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石涛浅绛山水的艺术特性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ll93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石涛极其艺术作品的研究,解读了石涛浅绛山水的艺术特色,并对石涛的艺术理论“一画论”和《松荫研读图》进行深入解析,发现其艺术精神的特殊性,在其艺术风格上清雅空灵,禅意悠长,崇尚人于自然之意境,,师成于自然之特色,并对其构图、墨色、墨法分别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石涛的浅将山水之法对其后事山水构思和画风上都有了创新之意。这说明了浅将山水在其绘画领域终占有一西之地,并影响深远。
  关键词:石涛;浅绛山水;一画论
  石涛其理论成就为“一画论”这一理论使后世众多艺术家为之推崇,石涛作为四僧之首,他的艺术风格上始终带有佛学禅意之精神。通过对石涛的艺术风格学习和其浅绛山水的研究,我们发现其浅绛山水的意义在于 《画语录》以“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浅绛山水是其山水画的一种,其源于宋元代,发于明清。由在石涛手中将其浅绛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一种传统的艺术流派。当代是水彩画和水墨山水、写意山水均有其浅绛山水的味道。浅绛山水的特点是素雅清淡,明快透澈。
  一、石涛简介
  石涛 清代画家,当代浅绛山水画大师,本名朱若极,字石涛,号苦瓜和尚。幼年家道中落又逢变故后出家为僧,云游半生漂泊无依,以卖画为生。早年的山水技法源于宋元古法,画风属于“南宗”一派,追求画风儒雅清新而脱俗,隐逸山野与恬适生活的情趣尔!南北漂泊使其中年,笔迹墨法渐趋成熟,日渐刚强。晚年居于扬州,笔法纵横飘逸,墨法于浅绛山水大成。晚年其著作《石涛和尚画语录》,此书包含了石涛一生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理论。书中提出“一画论”为其山水画的美学思想。著名的有《山窗研读图轴》、《细雨虬松图轴》、《松荫研读图》、《古木垂阴图轴》、《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黄山图》》等等。其中《松荫研读图》,是其浅绛山水画的代表之一。
  二、石涛浅绛山水画画的艺术风格
  浅绛山水画以其素雅清新而明快透彻为其主要风格,是以笔墨勾勒山水,设色以赭石为主的一种重笔墨情颜色的形式山水画,其石涛的山水风构图新颖多变,最大的艺术造诣在于创新能力上。其青年期游历名山大川,集百家之长,将传统宋元古法加以创新。并师与自然,以物为师,历千劫之磨难,终然修成正果,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笔法上 线条流畅而随意,似轻似重灵活多变,方圆结合,用墨上 笔简墨淡、浅绛为主。石涛在其创作手段上复杂多变,又能独树一帜、并将疾患浓墨快慢融为一体,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浅绛山水的艺术特点
  (一)浅绛山水的发展历史
  浅绛山水,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的淡彩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勾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石勾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单山水里尤其独特的地位,更发展到陶瓷画里,在其浅绛瓷画中更有它特殊的历史意识。清明时期的 石涛是取于自然,融于百家,合与一身,开于新法。石涛的浅绛画风成与古人传统又结合当代新思想,终使其创出浅绛山水的新画风。
  (二)一画论
  《画语录》以“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与人。立一画发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中法也”“一画论”是石涛浅绛山水画中的美学思想,一画的意义在于画与道、人与自然、心与意,境之合也,统为一画。石涛的“一画论” 是其 开创浅绛山水的创作基石,更是其山水创作的美学思想,“不舍一法”“无法之法”具都是其重要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里融入了佛学禅理。石涛浅绛山水里总是有意味深远,佛理缠绵,渗人肺腑之感,观其画悟其理 “一画”之意境如佛理搬使人神醉其中。其一画亦是一法,借佛理之生死轮回 生生不息之气,入之画法里成其画之意境,亦画、亦法、亦佛让人如观画、悟理、顿佛。一画教人入理,更使人悟佛,此真乃书画艺术之大成也。
  四、石涛浅绛山水画作品解读
  《松荫研读图》 浅绛山水,1684作于宣城?,描绘松林间两位高士研读诗书之境。历代描绘山涧隐士,携琴访友等题材的绘画多为表达作者志高品洁超脱世俗的心境,此处亦然。作品中,山水从巨然的画法而略有生变,构筑峻拔坚挺之险境。《群峰苍润》采用平远法,整幅作品骨体清健,雄中有秀,笔墨雄浑,设色淡雅,其山水之生气勃然,一副晚秋之素雅之景象。画面表现自然的氤氲变幻,一派秋深朴素的气象。近景卧树从叶环宇屋舍,舍内独居一长者,溪水野舍、晓烟秋声,笔法藏进雄厚,丛叶秘而不宣,且多技法之应用。墨色上干湿混用焦墨为主辅以淡水,其意悠远。中境 坐落的茅屋半引半现,隔水而居,山林与林舍互为应景,如烟如雾,。山石墨笔勾勒,树木以焦墨为之区分。远景群山层叠,云烟笼罩,雾气弥漫,远山以其慢染形成水墨交与山峰之间,而雾气生于群峰之间。山脚下丛林密至,与远山之墨法甚意。石涛所谓:“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说的就是那万点恶墨皆情随笔走,落墨不多而心魄抒意,浓墨深墨潜伏于山脉,行走于松间,让水墨知天地,让笔墨不孤行。远中近三景色笔法雄浑为肆意洒脱,施以淡墨色,其浅绛山水之意境如山中之雾气般隐现于此。这画峰峦雾霭,生机流荡,笔法行笔落笔间收放自若、复杂而多变,墨色上相得益彰,画面雾气曾生长与笔墨之下,其意境深远。石涛浅绛山水大多多描绘江南水乡之景,倚“山林为师,取自然之态”此乃石涛山水之根本也。《群峰苍润》表现出特有的浅绛山水的特色,及借静愈情之意,将其内心写照以其 诗文的形式抒发其中,诗画同体的托于南宋之古法,以诗入情,并得以创新,将画之意境,以浅绛山水的表形式,更托于意境。石涛 浅绛山水重其意,表于形,达其神。其意境的表现正是其浅绛山水的意之根本。石涛以其“新”“奇”为创作之本。平远、深远、高远是其“三远”之境也。其笔法随情随性而走,落于山水之间,潜伏于山脉松林,以笔墨之天地,至万法。《群峰苍润》正是其浅绛山水的巅峰代表之一。   五、石涛浅绛山水的形式表现
  (一)构图—“截取”
