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提炼中心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三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的中心思想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一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中心思想的归纳分析,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语言归纳出来。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
  1.审题概括法。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有些文章的题目就可以启发我们正确地概括中心思想。但是用这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一定要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与题目的内在关系。如果题目已简洁地点明了中心思想,我们就可以用扩句的方法,在题目上适当增加词语,将其扩展成意思完整的句子,这个意思完整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2.摘句概括法。在阅读和分析文章时,要注意找出中心句,这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很有帮助。中心句一般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也有少数出现在文章中间,有的中心句也会在文中反复出现。不管怎样,对中心句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修改,才能准确、完整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重点段概括法。许多文章总是某一部分或几段集中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些段落叫作重点段。抓住这些重点段进行认真的理解,去粗存精,然后用恰当的语句来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会很容易概括出来。
  4.主要内容概括法。许多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不是非常明显。写事的记叙文总是在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人的记叙文则是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或心理活动来表现中心思想。因此,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就一定要通读全文,理解主要内容。然后再进一步地分析、把握、领会作者写这些主要内容的意图。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可以用比较简练、准确、完整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当然,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炼并不能仅仅拘泥于上述几种方法,最为重要的是对文章的反复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准确提炼中心。
  【金题回放】
  ①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不走。
  ②这是一个六七岁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机器里出来,又装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一下那充满诱惑的冰激凌。
  ③“不,咱们不吃这个,咱们走!”旁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妈妈。她一边说,一边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
  ④“不,我不走,我要!”孩子反扯着妈妈的手,僵持着。
  ⑤“那个东西凉,吃了会肚子疼。”
  ⑥“不,妈妈,我不怕凉,我不怕疼!”
  ⑦“那也得等你爸爸回来再买。”
  ⑧“不,爸爸到老远老远的地方挣钱去了,我现在就要!”
  ⑨ 这个超市位于小城的繁华地带,穿梭出入超市的人好多,有人好奇地往母子这里瞅上一眼,有人连瞅也不瞅,就径直走开了。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也独自安详地做着他的冰激凌,并不朝母子这里瞅上一眼。
  ⑩“妈妈,我就是想尝尝那个东西是什么味儿。”
  “是……你管它是什么味儿!”母亲见孩子仍然扭着不走,有些急了,“啪”一巴掌拍在孩子的屁股上。孩子“哇”地一声哭了,猛烈地抽泣着,样子委屈极了。
  好多双眼睛一下子聚拢了过来,带着惊愕、疑惑、责怪、怜悯、叹息,或者其他别样的神色。这仿佛又是一场热闹,这些人聚拢着,不肯离去。
   这时一位衣着光鲜的妇人,走到卖冰激凌的面前,要了两支冰激凌。她把其中的一支给了自己的儿子,然后快步走到哭泣的孩子面前,蹲了下来,把手中的那支冰激凌递给了他。
   “给,亮亮,别哭了,妈妈不愿给你买,阿姨给你买。”她摸了摸孩子的脑袋,接着说,“几个月不见,亮亮又长高了!”说完后,她站起来,朝孩子的妈妈微微点了点头,笑了笑,便领着自己的孩子走开了。
  孩子不哭了,手里举着那支冰激凌愣在那里。一样愣在那里的,还有孩子的妈妈。
  走出人群后,那位妇人的儿子也有些不解,他扯住妈妈的衣襟问:“妈妈,你认识亮亮?”
  妇人说:“不,妈妈不认识。”
  “那你怎么知道他叫亮亮?为什么要买冰激凌给他?”孩子依旧寻根究底,想要弄个明白。
  妇人笑了,说:“孩子,不要问这么多了,等你长大后,妈妈再告诉你。”
  也许,若干年之后,妇人早已忘了这件事情,而他的儿子也忘记了问母亲答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妇人用智慧为那个陌生的孩子付出爱的时候,这个世界早已因为她的这个举动而变得不同寻常。
   (选自《中国青年》)
  1.这篇小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的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2.小说第②节加点的“那个”能否换成“冰激凌”?第节加点处作者为什么用“拍”不用“打”?请分别说出理由。
  3.第⑨节和第节中都写到了周围人的反应,这些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4. 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说说这篇小说结尾的作用。
  5.当今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但还有许多弱势群体有待关注和帮助。文中这位妇人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不少于80字。)
  (2007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试题解析】
  《总有一刻,不同寻常》这篇小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感情真挚,主题鲜明,主要表现了一位妇人用智慧为一个陌生的孩子付出爱。试卷中共设计了5道试题,主要涉及结构特色、词句理解、情节分析、中心提取及拓展迁移等考点。
  第1题为填空题,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不难看出这篇小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第2题考查的是对词语运用的分析,对词语运用的理解分析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也要考虑人物的身份和人物的内心情感。第1问,“那个”不能换成“冰激凌”,因为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这个乡下孩子家境贫穷,没有见识过冰激凌。第2问,作者用“拍”而不用“打”,是因为“妈妈”无力满足孩子的愿望,想尽快离开这个尴尬境地,“孩子扭着不肯走”,她不忍心“打”孩子,无奈之下不得不“拍”,表现了对孩子的疼爱。
