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放化疗中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预测因素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e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射性肺损伤是肺癌放化疗综合治疗中常见并发症,放化疗因素、临床因素在肺损伤中预测作用如何未有统一意见,剂量参数是目前唯一肯定的预测因子。

其他文献
三阴乳腺癌(TNBC)是最近才分出来的乳腺癌亚型,目前尚无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全身化疗还是该亚型患者的主要治疗模式,并且与非TNBC相比,该亚型患者使用常用的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TNBC组织学分化差,大部分可以归类于basal-like乳腺癌,且其与BRCA1相关的乳腺癌有许多相似之处。
热疗与生物治疗联合能显著增强肿瘤治疗疗效,二者有显著协同作用.热疗与生物治疗的联合应用为肿瘤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
疼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放射性粒子组织间照射在控制肿瘤进展同时,通过局部神经灭活或受压减轻,而使癌性疼痛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在胃癌、大肠癌、头颈部等全身肿瘤的治疗中显现了不凡的止痛效果,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为癌性疼痛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期刊
Hepsin是一种Ⅱ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在大多数前列腺癌中都有较高表达,与前列腺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Hepsin基因作为前列腺癌的治疗靶点也有了初步的研究进展。
肿瘤阳性显像剂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由于良好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和适当的价格,以及其显像作为一种非侵袭性方法,而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其大量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探讨99mTc-MIBI在体内摄取和清除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二是探讨在手术治疗中的辅助定位、化疗中预测化疗敏感性以及在科学实验中筛选化疗敏感剂等方法的价值。
影响放射治疗与肿瘤局部控制的因素很多,肿瘤的氧合状态在放射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一直受到重视.氧电极测定是近年来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是目前惟一能直接测定肿瘤乏氧的方法.现对氧电极乏氧检测法预测放疗疗效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鼻咽癌与EB病毒(EBV)密切相关,通过检测鼻咽癌血浆中EBV DNA的表达水平,能够早期检测病灶残留、复发、远处转移,准确评价放化疗敏感性及判断预后,并可作为鼻咽癌临床分期的补充,以及成为分子靶向治疗的候选分子及鼻咽癌最重要的分子标志物。
神经内分泌分化细胞存在于部分乳腺癌组织中,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随着肿瘤干细胞理论的提出,乳腺癌起源于乳腺上皮干细胞的观点已普遍被接受.乳腺癌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局部微环境和激素等不同条件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其分化方向.乳腺癌中出现的神经内分泌分化细胞可能是乳腺上皮干细胞多向分化而产生的一种表型。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可在体内外激活初始T细胞,并有效诱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采用DC疫苗进行抗肿瘤治疗已成为肿瘤生物治疗领域的热点之一.DC抗肿瘤机制及DC疫苗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等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作为补体终末阶段调节蛋白的CD59分子在多种实体瘤细胞表面高表达.高表达的CD59分子能够阻断补体激活途径降低补体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溶解杀伤作用,最终导致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研究利用单克降抗体、细胞因子等抑制CD59的抗补体活性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取得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