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山地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82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节水、节肥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是一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云南省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氮、磷的流失问题,探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和措施。节水灌溉技术、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既可节水、节肥,提高农业抗逆能力,也可有效控制面源污染源氮、磷,适合云南省山地农业推广应用。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山地农业;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186-01
  云南省土地面积有94%为山区,耕地中48.5%为坡耕地,大面积的坡耕地容易发生地表径流。2007年进行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云南省农业污染源普查报告数据显示:云南省农业污染源排放到环境的COD占全省总排放量的11.31%,为8.12万t,总氮排放量占全省总排放量的31.02%,为6.17万t(氮肥径流和淋溶5.60万t,占90.8%),总磷排放量占全省总排放量的63.44%,为6 635.32 t(径流流失5 338.05 t,占80.4%)[1]。笔者就农业面源污染源的氮、流失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
  1 农用化肥流失概况
  我国农田施用化肥利用率较低,平均总损失率约60%[2]。化肥被作物利用的越少,流失到环境中的就越多,造成环境污染也严重。
  1.1 肥料中氮、磷的流失机理
  化学肥料中20%~70%的氮被作物吸收,其他的氮一部分与土壤结合或者以硝酸盐形式存在地下水中,一部分残留在土壤中经氨化和反硝化作用挥发到大气中或渗透到土壤的深层,另有一部分则直接挥发进入大气。由于土壤对有机磷的吸附力弱,在土壤中磷即将饱和时,化肥的施用和牲畜粪便将引起有效磷和颗粒磷的流失。
  1.2 云南省化肥使用情况及氮磷污染分析
  2013年,云南省共销售化肥实物量581万t,施用比例严重失调,加之云南省大多数土壤偏酸性,过多的化肥使用不仅导致部分土壤产生盐化、酸化,农田径流流失的氮、磷更多,易导致地下水和饮用水硝酸盐含量超标,造成水体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3]。
  2 氮、磷污染物流失控制措施
  通过提高施肥技术、改变施肥方式等措施减少化肥的用量,科学灌溉防止或减少水土流失,可从源头和过程中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我国多地也在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及水肥一体化技术,这些技术的推广使用能有效控制氮磷流失。
  2.1 节水灌溉技术
  开展农业节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减少用水量,而且可减少排水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有资料显示,较常规施肥方式,采用节水的薄露灌溉方式,加上合理的灌排技术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氨氮、总氮、总磷的减排量分别达到65%、45%、70%,效果显著[4]。
  截至2010年末,云南省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92万hm2,节水灌溉措施既能使粮食增产,也能提高化肥利用率,是一项节水减排的好措施。“十三五”规划中,云南省將投入大量资金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借助云南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技术,可有效控制云南省山地农业化肥氮、磷流失。
  2.2 水肥一体化技术
  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肥料利用率可提高30%~50%,该技术因水、肥利用率的提高,大幅度节水、节肥,减少氮磷流失[5]。主要模式如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都可选择性地在云南省推广使用。
  3 其他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也是一项能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若配合缓释肥料、控释肥料和稳定性肥料的应用,可更有效地减少化肥用量,大幅度削减农田氮磷流失,特别适宜云南省种植的果树、蔬菜、林木等长生育期的经济作物。
  同时,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也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衍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流失,也是控制面源污染的有效技术。
  4 结语
  大力发展应用节水、节肥技术才可减少化肥用量、大幅度削减氮磷流失,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随着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和庄园经济的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对灌溉用水高效率、高效益的需求日益增大,面对云南省农业用水的严峻形势,在云南省大力发展以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尤其水肥一体化技术,既可减少农业用水、用肥量,缓解云南省水、肥资源供需矛盾,增强农业抵御旱灾能力,又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5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农业厅.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云南省农业污染源普查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 张智峰,张卫峰.我国化肥施用现状及趋势[J].磷肥与复肥,2008,29(6):9-12.
  [3] 秦文俊.云南省肥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云南农业,2014(7):10-13.