  第3题既考查了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也要求理解、分析了环境在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第⑨节和第节中都写到了周围人的反应,这些文字不能删去。这些文字交代了社会环境,反映了出入超市和路过的人们,以及冰激凌商贩的冷漠、麻木,显示出社会冷漠的一面。对这些人的描写也为下文衣着光鲜的妇人的出现作了铺垫,反衬出衣着光鲜的妇人的光辉人性——亲切而富有爱心,给人温馨和希望。
  第4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结尾作用的分析,题干中明确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分析,也就是从文章主题的角度理解结尾的作用,“妇人用智慧为那个陌生的孩子付出爱”,画龙点睛,暗示了小说的主题。从形式上看,文章结尾在结构上照应标题,点出“不同寻常”的含义,还照应了妇人留下的悬念,但对妇人的“谎言”点而不破,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第5题是一道主观性的拓展试题,文学作品对人的思想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好的作品有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示例:人是生而平等的,需要帮助者和助人者人格上的平等。我们帮助他人时要更多地为他人着想,不能伤害其尊严。这篇小说中妇人给了我们更可贵的启示——她的冰激凌里有对弱势者的尊重,有亲切和温馨,更有平等的价值观——它不是施舍,而是亲爱的“阿姨”送给“几个月不见”的“亮亮”的小礼物。这善意的谎言,是富有智慧的爱,让贫穷的母子避免了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施舍的尴尬。
  
  【技法提升】
  为了达到准确地分析归纳文章中心这一目的,解题时要注意三个原则:(1)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3)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除此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概述中心要点时,要注意保持概念的一致;(2)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3)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练确切;(4)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5) 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6) 掌握常用方法:标题法、开篇法、结尾法、摘录关键句法、自拟法。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根据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的课文内容和学习要求,构建了涵盖“课文导入、会意拟题、写法感悟、语句品味”等内容的渐进式“四步法”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拓展能力;并结合最新人教部编版教材的特点和新变化,从“示范朗读创设温馨氛围,引领学生进入品读的意境;丰富的课堂活动调动学习兴趣,达到
祖父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的鼻梁很高,喜欢穿灰色或青黛色的毛衣。下雨的时候,他撑一把黑色的伞。  我对他,总是带有几分惧怕的,他深凹的眼眶里,仿佛流转着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有时,他抓住我的手,我便能摸到一道道的沟壑,里面流着生命的长河。他是经历过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的人。他们这代人的苦,我们无法体会,可是我们这代人的心,他们又怎会理解呢?  大概的确是这样的,我同他讲学校里的趣事的时候,他一言不发
欧洲有一个传说,在哈立希岛上有姐弟俩,弟弟出海打渔了,姐姐爱尔克则每日每夜点着一盏灯笼,她用这灯来给航海的弟弟照路,等待弟弟的归来。于是这灯也就成为希望的象征,成为盼望归来的象征。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一文中,把自己比作出海远航的人,而爱尔克的灯光也化作心灵的灯光,照耀着巴金追求真理的辉煌人生。  本期特邀主持:汪兆龙
层层叠叠,突兀嶙峋是岩;苍苍茫茫,奔腾不息是水。这里是黄河,是壶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繁衍生息的舞台,也是我演绎生命与民族情怀的舞台。  我,高原融化的雪水,自群山之巅奔涌而下,带着势不可挡、奇伟磅礴的力量,聚群流而奔流,最终汇聚成涌动咆哮的黄河之水,来到了这险峻的壶口,这个让我吃尽了苦头又出尽了风头的舞台。  我裹挟着巨浪,一路而下,披关夺隘,义无反顾地朝壶口冲去。天是寂寂的蓝,石壁是寂寂的灰,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拓展阅读——  孩子,你整天坐在尘土中玩着一根断掉的树枝。  我微笑地看着你玩着那根折断的小树枝。  我正忙着算账,一小时一小时在那里加叠数字。  也许你看我一眼,想着:“多么愚蠢的游戏,竟把你的早晨给浪费掉了!”  孩子,我已遗忘了专心致力于树枝与泥饼的艺术了。  我追寻昂贵的玩具,收集大批的金银。  你用随手所得创造了你欢乐的游戏,而我却耗费我的时间和精力,在我永远也得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读者对叙事类文本构思艺术的审美追求。对于作者来说,同样应该具备读者意识,即在构架文本的思路时,来点“起承转合”,致使“曲折有致”,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起承转合”,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阐述,转是转折,合是结束全文。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也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旧时诗文写作结构章法常用此程式。现代叙事类文本常常采用此法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30年前,这里有我们琅琅的读书声,有我们叽叽喳喳的交谈声,有我们爽朗开怀的大笑声;还是在这里,窗外树影婆娑,摇曳多姿;燕雀轻盈,鸣叫着从窗前掠过……  而如今,我们相聚在这里——我的母校。30年前,同学们各奔东西,天各一方;今天,我们从世界各地赶过来,又像30年前那样,在这间教室里相聚了。30年的时间,曾经的同桌也不再熟稔,曾经的好友竟有些不知所言……  30年光阴的流逝
摘 要: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应达成的关键能力。《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鼓励教师应用空间开发备课授课、学习指导等教学活动。”微课——作为“互联网 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各大中小学得以广泛应用。以“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解题型微课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吃些粗粮。  不要轻信你听到的每件事,不要花光你的所有,不要想睡多久就睡多久。  无论何时说“我爱你”,请真心实意。  无论何时说“对不起”,请看着对方的眼睛。  永远不要以貌取人。慢慢地说,但要迅速地想。  记住:那些敢于承担最大风险的人都能得到最深的爱和最大的成就。  给妈妈打电话。如果不行,至少在心里想着她。  如果你失败了,千万不要忘记吸取教训。  记住三个“尊”:尊重你自己;尊重别人;保
在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有一个选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能掌握这个知识点,对于我们的解题将非常有帮助.  一、 根与系数关系的推导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0(a≠0)来说,如果b2-4ac≥0,那么它的两个根分别为  x1=,x2=.  ∴x1 x2= =-,  x1·x2=·==.  我们把x1 x2=-,x1·x2=这两个简洁的关系称为根与系数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