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课堂 精彩教学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igat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下教学的本质在于交往互动。课堂教学就是师生的交往、生生的交往;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就是教与学主体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广大的一线教师满怀激情地积极探索,在课堂上努力以“问题解决、活动参与”等形式实现教学互动。观察思想品德课,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互动方面做出了大量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学互动实践的观察和思考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平时的观察学习采集了一些教学互动的案例,以作分析样本。
  案例一:“享受学习”一开始,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对“学习是苦多还是乐多”进行辩论,许多学生冥思苦想,由于思路狭窄而滞塞,发言的也总是那几个好学生,其他学生一直充当听众和看客的角色。热闹者热闹,旁观者冷观,课堂气氛并不和谐。无奈,教师只好偃旗息鼓,草草收场。
  分析:在这堂课中,教师是想组织学生通过辩论活动达到理解“学习是一种享受”的教学目标。可是,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由于问题设计过于宽泛,而且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情境支持,学生既不能获得必要信息,也不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课堂于是出现了“学生思路狭窄而滞塞,发言的也总是那几个好学生”的现象。这说明教师没能以学生为中心,处理好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自然,学生反映平平,课堂出现冷场。在教学过程中,当一部分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一直充当听众和看客的角色”。整个课堂教学只是部分学生和老师互动,而不是所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这使教育目的的实现具有不完整性,与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要求不相符合。而且,从前至后,“许多学生冥思苦想,由于思路狭窄而滞塞,发言的也总是那几个好学生,其他学生一直充当听众和看客的角色”,这也反映了教师对教学互动理解的不全面性,不能尊重和利用不同学生的异质性特点,采用小组交流合作等形式,组织学生互动,从而发挥集体的力量,让互动精彩而有活力,让所有学生都能进步。
  案例二:某位教师上“唱响自信之歌”的公开课,模仿了央视的“幸运52”、“梦想剧场”等栏目,把他们的形式一一搬进课堂。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情绪激动,气氛活跃。当教师言归正传请学生总结知识达成教学目标时,学生却表情茫然。铃声响起,课堂教学匆匆结束。
  分析:上述課堂教学现象非常突出和典型地反映了教育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的做法,他们一遇到公开课就组织教学互动,制造热闹氛围。可是仔细思考和分析,我们发现这种虚假的互动只有表面形式,没有实质内容和内在目标。所以,教学中虽然气氛活跃,充满“动感”,可是一遇到问题,学生就会由满脸兴奋变成一脸茫然。在组织教学互动时,教师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没能正确理解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出现了“形式的绚丽掩盖了内容的光芒,课堂只是游戏的场所”的现象,整个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案例三:一位教师在教学“丰富多样的情绪”内容时,因为学校刚刚举行过运动会,教师趁热打铁,设计了“抓手指”的游戏来让学生感受情绪变化的滋味,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词汇搜索、表演的大比拼来理解情绪的内涵,交流运动会期间的情绪表现及其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来感悟情绪的神奇和双仞作用。课堂上,学生对情绪的表达十分到位,整个过程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惟妙惟肖的表演,妙语连珠的陈述,使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情绪随着讲述者的情绪变化而起伏,感悟深切。最后,让学生在歌曲《祝你平安》的优美旋律中静静地在书签上写下自己对情绪的感悟,送给同学、老师和父母。
  分析:这堂课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要求,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可以说是“动感课堂、精彩教学”。首先,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所喜爱并积极参加过的运动会经验,既开发了教学资源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游戏,采用小组合作。因为方法得当、形式合理,所以既全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学习合作共同进步。第三,整个教学互动不仅目标意识明确,而且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实现效果很好。从“抓手指”游戏,到小组合作词汇搜索、表演,再到交流运动会,最后到写下感悟,教学顺利实现了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线形递进,整个过程自然而流畅。最后,教学互动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也体现了教师对互动过程的组织调控和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引领。
  
  二、实现思想品德课“动感课堂、精彩教学”的建议
  
  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是动态的,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学生与学生交往互动。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又是有实在内容和内在目标的。课堂教学既是有趣的,也是有效的;学生学习既是快乐的,也是踏实的。整个教学是精彩的。
  要实现思想品德课“动感课堂、精彩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设有效情境,为教学互动做好准备
  要实现“动感课堂”,首先需要学生具有积极参与的兴趣。师生交往、生生交往,教学互动不只是一种形式,更具有实在内容和内在目标。所以,教学互动能够开展还需要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和认知准备。因此,实现“动感课堂、精彩教学”,教师需要创设有效情境。第一,情境直观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呈现的事例图文并茂,贴近学生实际;有的老师使用电教等手段呈现图片,播放视频,这些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案例一中,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刻苦学习的视频短剧或呈现学习中苦与乐的生活图片等形式,这些都将有助于教学互动开展。第二,情境隐含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课堂教学的互动往往就是始于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开展的活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激起问题意识。案例二中互动虽然很多,可是没有问题意识,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热闹之后学生的大脑只是一片空白,没有收获。第三,情境提供信息。问题能够引发思维,可是互动要能够深入进行,学生就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信息来源,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有效思考参与互动。因此,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必须能够提供有用、有效信息。案例三中“运动会”情境的设置就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提取了信息,从而推动教学互动。
  2.采用合适的活动方法和组织形式,推动教学互动发展
  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学互动”主要是围绕问题开展,以活动的形式进行,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实现感悟升华。可是教学互动能否开展,是停留在表面还是深入发展,活动的方法和组织形式非常重要。
  案例一中,教师虽然采用了辩论的活动方法,可是却没有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所以学生没有能够充分动起来。案例三中,游戏的活动方法,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得整个教学不仅顺利,而且深入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具体考虑采用游戏、辩论、比赛等活动方式。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设置上教师也应该选择、采用合适的形式,诸如独立思考、同桌商讨、小组讨论、大组合作分工或全体活动等。在这些形式之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优点弱点甚至人际关系,精心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在小组或大组活动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不同学生的优势差异,进行组内分工、明确各自责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3.把握三维教学目标,引领教学互动方向