  石涛浅绛山水构图上立于“奇”于“特”上,善用“截断”之法。以截取之景传达其深渊之意也,因此在其浅绛山水里,布局力求新颖使人尤其特意之感。扬州八怪郑板道其:“石涛画法,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贴,比之八大山人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墨法
  石涛浅绛山水墨法上,其笔法灵活多变,时细腻勾勒、时皴擦并用,线条粗线描绘。在画里,笔法之快慢、深浅、浓重、方圆、拙荆等等,凡笔墨之自然形态俱都表现其中。笔墨加之赭色为浅绛山水的常用之法,行笔间 不提不板 大胆肆意,其泼墨留白随性而用。笔墨的勾、皴、染、点、擦之法更随其性情而表现自然之灵性。
  (三)墨色
  石涛浅绛山水墨法上浓淡兼用,湿笔其多,通过水墨之变化来表现山川氤氲之气象。墨色的特点多以清雅空灵,明快为儒雅,佛理浓厚,至简至理,设色上以淡彩为之统一,形式上以笔墨的豪情。设色方法有其 填色法、嵌色法、平涂法、赭墨融合法几种技法之用尔。
  六、当代浅绛山水的发展
  石涛的浅将山水师承于古法,且创于生活,可以说其艺术成就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其艺术思想流传至今并影响深远,艺术。当代水墨丹青,水墨淡菜,水墨写意。石涛写意之精神需踏遍万里山河,既写其实,而观其意,意出于胸,发于自然。如果国外画风得影响都在进行着改变于发现。对我的启示在石涛之身。我学到去以情入画,尚需取于自然,虽不能踏遍死群山峻岭,也应师于古法,成于自然,多去领悟山野之灵,不能固步自封,照猫画虎终是落得下乘。其浅将山水之笔墨精神暗合于当代美学思想,更取其师于自然之精神也。我辈青年艺术家于石涛之艺术精神相差甚远,又何以有乘古开今之说呢?
  七、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石涛的浅将山水的艺术形式,对其浅将山水的表达方式深入探讨,发现浅将山水的独特魅力,石涛作为清出四僧之一,以一画论作为其艺术理论,我们对当代的浅将山水有新的艺术特征,观其作品我们发现石涛的绘画形式复杂多样,且独树一帜。可以说其绘画艺术的成就要要远高于当代艺术思潮,他博取百家之长,师于自然,悟其佛理,多少受宋期南宗之影响,以佛意入理,话佛法于其山水里,其传世之精品多为后人所推崇。
  参考文献:
  [1] 吴小如.中国文化史[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8:269.
  [2]阎安主编.石涛画传[M].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78.
  [3]张天漫.康丽.刘峥.中国名画家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4]马明宸.回溯李可染写生足迹的意义[J].美术报,2011.
  [5]阎安主编.石涛画传[M].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65.
  [6]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化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9.
  作者简介:
  李英妮,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画。
其他文献
竹林七贤作为汉末六朝清谈玄学的名士代表,其故事题材被历代艺术家创作,不同时代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的《竹林七贤图》的变革与发展是讨论重点。围绕"竹林七贤"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独立学院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独立学院作为承担向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的责任,需要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保证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培养。然而现阶段我国大多独立院校在美术教育教学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影响美术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更无从谈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将对美术教育的基本概述、独立学院现阶段美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具体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
摘要:知识分子的话语权与社会结构的变迁高度相关,纵观西方社会文明史,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可分为三个时期:在18世纪之前的前现代社会,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中复兴的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权,协助资产阶级打破了封建社会的金字塔型社会等级结构,推动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18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知识分子开始由自为的革命的话语旗手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良知的话语捍卫者,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向以中产阶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诊法和辨证。诊法即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辨证即对所收集的病情资料作出判断,得出证名的
元代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给文人阶层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无奈的现实面前,元代文人以前所未有的自我意识驰骋于山水画的笔墨世界,尽情地抒写着内心的悲苦和对理想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