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浅谈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eora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对于诗歌的讲授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能初浅的理解,这实质上是对古诗资源的极大浪费。既然读诗诵词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把这个目标融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呢?特别是当儿童已经学习了一两年的诗歌之后,让她们在学习诗歌的同时,学会较好的运用语言,不是既可以达到传统教学的目的,又可以解决语言培养的目标,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小学古诗;知人论世;情景教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星,是我国特色文化的一个象征。诗词文学博大精深,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而且语言凝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传承着祖国文化的命脉。如何让小学生学习古诗、热爱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一文中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把“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用到古诗鉴赏和理解中来也是非常古诗教学的重要方法和原则,古诗是诗人思想倾向和人生理想的寄托,是诗人真切感受内心所发出的肺腑之言,诗人在描写景物时都带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思想主张。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时应适当地向学生讲解一下诗人的生平、性格、诗风和诗歌创作背景,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加真实深刻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倾向和诗歌内涵,还能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以供以后碰到同一诗人的诗歌创作时推此即彼,此外,更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文学性色彩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题西林壁》一诗时就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苏轼的人生经历,他诗歌创作的风格以乌台诗案为界主要分成两种风格。前期的作品很大气磅礴且豪迈奔放,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较强;而后期的作品大都豁然恬淡、质朴清新,并有尚佛崇道和回归自然的倾向。学生了解了苏轼的一些人生经历极其风格风水岭,就能大致揣测出诗歌的主旨倾向了。
  二、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
  让学生品味语言,首先要将语句读懂,因为古诗的语言具有意思跳跃、语句浓缩、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特点,而这些对于初学的小学生来说,成为了古诗教学中的一大障碍。为此,要以小学生的特点为依据,将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教授给学生,以帮助其疏通理解:一是要先分词进行解义,对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进行逐词逐句的理解;二是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可概括为“扩、留、补、换、调、嚼、连”七个字。扩:即将浓缩的词语扩展开来,使词句的意思更加具体化、明显化;留:即要保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补:即要补上诗句中省略的成分,使其更加通顺;换:即要更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调:即要调整顺序颠倒的词语;嚼: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品味诗中关键的、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连:将各句所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因此,在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古诗的学法,在讲解中指导,在指导中练习,启发学生领悟古诗学法的用法。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体会意境美
  要让学生领会古诗中的意境,就是要使学生感知诗人所描绘的鲜明的画面,然后通过想象,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为了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与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引起共鸣,除了要帮助学生消灭文字上的障碍外,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技巧和方法。如可以通过景物观察、提供史料、板书示意、联想对比等方法进行。例如:韩愈的《早春》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是诗人经过仔细观察而提炼概括出来的对早春特有的景色的描绘。“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诗人爱惜早春的真挚感情的流露。如能引导儿童去实地观察一番,就会感到“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得非常真切;然后进一步去体会诗人爱惜早春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联想可使儿童认识到自己正像初春萌芽的小草,生机勃勃,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应趁此时机努力学习。
  四、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古诗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的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其次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
其他文献
摘 要: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1)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
摘 要: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创造了优良的学习环境以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灵活多样的表现方法,寓教于乐,情景交融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关键词:视觉艺术;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现代化信息技术介入美术课堂教学,
摘 要: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就是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应运而生的,因为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所以研究支架式数学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分析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以及在数学课堂应用的一般模式。  关键词:数学;支架式教学;学生  教育学理论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那就是建构理论,一般而言,建构理论中共有三种教育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式教
伊秉绶(一七五四—一八一五),清代书家.字祖似,号墨卿、默庵.汀洲(今福建宁化)人.官惠州、扬州知府.工书画.著有《留春草堂集》.伊秉绶书法诸体皆工,行出于颜真卿,活泼劲健,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和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一般方案,可以作为一般性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的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利用现状;数据建库  一、水土保持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的实施  近年来市场经济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土地有偿使用及第三产业用地的发展,也要求对原有城市土地分类进行适当调整。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科学实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基本条件已基本具备。新土
期刊
摘 要:诚信是现代人文明人的名片和通行证。诚信道德的建立,是以每个人的诚信为基础的。诚信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学校是诚信教育很重要的场所,诚如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的,“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应“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学生;诚信;措施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