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体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等措施给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中,真正的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体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不仅具有生物性,也具有社会性。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增长学生的知识,调节学生的感情。学校体育教学,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应变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见,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其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实施。
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多年来,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与素质教育不适应的诸多方面:
一是教育体制的制约。在现行教育体制的指挥下,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社会和家长把升学率看作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学校,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把分数看成命根子。应试教育便由此而生,使体育课成了副科,让学校体育的发展将面临到极大的社会压力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是学校领导的认识存在误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学校领导、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仍未转变,片面的以成绩评价学生,视体育课可有可无,导致班主任与其他学科教师随意占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体育课的减少,其根本原因是领导不够重视,以及学校体育教育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使体育课与其他科目不具有同等地位,导致一些“主科”老师占用体育课成了合情合理。
三是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虚有其名。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胜利完成,制定并执行体育教学计划,是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大部分中学制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但是按计划认真上课的却少,均是随意选择教学内容,形成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集合,教师让学生注意安全后由学生自由活动。导致大部分学生走进教室做作业,或看课外书,闲聊闲逛之类,只有少部分学生才在运动。这样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逐渐反感体育课,讨厌体育课,不能让他们从体育中感受到乐趣。
四是体育师资力量薄弱。体育师资力量薄弱是当前影响学校体育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中主课教师多,副课的教师少,如音,体、美等学科兼职教师多,专职的教师少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
1.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学校领导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对学校体育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十分重要。要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意识和紧迫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提高对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是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意识、顽强拼搏的精神。此外,学校体育还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加大投入,保障硬件需求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添置体育器材。要保证体育教材的征订落实,并对现有的教材因地制宜选择利用。要使以上目标实现,关键在于各级领导重视,保证资金投入。
3.加强领导,重视师资建设
科学的管理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建立责任明确的管理网络,建立对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课余训练、体育考评等多方面的管理体系,形成目标责任管理体系和督导体系。其次,要重视师资培训,千方百计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体育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体育教师既要有专业的技术能力,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实践和理论知识也必须有较高的水平。因此,必须对体育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更新观念,才能在学校体育中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4.创新教法,提升学习效率
一是设计教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施展才华的舞台。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在备课的基础上必须设计教法,把它作为备课的重要部分来精心设计。备课应做到五备:一备教材,分析吃透教材的基本要求,明确重点与难点。二备教法的设计,要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为新学知识做好准备,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三备教材纵横联系。四备教学中的器材运用。五备集体活动程序和内容等。在此基础上又必须让学生养成下列六种学习习惯:阅读课本的习惯;善于思考,敢于议论,大胆发表意见的习惯;课外能自觉阅读体育刊物的习惯;使用各种体育器材训练的习惯;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的习惯;课内外都讲普通话的习惯。从而锻炼学生才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是因材施教,注重情感的体验。以往的体育教学,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能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体育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学会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在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变“苦”学,为“乐”学。
三是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课外体育活动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开展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目标。中学体育教学应抓住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契机,提高认识,加大投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中学体育发展的新路子,努力践行教育均衡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一代人而努力奋斗。
一、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体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不仅具有生物性,也具有社会性。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增长学生的知识,调节学生的感情。学校体育教学,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应变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见,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其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实施。
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多年来,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与素质教育不适应的诸多方面:
一是教育体制的制约。在现行教育体制的指挥下,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社会和家长把升学率看作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学校,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把分数看成命根子。应试教育便由此而生,使体育课成了副科,让学校体育的发展将面临到极大的社会压力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是学校领导的认识存在误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学校领导、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仍未转变,片面的以成绩评价学生,视体育课可有可无,导致班主任与其他学科教师随意占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体育课的减少,其根本原因是领导不够重视,以及学校体育教育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使体育课与其他科目不具有同等地位,导致一些“主科”老师占用体育课成了合情合理。
三是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虚有其名。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胜利完成,制定并执行体育教学计划,是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大部分中学制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但是按计划认真上课的却少,均是随意选择教学内容,形成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集合,教师让学生注意安全后由学生自由活动。导致大部分学生走进教室做作业,或看课外书,闲聊闲逛之类,只有少部分学生才在运动。这样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逐渐反感体育课,讨厌体育课,不能让他们从体育中感受到乐趣。
四是体育师资力量薄弱。体育师资力量薄弱是当前影响学校体育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中主课教师多,副课的教师少,如音,体、美等学科兼职教师多,专职的教师少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
1.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学校领导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对学校体育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十分重要。要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意识和紧迫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提高对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是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意识、顽强拼搏的精神。此外,学校体育还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加大投入,保障硬件需求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添置体育器材。要保证体育教材的征订落实,并对现有的教材因地制宜选择利用。要使以上目标实现,关键在于各级领导重视,保证资金投入。
3.加强领导,重视师资建设
科学的管理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建立责任明确的管理网络,建立对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课余训练、体育考评等多方面的管理体系,形成目标责任管理体系和督导体系。其次,要重视师资培训,千方百计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体育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体育教师既要有专业的技术能力,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实践和理论知识也必须有较高的水平。因此,必须对体育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更新观念,才能在学校体育中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4.创新教法,提升学习效率
一是设计教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施展才华的舞台。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在备课的基础上必须设计教法,把它作为备课的重要部分来精心设计。备课应做到五备:一备教材,分析吃透教材的基本要求,明确重点与难点。二备教法的设计,要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为新学知识做好准备,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三备教材纵横联系。四备教学中的器材运用。五备集体活动程序和内容等。在此基础上又必须让学生养成下列六种学习习惯:阅读课本的习惯;善于思考,敢于议论,大胆发表意见的习惯;课外能自觉阅读体育刊物的习惯;使用各种体育器材训练的习惯;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的习惯;课内外都讲普通话的习惯。从而锻炼学生才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是因材施教,注重情感的体验。以往的体育教学,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能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体育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学会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在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变“苦”学,为“乐”学。
三是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课外体育活动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开展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目标。中学体育教学应抓住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契机,提高认识,加大投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中学体育发展的新路子,努力践行教育均衡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一代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