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妈咪爱:适合自己的发展策略才是最好的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sangp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冲突
  德阳妈咪爱是德阳当地规模最大的母婴连锁,一般这样的“龙头”企业都是有理想的,希望自己企业的制度和管理都更现代化,与国际接轨。妈咪爱的创始人陈伟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后来他发现并不是国际化的就适合自己。
  在2011年前后,妈咪爱的开店速度很快,从原有的几家店一下拓展到30多家。在这样的扩张速度下,他感受到运营和管理上的压力,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他想:是不是应该聘请更专业的团队来管理公司?
  想到他就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彻底。2012年到2013年,各个岗位他都外聘了很多有经验的人士,有上市公司的,有外企的,有零售行业的,有其他快消品的省区经理。按理说都还比较对口,但实际呈现出来的结果却不尽人意。
  比如行政人事方面的外聘主管,是一位50多岁的台湾人,曾经在多家上市公司主管人事。“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先进的理念,比如绩效考核、人员招聘上的规范化,但在我们这里的实行效果却不好。”
  为什么?
  因为太先进了。
  上市公司的员工,相对于母婴店的导购,平均学历肯定要高一些,并且收入也更高。让母婴店的导购来接受那种管理制度,就有些困难了。“那段时间我们还提了工资,但是人员离职的很多。”陈伟说。他介绍,他们的员工除了工资待遇,也非常看重工作环境,如果工作得不开心,就选择了放弃。
  相对于一线城市那些长期接受各种职场氛围影响的人们,低线城市的员工的压力较小,对工作环境的考量就是更重了。
  什么样的才是适合自己的?
  “我们的员工更喜欢人性化的管理,比如我现在经常去店里,我也没有教店员一些具体的操作,但是感觉她们的精神状态更好了。”陈伟说。
  经过这两年的尝试,陈伟发现还是要做更适合当地市场和工作氛围的发展策略。
  除了人员管理,店面规模也要符合当地的情况。“现在大家都流行开大店,我也开过,但是后来发现效率不高。300~400平方米的面积是最好的。”
  选址上,也有自己的考量。“我去大城市也看过,他们的选址跟我们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他举例,“相同的是都会选择医院附近,商超附近,不同的是他们有很多社区店,但我们不一样我们有很多菜市场店。”
  在大城市,人口密集,一个社区就能有上万人,但是在德阳却很难找到这样的社区,人流量不能支撑。但是较大的菜市场确实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人流量大并且还“精准”。
  在品牌上也在做更符合市场需求上的调整。“我们现在在减品牌,以前我们独家的有20多个品牌,现在10多个。”这是因为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度越来越高,让品牌更加集中。
  他们更青睐产品好,消费者认可,厂家价格管控好的品牌。美纳多是陈伟2013年才接手开始做的品牌,他也见证了厂家的一些做法带来的销量优势。
  首先,美纳多的价格处在当地市场最受欢迎的价格带,产品质量也过硬。所以当厂家推出了新客回访策略之后,回头率上升得非常快,上个月的客户回头率超过了40%,一般奶粉回头率为20%左右。
  陈伟认为,要稳步发展更多要结合当地的特色,研究当地的消费者,而不是盲目跟风。
其他文献
自始至终,赵浦都没有摘下他的墨镜,这是他的时尚,跟他的孕妇装一样,时尚是不能丢的。  从1997年第一家线下门店开业至今,十月妈咪已经成为中国孕妇装第一品牌,然而真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却是近几年的事。这几年,赵浦解决了公司夫妻同治难题,完成线上线下梳理,线下直营、线上电商双箭齐发;请来台湾明星小S代言,赞助电视剧《辣妈正传》,借助新兴社交媒体大玩娱乐式营销,把品牌推向新高度;完成融资,谋划上市。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