  就像案例二,如果没有了教学目标,一堂充满动感看似热闹的课只能是一种形式,一场游戏。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互动应当具有明确的目标,并以目标引领教学互动。
  首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互动必须为整体的教学目标服务。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发展上看他们是一种线形递进关系,而且构成一个整体。因此,互动教学不仅要考虑活动本身各个环节是否设置得合情合理,而且要考虑多个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否承前启后感悟升华。就像案例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既在过程中认识、理解情绪,获得知识,又在过程中对事物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从而发展思维。整个活动过程不仅符合学生知识生成的規律,而且也符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规律,最后写下的感悟可以说是“水道渠成”地实现了整个教学目标,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潮。
  其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互动不仅要考虑整体的教学目标,而且每一个活动都应该有自己的目的。在组织教学互动中,教师必须明确和细化每一次教学互动过程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在互动前和互动后甚至可以用明确的、具体的语言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能在活动中有的放矢。案例一辩论“学习是苦多还是乐多”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就应该细化过程和要求,比如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和回忆学习苦乐经历后再作辩论。
  4.给学生自主空间,让课堂动静相生
  “动感课堂、精彩教学”,教学互动不应只是一种形式,而应具有内容:教学互动因内容而引发,教学互动中蕴涵内容。围绕问题开展活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学生就必须获得足够的信息、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努力实现与教师在信息、知识上的对等。因此,互动中教师需要给学生自主空间,让他们阅读教材、收集信息,理解和思考问题。在思考的冷静背后,学生的思维却在活跃、流动,动静交替中教学有节奏地进行,达到了动静相生、动静相成。
  不论是知识获得,还是价值观形成,学生都需要自主思考和自我体验,而且越是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就越需要时间。所以互动教学中既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有动”的参与,又要给学生时间“有静”的思考和体验。
  “动感课堂、精彩教学”,其教学过程不是一味互动,更不是盲动,而是“动中有静,动静相生”,在动静之中提升教学品质。有效的教学互动可以激发教与学主体的主动性,促进主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教学的质量。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们还要进一步努力,打造“动感课堂、精彩教学”。
其他文献
什么是理想的新课堂,我认为理想的新课堂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实现人文的终极关怀,凸现生命的灵动;课堂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焕发出生命活力;能把完整的知识整合起来,让学生有整体的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智慧;真正地让学生练习和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理想的课堂,能够在知识整
新课程标准不但要求教师的教学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注重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適应课改要求,语文老师必须重视“情感诱导”。    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增强责任心    课堂是教学的主舞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各方面的素质都是学生模仿的标准。成功的教师,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能营造活跃气氛的教师,必须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精深的专业学问,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必须具有沉着稳健的气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了,其贯彻落实及目标的最终实现,还取决于语文课堂。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如果我们对语文课程标准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对语文课堂有如下几点要求。  1.语文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  4.语文课堂要有开放意识。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灌输上,而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全面素质的提高。本人认为,作为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革旧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创新教育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教育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的热点问题。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笔者作为一所普通初中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在带领语文教研组积极探索和实施创新教育方面做了多年的实践与研究,现将拙见列举,以便与广大同行共同商榷。    一、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实验,开展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实践与研究    1.积极学习课程改革的有关精
对初中生而言,由于课程增多,整个初中阶段有九门功课必学必考,课业繁重,多数学生不再对语文科感兴趣,不乐于学语文科,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明确语文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今后事业取得成功的本钱。同时,学语文就要写作文,时间长了,很多中学生会因为厌烦作文而对语文科的学习感到厌烦,畏惧,甚至放弃语文学习。那么,新课标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是每个中学语文教
一、轻松的微笑——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张艺谋导演的8分钟申奥专题片,出现频率最多的是笑脸,影片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世界:“北京欢迎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对宣传中国政府申办奥运会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见,微笑的影响力是十分惊人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微笑是人类交流最有效的语言。当我们对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近距离微笑时,婴儿也能作出微笑的回应;不同国度的人相处时,尽管语言不相通,但微笑能让他们拉近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鼓励创新,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成败的关键。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門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
在语文互动的课堂模式中,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资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这是新课标视野中语文互动模式的情感交流的特质。在新课标的视野中,把握这些特点及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就能深化我们对教学模式的理性认识。    一、教学模式的本质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教师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
笔者认为,身为班主任,最关键的是能够合理、妥善地处理好班级的一切事务,尤其是学生之间的种种纠纷和矛盾,这是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前提和条件。现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略谈浅见。  一、班主任工作要做到公平、公开  在一个班级集体里,虽然每个班级成员的性格迥异,家庭不同,贫富有别,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他们的地位和人格在班主任面前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拥有特权。为此,班主任应该明白千万不能让学生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