然无视政府的禁令,与海外进行交易活动”。(《明清时代:海洋与帝国》)
  当明帝国高层发现自己疆域内有商人胆敢违抗国家指令与外人“勾结”时,派出了帝国军队清剿,扫除了沿海的几个贸易繁荣的“窝点”。从几次明帝国清剿中逃出来的沿海商人,索性建立起了自己的海上武装势力,并且为了壮大声势,还与日本等海上国家的流浪势力勾结,形成了扰乱明帝国版图、影响了明代历史的“倭寇”集团。从目前可以得到的史料中,显然能看出“倭寇”中的很多明朝商人的真正目的还是做生意赚钱,并没有什么政治目的,因此,当明朝廷对中国海盗“招安”时,他们都屡屡“中招”,如汪直、徐海等。
  总而言之,且不论明代沿海众多百姓是在什么样的境况之下,改本业而从商的,就历史客观而言,明代沿海地区的贸易活跃、经济繁荣得益于当时当地的从商之风,并形成了商业传统,而这样的地域传统对于当时中国乃至今天社会影响很大。
其他文献
现在提到“天府之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成都平原。实际上,历史上的天府之国包括成都在内,还有多个地区,包括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那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为什么只有成都平原能承袭“天府之国”的名号并当之无愧,独占至今?  陆海,指物产丰饶之地。中国经历几千年的农业历史,区域性的农业中心遍布南北,陆海渐次出现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陆海是天府称号的前提,在浩瀚的史籍中,有多个号称“天府”的地方,这些地方在
期刊
马修·弗林德斯,英国航海家、探险家、杰出的地图绘制者。曾围绕澳大和亚探险航行,发现了澳洲许多新的地区并为其命名,绘制出世界上第一幅澳洲全图。  在澳大利亚许多城市,你都会遇到名为“弗林德斯”的建筑、火车站、街道甚至大学,而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两百年前对澳洲大陆进行探险并且获得详细信息的马修·弗林德斯(Matthew flinders)船长。出发  位于南太平洋的澳洲大陆很早就有欧洲人陆续涉足——最
期刊
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成都东进带来发展机遇;“一山连两翼”的宏图规划,又将为东山历史增添崭新篇章。  从2010年开始,成都市每年净增加50万人口,人口增速已达3%以上。这大概是北京上海10年前的水平——即中心城区不断积聚的状态,预计增长势头还将持续5到10年,按照国内外城市发展规律,增速超3%的人口高速增长时期正是特大城市进行空间结构调整的窗口期。  要解决这个“单中心”的城市病,城
期刊
这是一家非营利的机构,但其影响力并不亚于任何一家全球五百强企业,从某种程度说,这个机构甚至影响了时代的走向和历史的进程。  本文要讲的这家公司非常特殊,第一,它不以赚钱为主要目的;第二,它从没有出现在全球五百强的排行榜上,但它的影响力,可以说并不亚于任何一家全球五百强企业,以至于达到影响了时代走向和历史进程的地步;第三,它由一群以智谋见长的高级知识分子构成,仅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超过三十位,拥有博士学
期刊
蜀道难,从来没难住人心。出于军事目的,古人在川陕的崇山峻岭之间开通了四条蜀道。幸运的是,蜀道上流通的不仅仅是军队,还有移民、商旅、文化……  持仙李白的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让蜀道闻名遐迩。作为保存至今的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古蜀道是四川及西南地区对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纽带,司以与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等文化线路相媲美。蜀道虽“难”,依然成为了川陕两地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纽带。01 
期刊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瓦尔特·博斯哈特(1892年生于瑞士,1975年卒于西班牙)从1920年代开始拍摄东南亚和
期刊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予表我心?”一只绘有红叶寒蝉的温酒盅,竟然引出了两个家族两代人的变法维新往事。  一个偶然的机遇,我在中华古玩网上发现一只极其精美的温酒盅,在器身绘画与题款上,我发现了我的曾叔祖华培公的名字,并由此挖掘出晚清变法维新时一段凄美的往事。  细看这温酒盅,胎佳釉美,器身图案是仿清康熙时称“三绝”的绘画大师新罗山人华岩笔意的草虫画:山石上伏着一只小蝉,一枝红叶极写
期刊
位于西南一隅的龙泉驿,曾经进入过远隔重洋的美国人的视野。那是在1941年,龙泉驿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传统乡村社会的  《生活》見证龙泉驿的古老生活方式  《生活》周刊封面  1941年,美国掌控《时代》《生活》《财富》三大媒体的传媒大亨卢斯,提出美国世纪理论,其要义是支持中国更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为此他派出记者来到中国,重塑中国形象,鼓动美国政府和人民支持中国。著名摄影师卡尔·迈当斯携夫人进入中国,
期刊
在东山这片土地上,历朝历代人才辈出,既有济世扶贫的圣人,也有坚守节操的隐士,尤其在近当代,这里更是产生了几位国学大家。朱桃椎:隐士的典范  隋末唐初时期,龙泉山脚下的大盘石山道旁,依山洞搭建起一座简陋的茅屋,茅屋旁边即出川的大道,山上蓁莽丛丛,松涛阵阵,屋前小河蜿蜒,流水潺潺。这就是隐士朱桃椎的乐土。朱桃椎自云厌恶尘世俗务,所以隐入山野,以清闲生活为乐。起初他对“好古之士”,即读书人很热情,这些人
期刊
公元16世纪。在近代西方早期殖民者开始疯狂海上扩张的过程中,葡萄牙曾在中国香港的屯门地区短暂建立过殖民统治。然而,明朝官员汪鋐带领军队创造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成功战例.取得了中国抗击殖民侵略的首次胜利,却也对明朝的海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说起中国香港的近代史,人们往往想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香港被割让,这也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但其实早在明朝时期,就曾有葡萄牙殖民者强占中国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