  [4] 叶寿仁,吴志平,孙志,等.强化农业节水管理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关于太湖流域农业节水减排的调研报告[J].中国水利,2012(11):27-30.
  [5] 李茂权,朱帮忠,赵飞,等.“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与应用展望[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7):100-101.
其他文献
摘要 研究了施氮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的增加,密度相对减少更有利于大田烟株的个体发育;中部叶糖含量随种植密度提高先升高后降低,不同施氮量条件下50 cm株距处理烟叶糖含量最高;烟碱含量随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逐渐下降;中、低施氮量条件下,种植密度越高,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越好,高施氮量条件下,种植密度越低,化学成分协调性越好。综合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分析,施氮量
摘要 总结大理州附子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整地施基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 附子;高产;栽培技术;云南大理  中图分类号 S567.204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088-02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1],属多年生草本。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
摘要 利用1961—2015年喀左气象站4—10月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采用湿润指数分析喀左县春季、夏季、秋季的干旱发生情况,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做出春旱、夏旱、秋旱的GM(1,1)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近55年来,喀左县春旱和秋旱发生较重,呈减轻的趋势;夏旱发生相对较轻,但有加重的趋势。  关键词 干旱;湿润指数;灰色预测;辽宁喀左;1961—2015年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文献标识
摘要 通过分析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分乡镇林采型、林养型、林药型、林菜型、林下型、林菌型等6种林下开发模式,并详细阐述了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以期为进一步发展夷陵区分乡镇林下经济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模式;措施;湖北宜昌;夷陵区;分乡镇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0-0149-01  林下经
摘要 评价和筛选适宜不同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探索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是种子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2017年在安徽省六安舒城进行了中籼水稻新品种展示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评价好的品种有C两优0681、Y两优17、六两优216、深两优116、深两优571、荃优822、隆两优3463、荃两优2118共8个,无论从苗期长势长相、抗病性、適应性,还是后期熟相、产量,表现均优异,专家综评与实际相符,值得下一
摘要 总结了军民融合对军队农副业生产的意义,探讨了军队农副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军民融合在军队农副业生产中的作用及东方红农副业基地军民融合的举措,以期为推动江苏地区军队农副业生产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军民融合;农副业生产;兴农强军;江苏南通;东方红农副业基地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3-0257-03  军
摘要 旱优73是籼型杂交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具有抗旱、省肥、早熟、稳产、优质等特点。为了解该品种在遵义的适应性,在遵义进行了引种示范,总结了其示范表现,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处理、播种育秧、适时灌水、合理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节水抗旱稻;旱优73;示范表现;栽培技术;贵州遵义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
摘要 本试验选用酷思特、道立锋、安苗乐、康满得、阿米妙收、拿敌稳、井冈霉素、安普博、纹弗防治早稻纹枯病。结果表明,酷思特、道立锋、阿米妙收、拿敌稳、安普博、康满得对纹枯病防效好,持效期长,在早稻分蘖期、破口前各使用1次,可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发生。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酷思特;道立锋;阿米妙收;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
摘要 采用1981—2017年宜君国家一般气象站、铜川国家一般气象站和耀州区国家基本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2008—2017年铜川市27个乡镇区域站气温资料以及2010—2015年核桃园小气候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和农业气象原理,分析铜川市核桃花期冻害特征,并绘制铜川市核桃花期冻害风险区划图,以期为促进铜川市核桃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核桃;花期冻害;特征;风险区划;陕西铜川  中图分类号
摘要 驻马店烟区是河南省浓香型优质烟叶重要产区,曾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但近几年随着烟叶计划的压缩,在新的市场上没有研究和把握好新的机遇,特别是烟叶品牌的塑造方面内涵不丰富、定位不准确。本文基于驻马店烟区生态条件、历史文化及地理标识等方面,对驻马店烟区“金铜山”烟叶品牌的塑造与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 生态条件;历史文化;地理标识;品牌塑造;驻马店烟区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