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开展“综合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feng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能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扎实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呢?本文从“激趣引入“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有效实施“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有效利用“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效拓宽“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多渠道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语文素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课程标准》)
  那么,如何用好“综合性学习”,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激趣引入“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综合性学习”都是专家精心编排的,如何顺利实施“综合性学习”,激起全班学生的研究兴趣呢?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并上好“综合性学习”导入课。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中华传统文化”专题。在这一单元课文后,教材安排了一个小综合学习。教材中仅告诉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有剪纸、陶瓷、国画、戏剧;有风俗习惯,元宵闹花灯……学生看了之后,仅有理性认识,没有形象的感性认识,认识不深刻,难以激起兴趣,难以深入、有效地开展综合性活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我在实施该“综合性学习”时,精心设计了多媒体单元导入课。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赵州桥外,我还搜集了一些中国建筑文化图片,如长城、故宫建筑群、布达拉宫等,并简要讲述了故宫建筑的神奇:9999间房屋,没有用一钉一铆,至今依然牢固;分析了越剧、川剧、京剧、豫剧、藏戏等唱腔;欣赏了式样不同的剪纸;学习了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奔马图、齐白石的虾……培养了学生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引发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这样教学,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为后面分小组开展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导入课的形式是多样的。可在“综合性学习”前专门预设一次活动,事先策划好活动的进程,准备好本次活动的图片、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有效实施“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
  1.自愿结合,以趣分组。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后,要趁热打铁,引导其自主选择、以趣分组。
  2.制订计划,便于开展。为了使活动更严谨、规范,各小组共同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3.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团结互助、互相帮助地解决搜集信息中遇到的困难,增强合作意识。
  4.展示成果,评比奖励。如何展示活动成果,让学生互相学习,并激励先进者呢?开好“成果展览会”,进行总结性评价。可采用多样形式,展示各组的成果。
  三、有效利用“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1.锻炼讲解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讲解能力再高,不如学生讲解能力高。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讲解能力,在教学阅读材料中的诗歌时,我要求学生每首诗歌按照“解诗题、知作者、明字义、解诗意,悟诗情、赏析诗”六步,自己预习。预习好之后,小组内人人都练习讲解。得到同学的帮助、指导,再推选优秀的在全班讲解。学生讲解时,教室内鸦雀无声,同一首诗,三四个人讲解,学生从不同侧面对这首诗理解得非常透彻,然后教师对学生讲解不到位的补充讲解。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2.培养朗诵能力。在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活动时,举办一次朗诵会。要求按刚开始学习时分好的:诗经组、唐诗组、宋词组、现代诗组、儿童诗组、外国诗组分别准备朗诵材料。如宋词组,可选择李清照、辛弃疾、纳兰性德等这些词人的代表词,挑最喜欢的一首朗诵。朗诵比赛先在小组内进行,在每组推选一两名朗诵优秀的,全班比赛,评出一、二等奖,并发物质奖励。学生非常喜欢,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经典诵读的种子。
  3.创作诗歌,锻炼写作能力。在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时,学生编写了许多富有童真、童趣的小诗,虽然写的不是那么精美,但我鼓励学生把写的小诗装订起来,编一本班级诗集,并给诗配一幅插图,给诗集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新芽集》《蓓蕾初绽》、《春蕾》等放在教室书架上展览、传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才能。
  四、有效拓展“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只是“综合性学习”为我们提供了例子,我们才去研究。在学习课文时,在生活中,为了更深刻地探讨某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开展专题综合性学习,进行深入研究。
  1.利用、开发教材资源,进行专题研究。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教材时间跨度大、有些句子难以理解。课题中美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都需要深入研究,我们开展了《走近居里夫人》专题研究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居里夫人传》,上网看电影《居里夫人》,走进作家梁衡,查阅梁衡的资料,了解他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搜集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关于镭的资料……学生对居里夫人的了解更深刻,也从她身上明白人生的意义,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
  2.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专题研究。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开展“永远的端午”专题活动。搜集描写端午的诗词、由来和习俗(吃粽子、赛龙舟、五彩线)故事,动手编五彩中国结等活动,多渠道了解屈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让屈原爱国爱家乡的精神永驻学生心间。
  通过扎实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今虽然已经有不少民俗文化研究学者对文字资料进行了整理,但是关于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工作仍不够,不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推介。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对民俗文化对外宣传册资料翻译策略的分析,研究了在其指导下的旅游资料的翻译工作。对少
语文课改实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融洽了师生关系。我们看到,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几个误区。  一、语文课轻“语”  由于语文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论争尘埃落定,教师们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同时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倾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文本理解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
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小学语文本身蕴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心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实中,有些语文教师只是把语文课当做工具课,把优美生动的语文教材讲“死”,断章取义,内容枯燥无味,毫无美感,更谈不上深刻体会作者写文时的情感,理解作者所抒发的精神。  诚然,在有限的时间里,当然不可能把一个个学生培养成颇有建树的语言文学大师,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语文教育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