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既美味,又营养”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123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课是“大餐”,但在应试教育下,教师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这样学生学起来枯燥,也不利于其全面发展。语文课堂应该“五味俱全”,异彩纷呈,关注学生的素养和发展,关注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从精神的开拓,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真正领会到语文的内涵。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精神;发展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一顿名副其实的“大餐”,它“味道十足,营养丰富”,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它的人文性,致使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出现了语文课的“营养失衡,消化不良”的普遍现象,叫人痛心,令人担忧。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光彩,迸发火花,使其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乐园?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学生才能尽情享用,怡情养性,全面发展。
  一、“人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念,获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悟,确立“人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手段。
  二、“人情味”,是语文教学的“土壤”
  有位伟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体察民情、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文学味”,是语文教学的“养料”
  所谓“文学性”,就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仅从理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构思、技巧,却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形象性”。久而久之,势必使语文教学陷入枯燥、机械的境地,使学生对语文课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热情。
  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生活味”,是语文教学的“活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會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
  五、“时代味”,是语文教学的“脉搏”
  语文课堂教学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课堂与社会、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气息的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紧跟时代,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所以语文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点,能力点,得分点,也要关注学生的素养和发展,也要关注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从精神的开拓,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会领会到语文所包涵的丰富内涵。
其他文献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 (尤其在城市 )是大大减少了。但还是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对“差生”的出言训斥与讽嘲 :“你真是比猪还笨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写字课,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能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素质,还渗透这育人的功能.如何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呢?本文从一位一线语文教师的视角,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并关注着交互
选修课与必修课有同有异.但究竟是异多同少,还是同多异少,教师有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差异导致教学实施、课堂操作的不同取向.
英语是一种语言,作为语言,它又是一种交际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其实践性特征,所以在课堂教学之外,有计划,有目的地布置一些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简言之,它具有以下功能:巩固与延伸的功能,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
最近参加了广东省的作文教学比赛点评以及自己区的高中作文教学比赛组织.两场赛事虽然有高中初中在内容上的分别,但是,其间体现出写作教学现场上带共同性的东西,还是颇耐人思
英语书面表达是初中英语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它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等。《英语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学生书面表达错误较多,与《英语课程标准》前言中“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说来,学生书面表达中存在以下错误:  1. 时态误用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在教学改革提出以来,教学方法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教师在教学中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多.微课是众多新型教学手段中的一种,它是通过短视频展示重难点内容的一种与信息技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进,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初中数学学科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教学,对于学生们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而初中数
摘要:由于英语的重要性地位,英语词汇教学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目前农村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实用教学方法。  关键词:重要性;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一、词汇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政治、文化、科学、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各国联系的日益频繁,其地位越来越高。英语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词汇是英语的三大要素之一,是精通英语的敲门砖,是构建英语大厦
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多选用两个教学文本.苏教版第五模块(必修)本的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关涉“亲情”“爱情”“友情”,和,专门指向“爱情”这个复杂话题.